-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其在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伴发慢性肾病G3期及以上者为A组,伴发慢性肾病G3期以下者为B组;根据血肌酐水平,通过公式测算得到所有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收集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eGFR、开始间歇导尿时间、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eGFR分别为(23.6±13.8)mL·min -1·1.73 m -2和(89.3±17.3)mL·min -1·1.73 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开始清洁间歇导尿的年龄分别为4(3,5)岁和2(2,3.25)岁。A、B组确诊神经源性膀胱后第1年在泌尿外科门诊随访次数分别为2(1,2)次和4(3,4.25)次。发热性尿路感染发生次数A、B组分别为3(3,4)次、2(1,1.2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期间可伴发慢性肾病,未能实施早期清洁间歇导尿、规范随访和控制发热性尿路感染是导致保守治疗期间伴发慢性肾病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51例诊断为NB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上尿路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 n=88)和上尿路正常组( n=63),比较两组一般特征(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排尿方式、既往脊柱手术史)、临床症状(是否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是否伴有膀胱直肠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尿常规、腰骶部X线片)、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顺应性、是否伴有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OAB)]之间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NB患儿出现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果:以 P<0.2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标准,结果显示入院时伴有发热、泌尿系感染、腹压/其他排尿方式、膀胱顺应性差、伴有OAB,是导致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腹压/其他排尿方式、膀胱顺应性差、伴有OAB是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其中膀胱顺应性较差的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是膀胱顺应性正常患儿的2.712倍( OR=2.712,95% CI:1.182~6.224);存在腹压/其他排尿方式的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是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患儿的2.160倍( OR=2.160, 0,95% CI:1.182~6.224);伴有OAB的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是不伴有OAB患儿的2.265倍( OR=2.265,95% CI:1.077~4.763)。 结论:膀胱顺应性差、腹压/其他排尿方式、伴有OAB是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在对NB患儿进行膀胱管理时应使其膀胱保持低压状态,以减轻对上尿路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经脐尿管囊肿途径行清洁间歇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源性膀胱(NB)是由神经性病变或神经损害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引起储尿排尿异常的疾病,清洁间歇导尿(CIC)是目前治疗NB的最佳手段,但经尿道行CIC并发症较多。本文介绍1例经脐尿管囊肿途径行CIC治疗NB的患儿,此方法建立新的导尿通道不仅能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缓解肾功能损害,同时显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对于条件合适的患儿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全国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术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全国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术会议"于2022年7月16日至17日线上召开。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倪鑫教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旭院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成增院长、河南省医学会王伟秘书长、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任书伟院长、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泌尿外科陆伟教授分别进行开幕式致辞,会议由大会主席、全国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组长文建国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同时举办了《儿童青少年遗尿文建国2022观点》新书发布会和为信阳革命老区医务人员捐书仪式,捐赠书籍包括尿控医学专著《小儿尿动力学》《儿童青少年遗尿文建国2022观点》《清洁间歇性导尿术文建国2021观点》共200套。会议共录用发言120篇,安排了"院士和主委论坛"及10个专题讲座,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侧后凸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年龄12岁8个月,主因"脊髓栓系松解术后10年余"入院。患儿10年前因"脊柱侧后凸、脊髓栓系"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出现排尿困难,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至今,近2年患儿脊柱侧后凸逐渐加重。体格检查:患儿身高138 cm,31.7 kg,脊柱于腰段向左弯曲,左腰部突出,Adam征(+)( 图1),骨盆倾斜,右侧稍高,左小腿及左足肌肉萎缩,左足马蹄高弓内翻明显,左足外侧可见明显胼胝。左侧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及腓肠肌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左下肢全长75 cm,右下肢全长77 cm,Allice征(+)。左、右小腿周径分别为20.5 cm和27 cm,左、右大腿周径分别为28 cm和33.5 cm。左小腿后外侧针刺觉较对侧明显减弱,腹壁反射正常引出。