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本书含细辛方组成药物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分类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等,结合方剂主治,对含细辛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总结、提炼.结果:本书 15 首含细辛方共配伍药物 39 味,累计运用 9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三味药为蜀椒与桂各 11 次、姜 9 次.按功效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最多的为温里药,其使用总频次为41 次;使用频率排第二的药类为化痰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各使用7 次.按药性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药物药性以温热类药物为主,共使用63 次.结论:本书含细辛方配伍规律是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异类药物相反相成运用为辅."细辛-花椒-桂-姜"的配伍结构辛温散寒、通痹止痛,既切中病机,又针对症状,是本书细辛方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的配伍规律的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提出新思路.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02年—2022年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使用2021版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 26.0软件,对用药数据进行多方面解析.结果:共纳入中药处方92首,所用中药131味,用药总频次1070次,其中,高频中药3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白术、黄芪等;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最常见中药类别;使用甘、辛味,温、平性中药为主,主归脾、肾经;分析得到54组强关联组合,6首药物新方.结论:现代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以补脾益肾为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见,性味多为辛甘温,主入脾、肾经,常辨证配伍温里、活血化瘀中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了解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药用植物交易现状,发掘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进行调查,完成包括基原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等内容的药用植物编目.结果:经过整理和鉴定,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药用植物有153种,隶属72科,123属,被《中国药典》收录49种,作为保健品使用的药材共28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共29种.药材药用部位有8类[根类(根或块根或根茎)、全草类或全株类、果类、鳞茎、花类、子实体类、油类、叶类],其中以根类入药最多,占总种数的47.7%.药材主要用于益气补血、益肾强筋、键脾和胃、调节免疫、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温里散寒、温经止痛、抗炎、镇痛及清热解毒等功效.药材使用方法以水煎服为主,其次是多种配伍炖肉,煎汤熏洗或沐浴,捣烂外敷,泡酒涂擦.药材治疗疾病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最多(56种,36.6%),其次是治疗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疾病(54种,35.3%).结论:云南小凉山地区端午药市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被用于药用、食用和保健品,药用独具民族特色,成为发掘新药源、新用途的潜在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含桃仁方剂应用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运用Apriori算法挖掘含桃仁方剂的配伍规律及桃仁炮制品、每日用量与主治病证及病证类型的关联性,为桃仁的临床实践及现代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桃仁的方剂,运用Excel 2017、IBMSPSSModeler 18.0、Cytoscape 3.9.1软件、Chiplot网站进行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收集含桃仁方剂1563首,多来源于宋朝,涉及486味中药,以补血药、理气药、温里药为主;主治病证366种,可归为30种病证类型,高频病证为闭经、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等,高频病证类型为气血津液病证、产后病证、月经病证等;桃仁炮制品以桃仁为主,其次为麸炒桃仁、燀桃仁,其中桃仁关联病证和病证类型最多,麸炒桃仁与气血津液病证关联性最好;桃仁每日用量主要分布于<3 g、5~10 g、3~4.9 g,其中桃仁<3 g与主治病证跌打损伤、产后腹痛、产后便秘等相关联,与病证类型产后病证关联性最好;3~4.9 g、5~10 g与主治病证跌打损伤关联性最好,与病证类型产后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相关联.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桃仁治疗闭经的核心配伍为当归、大黄、肉桂、川芎,治疗跌打损伤的核心配伍为当归、红花、大黄、赤芍,治疗气血津液病证的核心配伍为当归、肉桂、木香、大黄,治疗产后病证的核心配伍与同气血津液病证相同,仅有主次之分.结论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桃仁炮制品、每日用量与主治病证及病证类型间的关系,揭示了桃仁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特点,结果可为桃仁的临床合理应用及后续新方的研发提供参考与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通阳理论的叶桂肿胀用药配伍规律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叶桂治疗肿胀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临证指南医案》肿胀篇医案及方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83例处方,涉及药物117味,用药频数共计527次,高频药(频次≧ 10次)共15味,其中最高频单味药为茯苓、厚朴、生白术,对药以桂枝-甘草的使用频次最高,药物类别以化痰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药性以温性为主,寒热并调;药味以辛、苦为主;归经以归脾、胃、肺经者最多;聚类分析中将15味高频中药聚为7类时效果最佳;关联规则分析出2组最常用药对;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结论:叶桂治疗肿胀以通阳利水为要法,善用茯桂剂以奏温中通阳,化气利水之功,重脾肺、倡温补、善通利,务在宣肺、健脾、温肾,扶阳助气,上下并调,使阳气通达全身,通条水利,恢复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以达营卫调和、肿胀自除之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新安医家郑重光中风医案辨治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郑重光认为中风以本虚为主,元气、阳气不足是中风的重要病机,重视情志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辨证重视循因求证,辨有无风邪六经形证,善于合参色脉,类证鉴别.