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由李德爱、吕良忠、魏筱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211758.全书立足现代医学视角,对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及其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严重疾病.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两种药物功能互补互促,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本文主要根据《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提及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读,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探讨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及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种预测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DRAGON、START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计算评分(THRIVE-c)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保定市高级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909 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模型进行评分.观察每个评分 3 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 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比较 5 个评分中变量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系数与原始推导队列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模型对AIS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模型与实际预后结果的拟合程度;同时,利用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作为评价模型校准性能的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 786 例患者,340 例预后不良.验证队列与模型构建原始队列的比较显示:验证队列中平均年龄为 65 岁,女性占比相对较少(33.84%),中位血糖值为 8.09 mmol/L,与ASPECTS和THRIVE-c评分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预后不良占比较低(43.68%比51.90%,43.68%比50.30%),与ASTRAL、DRAGON和START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不良占比较高(43.68%比34.00%,43.68%比35.20%,43.68%比39.1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对AI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848(0.820~0.876)、0.825(0.795~0.855)、0.833(0.805~0.861)、0.838(0.811~0.866)、0.727(0.691~0.762);在前循环分别为0.852(0.821~0.883)、0.817(0.782~0.853)、0.815(0.781~0.849)、0.833(0.800~0.866)、0.710(0.668~0.751);在后循环分别为0.841(0.781~0.902)、0.850(0.792~0.908)、0.874(0.816~0.931)、0.854(0.800~0.908)、0.775(0.704~0.84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DRAGON模型曲线与中间对角线差距较小,校准度较好(χ2=1.483,P=0.993);Brier评分显示:ASPECTS评分模型的Brier评分最小为 0.150,性能最好.结论 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及THRIVE-c这 5 种评分模型均被证实能有效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3 个月后的不良预后,其中ASPECTS模型在预测效能上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前循环梗死,ASPECTS评分展现出最高的预测效能;而针对后循环梗死,DRAGON评分则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ASPECTS评分在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介入联合治疗是STEMI患者的有效再灌注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以再灌注为核心优化救治策略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所有指南均推荐,在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对于不能第一时间就诊于PCI医院的患者,药物介入联合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种合理、可行的选择。因此,将溶栓与介入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基层医院尽早对STEMI患者进行溶栓,其后尽快转运到大型医院实施直接PCI,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救治效果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救治效果及功能康复的影响,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科-神经内科收治,经病理学与影像学诊断确诊的脑梗死患者10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其病情予以溶栓治疗,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50例,后者51例,前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后者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溶栓救治效果及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基本痊愈明显高于对照组,恶化、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溶栓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而言,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在提高其溶栓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改善功能、促进康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眼卒中绿色通道的眼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超选择眼动脉内溶栓(IAT)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干预性、单中心临床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AT治疗的RAO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入院。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RPC)血流密度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中,成功行IAT治疗34只眼;因患眼同侧颈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导管无法上行插入眼动脉,未能成功行IAT治疗4只眼。治疗后1~3 d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BCVA以及SCP、DCP、RPC血流密度和CRT的变化。记录绿色通道救治相关指标:发病至首诊医院(发病-首诊医院)时长、发病至眼卒中中心(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长。患眼与对侧健康眼治疗前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患眼IAT治疗前后BCVA、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成功行IAT治疗的34例34只眼中,男性18例(52.9%,18/34),女性16例(47.1%,16/34);年龄(51.0±12.9)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分别为30、4只眼。治疗前、后,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2.52±0.61、2.18±0.85;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53, P=0.002)。治疗前,与对侧健康眼比较,患眼SCP、DCP、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CR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治疗前比较,患眼SCP、DCP血流密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3、-2.427, P=0.010、0.014);RPC血流密度、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48、-1.454, P=0.150、0.159)。患者发病-首诊医院时间为(6.56±6.73)h;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间为(24.11±19.90)h。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早期均未发生脑出血;后期亦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结论: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IAT治疗RAO有较好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剂量抗凝成功治疗高危肺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再灌注治疗被认为是治疗高危肺栓塞的基石,然而当合并溶栓禁忌且无法进行外科或介入干预时,高危肺栓塞的治疗就显得十分棘手。目前尚未见关于使用低剂量抗凝成功救治高危肺栓塞的报道。2021年11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1例56岁男性自发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存在手术指征转入神经外科。入院第2天,在进行动脉瘤夹闭术过程中患者突发休克,完善D-二聚体、心肌损伤标志物、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后考虑高危肺栓塞。因患者合并溶栓禁忌,且拒绝行介入治疗,最终通过低剂量抗凝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成功将其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根据患者进行治疗日期将其分为常规组及路径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并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路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复发率、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和患者对相应护理模式的评价。结果:路径组患者入院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常规组,路径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院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及梗死后综合征,且路径组患者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的评价,在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对其关爱程度等维度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采取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其治疗成本,并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并降低其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及复发率,同时,该模式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破窗理论下的关键节点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破窗理论下的关键节点管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聊城市三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5例,根据是否实施破窗理论下的关键节点管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实施破窗理论下的关键节点管理前,实施常规管理,患者共计3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观察组实施破窗理论下的关键节点管理,患者共计31例(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流程各关键节点及总体过程所用时间,救治情况、救治后神经功能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在到院评估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开始溶栓时间及总体花费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显著较短( P<0.05);救治后,观察组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救治前,两组患者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溶栓前、溶栓结束、溶栓后24 h及48 h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逐渐降低( P<0.05),观察组溶栓结束、溶栓后24 h、溶栓后48 h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患者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破窗理论下的关键节点管理可有效缩短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提高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可为临床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6 —7月选择深圳市5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的15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配置卒中急救护士的需求;规范化培训卒中护理人员的需求;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的需求;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需求;健全AIS静脉溶栓质量控制体系的需求。结论:有必要配置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规范化卒中护理相关培训、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等,以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5例65~85岁患者入选。依据是否进行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及溶栓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58例,仅接受标准化二级预防治疗)、rt-PA小剂量组(57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剂量为0.6 mg/kg)和rt-PA标准剂量组(50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剂量为0.9 mg/kg)。评价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4 h的有效率和7 d良好率,rt-PA小剂量组分别为64.9%(37/57)和70.2%(40/57),rt-PA标准剂量组分别为68.0%(34/50)和74.0%(37/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17, P=0.518; χ2=0.636, P=0.425),但均优于保守治疗组的29.3%(17/58)和41.4%(24/58)( χ2=10.583、16.714, P<0.001)。90 d的预后良好率,三组分别为73.7%(42/57)、78.0%(39/50)和69.0%(4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26, P=0.569),但rt-PA小剂量组的病死率为7.0%(4/57),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18.0%(9/50)( χ2=5.420, P=0.020)和保守治疗组的20.0%(8/58)( χ2=5.048, P=0.025)。颅内出血发生率,rt-PA小剂量组为8.8%(5/57),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24.0%(12/50)( P=0.032)。rt-PA小剂量组的颅外并发症发生率为15.8%(9/57),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36.0%(18/50)( P=0.017)。 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并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慎重选择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