左侧膝腱反射减弱,跖反射未引出,右侧均正常引出,双侧Babinski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清洁间歇导尿术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清洁间歇导尿术(CIC)是有效排空膀胱的方法,有助于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导致排尿困难的患者排空膀胱和降低上尿路损害的风险。国内目前缺乏儿童CIC规范使用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组织国内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CIC相关文献和国际尿控协会(ICS)及国际小儿尿控协会(ICCS)相关指南制定本共识,为规范儿童CIC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妇科肿瘤根治术后尿潴留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妇科肿瘤根治术后尿潴留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妇科肿瘤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方法。方法:成立妇科康复护理小组,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有效解决尿潴留的关键措施进行Meta分析,设计制作一套妇科肿瘤根治术术后尿潴留集束化护理措施。本研究采取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房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8月的5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妇科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采用观察记录表收集资料,表中内容包括患者实施情况与肢体活动度效果观察。每天观察患者排尿中断训练、盆底肌功能训练、踝泵运动和胸腹综合体操的执行时间、频率以及未使用原因,拔管时饮水试验及间歇性清洁自助导尿术(CISC)的使用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52例发生尿潴留1例,发生率为1.92%,延迟拔管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5.77%(3/52);对照组患者54例发生尿潴留5例,发生率为9.26%,延迟拔管6例,总并发症发生率20.37%(11/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该集束化护理措施是多项有效措施的组合,临床使用结果证明能有效预防妇科肿瘤根治术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与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盆底表面肌电(sEMG)在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转归中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39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评估神经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并完成sEMG评估及简易膀胱压力-容量测定,评估所有患者的下尿路功能状态,内容包括排尿方式(自主排尿、反射性排尿、间歇清洁导尿、留置导尿、膀胱造瘘等)、漏尿情况(有或无漏尿、漏尿量及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通过排尿后清洁导尿或超声等方式确定)。出院3个月后随访,根据患者的两种预后将39例患者分为预后一组(21例)和预后二组(18例),其中预后一组包括完全恢复自主排尿、大部分恢复自主排尿但偶有失禁、自主排尿且清残余尿<1次/24 h、自主排尿但需要清残余尿>2次/24 h;预后二组包括间歇清洁导尿、间歇清洁导尿伴漏尿、留置导尿、反射性排尿;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ISNCSCI分级及膀胱功能状态。结果:预后一组(21例)患者的ISNCSCI分级A级、B级、C级、D级和其它损伤类型(包括圆锥和马尾综合征等)例数分别为0例、1例、4例、5例和11例,而预后二组(18例)的分别为4例、3例、3例、0例和8例,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预后一组和预后二组两组患者耐力收缩阶段的后10 s/前10 s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82±0.30)和(1.14±0.47),患者尿意感正常例数占比分别为14.29%和5.56%,尿意感异常例数占比分别为52.38%和27.78%,尿意感消失例数占比分别为33.33%和66.67%,膀胱总容量平均值分别为(456.19±137.57)ml和(362.50±149.31)ml,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sEMG耐力收缩阶段后10 s/前10 s比值(OR=13.956)与膀胱功能恢复呈显著相关( P<0.05)。 结论:sEMG可以作为预测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PNB)多为腰骶部脊髓和神经发育不良所致,至今仍无理想的治愈方法。PNB常发生纤维化,如何预防和治疗PNB的纤维化也是世界难题。PNB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发生膀胱纤维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膀胱顺应性减小和膀胱出口梗阻等。研究提示膀胱纤维化不仅与膀胱平滑肌细胞有关,膀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也参与其中,但纤维化的机制仍不清楚。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Smad、膀胱高压及与之相关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信号通路的变化与之有关,动物模型中已有针对各种因子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但临床仍缺乏验证。对残余尿增多的PNB患者尽早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是否可预防纤维化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就PNB纤维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泌尿外科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按照导尿方式不同分为膀胱穿刺造瘘组、留置导尿组及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组,每组40例。对三组患者尿路感染、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2、4和6周后,膀胱穿刺造瘘组及留置导尿组的尿道感染发生率、膀胱容量、自主排尿量均高于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组( P<0.05),膀胱穿刺造瘘组及留置导尿组的残余尿量低于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组( P<0.05);治疗6周后,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高于膀胱穿刺造瘘组及留置导尿组( P<0.05)。 结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自主排尿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