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生白《湿热病篇》应用轻可去实法之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湿热病篇》是清代医家薛生白所著,书中对湿热病邪所致外感热病进行了系统总结,蕴含着很多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轻可去实法是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治法之一,是以质轻力薄之品祛除湿热病邪的治法.湿邪在表证,治以轻清上浮;暑闭腠理证,治以轻散表闭;湿流下焦证,治以轻宣畅达;湿热余邪未净证,治以质轻之品,轻化余湿;余湿兼夹阴伤证,予以苦重药轻煎取气,祛湿而不伤阴;呕恶欲死重症治以轻宣肺气,以助畅达中焦,祛除盘踞之湿热实邪;神志异常重症,以轻清涌泄法宣透开郁,使欲结湿热实邪经吐散而解.临证选用轻可去实法可达到祛除不同阶段湿热实邪之目的,为临床治疗湿热病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缪遵义生平、著作及门人考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缪遵义是清代中期颇有影响力的吴门医家。遵义博览方书,自学成才,用药灵活,精于医理。《清史稿》载其与叶天士、薛生白二人被并称为“吴中三家”。至其晚年时,遂始著书立说,曾为《脉因证治》《吴医汇讲》作序,现存著作有《伤寒集注》《温热朗照》《松心笔记》《松心医案》《缪氏医案》《松心堂医案经验钞》6种。遵义门人弟子众多,可考者有黄堂、管鼎、缪淞、沈念祖等十余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薛生白《湿热病篇》痛证辨治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分析《湿热病篇》中在湿热病背景下痛证发生、发展的规律,阐释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规律:湿热所致痛证以"气钝血滞"为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发病机制,当从"层次"辨证角度论治."层次"辨证是根据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和传变规律,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阳明、太阴经为界,痛在表者,治以宣化分消;痛在阳明、太阴者,健运脾胃为关键;痛在里者,厥阴少阴分而论治,由此划分表里深浅,对指导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基于"主客浑受"学说探析胰腺癌之发生发展及转移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胰腺癌素被冠有"癌王"之称,其起病隐匿,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国内外均具有上升趋势.癌浊之毒损及胰腑,总以湿热、血瘀二者胶结,相因为患,脾气亏虚,气机壅遏,阴阳气不相顺接为要."主客浑受"学说由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提出,主要描述为湿热交作,瘀热互结,脉络受损,阴血耗伤之象,以通络祛瘀,清热化湿为治疗总则,辅以行气散结,益气扶正,培补营血.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及复习文献资料发现,"主客浑受"所阐释的病理状态与胰腺癌的发展、转移具有高度相似之处,文章试通过"主客浑受"学说浅析胰腺癌发展转移规律及治则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薛生白《湿热病篇》辨治湿热轻重药症变化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明清医学浅述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明清医学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在这一阶段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作对伤寒进行了新的阐述补充,如《通俗伤寒论》《伤寒大白》《伤寒辨类》等,且温病学迅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以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在治疗疫病包括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方面均有深入的临床研究.回顾明清时期中医文献探讨“辨伤寒,析温病”“辨寒热,析表里”“辨外感,析内伤”在流感辨治中的重要性,为中医药诊治流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孟英承先贤,集大成;《温热经纬》采各家,融寒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王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经纬》作为温病学名著,系统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在继承《内经》《伤寒论》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多温病大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集诸家之大成,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加以创新,融合寒温理法于一炉,切合临床实用.全面学习、深刻领会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学科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薛生白《湿热病篇》与六经辨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薛生白《湿热病篇》采用三焦辨证体系论述湿热的发生发展规律被学者广泛接受.但笔者细绎原文之后发现,薛生白之三焦是经络之三焦,而不是以部位分属的三焦,其间提到三焦特征亦仅为湿热病在太阴阳明"蒙上流下"的兼证,并非湿热病全体均有三焦特征.结合文中大量提及六经概念及薛生白的论证逻辑,笔者认为薛生白《湿热病篇》的辨证框架主要采用的当为六经辨证,以湿热为研究对象,深度阐释了湿热六经辨证的证治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叶天士与薛生白治疗湿热下利的用药特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叶天士与薛生白是同一时期的2位温病大家,而对于湿热下利的治疗,2位又有着不同的用药思路.笔者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2位医家治疗湿热下利的医案进行研究,通过对治疗湿热下利时所用药物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叶薛两家治疗湿热下利用药关联和用药模式的异同.对于湿热下利,叶天士与薛生白都认为是由湿热邪气阻遏气机,致使脾胃传导失常所致,治疗时均从中焦阳明太阴入手,集中使用温药、寒药,少用凉性和热性药,较多使用苦、辛、甘味药;叶天士较多使用黄芩、白芍、黄连、猪苓、茯苓、泽泻;薛生白常用的药物有茯苓、陈皮、厚朴、藿香、甘草、当归、白芍、白扁豆、葛根、乌梅、草果、砂仁以及黄连、黄柏.2位医家在治疗中用药差异为临床治疗湿热下利提供了借鉴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立足脾胃,辨湿温之病;平正轻灵,除湿热之邪
编辑人员丨2023/8/6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所著的《湿热条辨》是温病学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太阴脾和阳明胃为中心,采用多种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选方用药体现出“平正轻灵”的特色.湿热之邪为复合病邪,与临床各科杂病的治疗密切相关.深入学习《湿热条辨》,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现代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