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溃疡敷料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糖尿病足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控制糖尿病足患者整体的血糖水平后,其局部创口的处理也不容忽视.根据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各类针对糖尿病足溃疡创口的敷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含生长因子类敷料等.合理应用敷料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创面愈合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病情,规范应用各类敷料治疗,可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本文针对临床糖尿病足溃疡常用的敷料及实际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敷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负压引流联合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普外一科和血管外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 62 例(wagner分级 2~4 级)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规范的控制血压、调节血糖血脂、抗感染等全身性基础治疗及溃疡创面彻底清创的条件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2).对照组采用溃疡创面湿敷换药的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VSD联合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治疗 6 周后,比较 2 组患者足溃疡创面治疗有效率、创面面积、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创面治疗有效率高(χ2=4.26,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抗生素使用时间(t=6.145,P<0.001)、创面愈合时间(t=9.486,P<0.001)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周期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VSD联合生长因子治疗DFUs效果显著,可以提高DFUs创面治疗有效率、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0.05),溃疡面积更大(P=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0.362)、疼痛评分(P=0.932)、踝肱指数(P=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创面患者4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410例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收治的慢性创面患者410例的年龄、病因、创面特征等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创面中最主要类型是创伤性溃疡[144例(31.1%)],其次是压力性溃疡[95例(23.2%)]和血管型溃疡[80例(19.5%)]。低龄组(<60岁)以创伤性溃疡最为常见,高龄组(≥60岁)以压力性溃疡最为常见,比较两个年龄组的创面病因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794, P<0.001),创面感染与愈合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03, P=0.005)。病原学检测显示革兰阳性菌构成比最高。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创面的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969, P<0.001),采取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最高为59.3%。 结论:410例慢性创面中高龄组压力性溃疡较多见,感染会影响慢性创面的转归,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较高,外科手术干预是治疗慢性创面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11例,切取皮瓣时分离其感觉神经,与受区指掌侧神经缝接重建皮瓣感觉。创面均有指骨外露,面积为1.2 cm×1.0 cm~2.5 cm×2.2cm,皮瓣切取面积1.6 cm×1.5 cm~3.0 cm×2.7cm。足部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0例,植皮修复1例。本组病例均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随访,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皮瓣质地、皮纹、出汗、稳定性、感觉、臃肿程度、血液循环状态、使用情况以及供区瘢痕。结果:本组1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12 h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松解敷料、拆除部分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7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稳定性良好,皮纹恢复,均有少量或正常出汗,有1例皮瓣轻度臃肿,1例皮瓣色泽稍差、温度略低,所有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均达到S 3+级以上,TPD为6.0~8.5 mm,平均7.1 mm,1例患者担心使用患指,3例患者保护性使用患指,足部供区均无磨损及溃疡发生。参考王澍寰对皮瓣功能的评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分,优8例,良3例。 结论: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能取得比较好的修复效果,而且供区隐蔽,对行走没有影响,是修复指端创面的理想供区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性溃疡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电离辐射暴露对皮肤造成的严重损伤,临床比较常见。放射性溃疡主要特征是辐射损伤呈渐进性扩展,由损伤区向创面周围正常皮肤区域扩散,从而形成较大的难治性创面。而细胞衰老是指机体细胞在受到创伤应激后,发生不可逆生长停滞,并通过旁分泌途径使周围正常细胞衰老、周围的干细胞产生功能障碍,形成慢性炎症。目前放射性溃疡创面中的细胞衰老过程仍不清楚,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火箭军医学教研室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的论文,主要研究细胞衰老在放射性溃疡创面渐进性扩展中的作用,提出一种针对放射性溃疡创面的潜在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 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 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 结论: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阑尾出血导致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33岁,因“便血2 d,伴头晕1 d”入院。血常规检查:Hb 130 g/L。保守治疗6 h后再次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500 ml,给予止血药物对症处理后12 h内间断排不成形暗红色血便3次,总量约1 000 ml,伴心悸、头晕。急查血常规:Hb 60 g/L。腹部CT检查:(1)阑尾略粗,约0.9 cm,周围未见明显渗出;(2)腹腔肠管多发积气。血常规:WBC计数5.85×10 9/L,Hb 63 g/L,PLT199×10 9/L;便常规:红色大便、红细胞满视野,隐血(++++)。急诊行胃镜检查:未见出血病灶;结肠镜检查:肠腔内可见大量血性液体,升结肠及回盲部残留较多,反复冲洗后见盲肠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新生物。仔细观察可见新鲜血液自阑尾窝流出(图1),予以内镜下喷洒止血材料,数分钟后出血情况仍无停止迹象。结肠镜检查诊断:阑尾出血?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腔镜探查可见腹腔干净,阑尾无渗血、渗液,予以切除。术中肠镜见阑尾腔包埋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切除阑尾后,纵行剖开阑尾,可见近根部黏膜创面炎症充血(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黏膜可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肌间及浆膜面可见散在中性粒细胞,浆膜面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旋转皮瓣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旋转皮瓣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例会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8例为会阴部Paget′s病广泛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为严重尿道狭窄治疗后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4 cm×1.5 cm~30 cm×35 cm,均采用旋转皮瓣修复创面,对于面积过大患者采用旋转皮瓣覆盖重要部位结合自体皮肤以及人工皮肤覆盖剩余创面。尿道狭窄患者采用游离口腔黏膜重建尿道结合旋转皮瓣覆盖治疗。供区直接缝合或自体皮肤移植。结果:术后9例患者受区皮瓣均存活,供区愈合。随访9~15个月,皮瓣存活良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供区创面愈合良好。8例Paget′s病患者未见复发,其中1例大面积扩创患者会阴部皮瓣覆盖区域恢复良好,植皮区小范围慢性溃疡形成。尿道狭窄患者皮瓣恢复可,阴茎外形良好,未见尿道狭窄、尿瘘、窦道等。结论:旋转皮瓣在会阴部软组织缺损中治疗效果明确,适用于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