郑重光治疗中风多用温补之法,如益气健脾、温阳通脉,温里助表、祛风散寒,温脾暖肾、养血通脉等,意在培补元气、振奋阳气,以除中风不省人事、肢体偏废、言语不用等症.临证多用人参、黄芪、白术、肉桂、附子、天麻、当归等,以入肺、脾二经药物为主,温阳药辅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中华医典》文献挖掘中医治疗积聚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积聚方剂的用药特点及其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治疗积聚的方剂,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治疗积聚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分析.并使用R语言arules包及arulesViz包对筛选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对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聚类方剂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方剂426首,包含中药303种,总用药频次4 075次;四气9种,总频次3 214次;五味8种,总频次5 490次;十二经总频次11 936次.治疗积聚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前3位为木香、肉桂、当归;关联性药对以三棱、木香出现频次最高.复杂网络分析,木香-肉桂、木香-三棱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聚类图谱显示,皮尔逊相关性为20时,高频药物可聚为5类.结论:历代医家在积聚治疗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和苦味为主,归经侧重于脾胃经,功效以理气药、温里药、补益药为主.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治疗积聚的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实践中药治疗积聚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的白芥子临床外用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挖掘并分析白芥子临床外用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关于白芥子外用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21软件将得到的外用方剂的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剂型用法以及各组方的主治疾病进行统计,运用Clementine12和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此挖掘白芥子外用配伍规律.结果:1)在统计的107篇文献里得到中药组方111首,共含有中药187种.2)白芥子配伍中药大多为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如细辛、附子、延胡索、麻黄等.3)性味主要以辛温为主,归经上多集中于肺经、心经和脾经.4)白芥子临床外用治疗疾病多为哮喘、关节炎、肺炎、鼻炎、癌痛等(多以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白芥子外用常采用多种方剂剂型与给药方式,其中以饼剂或糊剂的穴位贴敷法为主.6)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高关联药物组合12个,公因子8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白芥子临床外用配伍共5类.结论:白芥子临床外用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炎性疾病且外用时多与细辛、附子、延胡索等中药联用.希望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来探究白芥子的外用特点,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个案处方用药规律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为中医临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以中药治疗ALS的个案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 2022 年 11 月.采用Excel软件统计复方中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率)、四气(性)、五味、归经、功效,并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个案文献 110 篇,涉及中药组方 139 个、中药 218 味,累计使用频次 1 946 次.常用药物(使用频率>10%)45 味,性味归经分别以温性(47.35%)、甘味(42.45%)、归脾经(20.29%)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41.37%)为主.中药组合 98 个,涉及中药 24 味,其中以黄芪、白术、党参组合(33 次)最常见,药对以黄芪-山药、黄芪-熟地黄最常见(均使用 32 次);聚类分析提取核心药物组合 5 类.结论 ALS个案用药处方以补虚类中药为核心,分补气、补血、补阳、补肝肾,配以升阳、温里、行气等药味.处方组合以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清热化痰和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温阳化积法"治疗膜性肾病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温阳化积法"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门诊治疗的420例膜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首诊处方均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药物频数分析,利用熵层次聚类方法分析方剂组方规律,采用Aprior算法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采用组间连接的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共计收集659份首诊处方,累计收集药物129味,使用频率≥2%的高频药物38味,其中使用频率超过90%的中药为附子、茯苓、麻黄、炙甘草,使用频率在60%~89%的中药为麸炒白术、干姜、大枣、桂枝、防己、赤小豆、黄芪、泽泻、葫芦巴.其主要为温里药、解表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等.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中药组合分别为麻黄、附子,附子、干姜,防己、黄芪,防己、茯苓,附子、防己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前3位依次为:麻黄,附子-防己;附子,茯苓-黄芪;黄芪,麻黄-防己.采用组间连接的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发现,共得到12大类.高频药物聚类得到4个聚类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探究刘宝利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规律,在温阳化积基础上结合解表、补虚、利水渗湿等治法,对于临床治疗膜性肾病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