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伯寿临证运用防风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薛伯寿教授临证运用防风的经验,认为防风一则疏风解表、发散透达,可治疗表气郁闭而里热较重之外感热病早期,常用消毒犀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银翘散、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二则祛风胜湿、止痒消疮,可治疗风邪袭表之过敏性皮肤病,常用自拟薛氏过敏煎加减;三则散肝舒脾、升阳止泻,可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常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四则能行周身、通利五脏,可治疗气虚血瘀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斑秃甚或普秃、慢性鼻病等疾病,常用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黑热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黑热病可误诊为结缔组织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存在免疫学异常,易漏诊、误诊。本文报告1例本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误诊为SLE的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断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影像学提示肝大、巨脾、多发淋巴结肿大,经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不佳。询问流行病学史,反复骨髓穿刺及活检吞噬细胞可见利杜体,确诊为黑热病,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名中医李惠林从湿温辨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李惠林教授发现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发病过程中常常伴有湿热特征.李教授认为,湿温病理论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在辨证方面,李教授从寒热轻重、口渴与否、舌苔颜色,结合全身症状辨别湿热程度,运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多角度阐明病位,明确疾病性质.治疗上,采用三焦分消、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等多种方法以祛除湿热病邪.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兼有血瘀和食积,李教授在清湿热基础上结合化瘀通络、消食导滞的方法,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前葡萄膜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与总结前葡萄膜炎(AU)中医证素特点,为AU的规范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正式发表的关于AU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证名进行规范化处理以及证型的拆解,将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病例数归纳建立Excel软件数据库.对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进行频数、频率描述分析,对证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纳入文献24篇,总病例数1,685例.(2)证型及证素分布:频率排名前5位的证型有肝经风热证(329次,19.53%)、肝胆火炽证(224次,13.29%)、肝火炽盛证(205次,12.17%)、阴虚火旺证(166次,9.85%)、肝胆湿热证(94次,5.58%).(3)证素特点:病位证素有5个,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肝(1,035次,61.42%)、胆(335次,19.88%)、表(163次,9.64%)、肾(117次,6.94%)、脾(55次,3.26%).病性证素类型共 13种,热病性出现频次最高,为 1,447次(85.88%).以虚性、实性进行分类分析,实性证素共出现了2,458次(76.42%),虚性证素共出现了758次(23.56%);其中,热证素在实性证素中出现频次最高,共1,447次(44.99%);阴虚证素在虚性证素中出现频次最高,共374次(11.63%).(4)证素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8条强关联规则,其中二项强关联规则5个,三项强关联规则3个,推断出5个基础证候,分别为肝火炽盛证、风热证、湿热证、肝胆火炽证、肝经风热证.关联规则网状图显示肝与热的关联最强,推断基础证候为肝火炽盛.结论 肝经风热、肝胆火炽、肝火炽盛3个证型是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主要证型.前葡萄膜炎的重要病位证素为肝,重要病性证素为热,病性特点以实证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薛生白《湿热病篇》痛证辨治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分析《湿热病篇》中在湿热病背景下痛证发生、发展的规律,阐释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规律:湿热所致痛证以"气钝血滞"为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发病机制,当从"层次"辨证角度论治."层次"辨证是根据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和传变规律,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阳明、太阴经为界,痛在表者,治以宣化分消;痛在阳明、太阴者,健运脾胃为关键;痛在里者,厥阴少阴分而论治,由此划分表里深浅,对指导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伤寒温病一毒论及攻毒疗法在外感热病诊疗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基于"毒邪学说"理论,认为伤寒温病两者病因病机皆与毒有关,将外感热病分为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燥毒、痰毒、瘀毒、虚毒八种类型,以此进行辨证论治,称为八毒辨证.采用攻毒疗法为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黄连防治疫病应用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古时医家言:"家有黄连,百病可愈".《神农本草经》中称黄连为中药之上品,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疗热病高热,为防治疫病的要药.因此梳理黄连在疫病防治中的文献记载,分析黄连的功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温病条辨》霹雳散方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霹雳散见于《温病条辨》,其制方特色、学术渊源、临床应用、同名方剂等未见系统性地考察.霹雳散同名方剂用于外感热病、妇科崩漏、内科癫狂、温病中燥、痢疾痧霍、中恶惊风6种病证.《温病条辨》霹雳散是针对1821年顺天真性霍乱大流行而设,主治寒湿伤阳之证.其理论基础为吴鞠通秋燥胜复学说,主治病证有燥极似泽、吐泻厥痛的特点,其制方具有苦热刚燥、芳香逐秽的鲜明特色.该方丰富了中医治疗燥疫、寒湿疫一类疾病的辨治经验,与秋燥胜复学说一起拓展了中医燥淫致病的理论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胞脉络于心"探讨绞股蓝通过METTL3介导RNA m6A修饰调控糖酵解途径共治动脉粥样硬化与卵巢癌的理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心血管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潜在联系.从中医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位在血管,与奇恒之腑"脉"对应,卵巢癌以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为本,邪毒内生为标,阻于胞宫所致,又《素问·评热病论篇》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可见,两种疾病可以"脉"为桥梁构建联系.绞股蓝化痰止咳,健脾理气,益气活血,解毒利湿,具有调血脂、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心血管系统与肿瘤领域疾病中疗效显著.N 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修饰mRNA,广泛参与细胞内RNA的许多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疾病进展与肿瘤的发生.基于"胞脉络于心"理论,以中医异病同治观点为依据,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以METTL3介导RNA m6A修饰调控糖酵解途径为切入点,对绞股蓝共治AS与卵巢癌的中医内涵及现代药理作用予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临床问题的确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确定《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的临床问题,为该共识形成推荐意见提供基础,为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共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文献研究和专家学术观点的梳理,采用德尔菲法开展第一轮问卷调查,确定临床一线医生关注的主要临床问题形成条目池,在此基础上制定第二轮调查问卷,以票选率>70%为标准纳入原始问题清单.梳理共14个临床问题及15个结局指标,开展第三轮问卷调查,得票率>70%的项目纳入指南问题清单及结局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45篇,专家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机、分期及治疗方面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湿"为本病的核心病机,普遍认同分消走泄、疏通气机是治疗关键,在病名的命名方面分歧比较明显.第一轮德尔菲法回收82份问卷,第二轮德尔菲法回收92份问卷,形成原始问题清单;第三轮问卷调查最终采纳14项临床问题及12个结局指标.结论 规范地在文献研究及与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基础上筛选制定的临床问题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临床一线需求、主要学术观点及外感热病经典理论,能够提高指南的可推广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