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围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射频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5例,对其围术期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精心的围术期护理,所有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48 h内疼痛均得到缓解,未发生骨水泥渗漏、脊髓神经根受损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精心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 、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以2014年11月9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儿童骨KHE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检索维普、万方、CNKI、Pubmed、Medlin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关于儿童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例KHE原发于跟骨,行活检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于外院接受西罗莫司口服治疗,随访5年6个月,带瘤生存.通过文献检索,检索到10篇儿童骨KHE相关文献,联合本次报道1例患者分析结果 如下:共15例患者.11例(11/15,73%)出现患处疼痛,5例(5/15,33%)可见局部肿胀,5例(5/15,33%)触痛明显,7例(7/15,47%)出现活动受限.4例脊柱病变患者中,2例(2/4,50%)出现脊柱侧弯,1例(1/4,25%)出现下肢跛行.所有患者未发现明显的皮肤异常.1例(1/15,6.5%)锁骨病变患者出现卡-梅现象.9例行X线检查,7例(7/9,78%)提示溶骨性改变,3例(3/9,33%)提示不同程度硬化,2例(2/9,22%)提示骨密度欠均匀,1例(1/9,11%)提示骨皮质变薄.11例行CT检查,均提示溶骨性改变,7例(7/11,64%)提示骨皮质变薄或破坏.9例行MRI检查,7例(6/9,67%)提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1例(1/9,11%)提示T1高信号、T2高信号,1例(1/9,11%)提示T2低信号,1例(1/9,11%)提示局部骨质破坏.3例行骨扫描检查,均提示病灶呈高摄取率.治疗资料齐全者12例,6例(6/12,50%)病灶广泛切除治疗,2例(2/12,17%)采用西罗莫司治疗,1例(1/12,8%)长春新碱化疗,1例(1/12,8%)沙利度胺和塞来昔布口服治疗,1例(1/12,8%)行脊柱融合固定术,1例(1/12,8%)未接受任何治疗.12例平均随访时间45.9个月,7例(7/12,58%)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结果 阴性,未见肿瘤复发、进展或转移),5例(5/12,42%)带瘤生存(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影像学结果 提示病灶稳定或缩小,未见肿瘤进展或转移).7例临床痊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2.9个月,其中手术治疗者6例(6/7,86%),长春新碱化疗者1例(1/7,14%).5例带瘤生存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8个月,包括西罗莫司治疗者2例(2/5,40%),沙利度胺和塞来昔布治疗者1例(1/5,20%),脊柱融合固定者1例(1/5,20%),无任何治疗者1例(1/5,20%).结论:原发于骨的儿童KHE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具特异性,早期行活检术并借助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 有助于确诊此病.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预后良好,提示手术切除目前可作为根治儿童骨KHE的首选方式.药物治疗儿童骨KHE的指征、方式及效果,尚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加以规范和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锥形束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椎附件溶骨性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易合并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不良事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脊柱转移瘤的治疗通常是姑息性局部治疗。 125I粒子是1种释放γ射线的持续低剂量微型放射源,与外放疗相比具有定位准确、可持续累积剂量、疼痛缓解快等优点 [2,3]。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已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局部治疗。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术的脊椎附件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探讨粒子植入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单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13例采用PVP治疗的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63例;年龄47~85岁,平均(66.9±1.52)岁。根据接受手术患者的患椎数量分为两组:常规手术数量组( n=72),每次手术时最多3个椎体接受PVP治疗;多椎体手术组( n=41),在一次手术中超过3个椎体接受PVP治疗。在手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一般健康状况(GH)和精神健康状况(MH),评估手术临床疗效。评估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安全性观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术后6个月,常规手术数量组ODI评分为(35.28±1.74)%,GH评分为(57.85±2.11)分,MH评分为(61.20±3.67)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多椎体手术组ODI评分为(35.67±1.92)%,GH评分为(64.12±1.35)分,MH评分为(59.80±3.81)分,也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之间ODI评分和MH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常规手术数量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3.51±0.21)分]较多椎体手术组[(3.98±0.32)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手术数量组患者的GH评分在术后6个月较多椎体手术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手术数量组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多椎体手术组2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分别为14.8%和1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次PVP手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缓解多节段溶骨性脊柱转移瘤的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功能,改善精神健康状况,减轻功能障碍。但短期疼痛缓解和远期一般健康改善低于常规手术数量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X线、CT和MRI多模态影像对溶骨性转移瘤和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X线、CT和MRI多模态影像对溶骨性转移瘤和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萧山区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10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及X线、CT、MRI影像学数据。其中,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47例,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55例。结果: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年龄和骨质疏松率明显低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1.95 ± 11.84)岁比(72.37 ± 12.55)岁和4.3%(2/47)比83.6%(46/55)],体质量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高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2.58 ± 3.85) kg/m 2比(18.11 ± 2.79) kg/m 2和(8.31 ± 2.91)分比(7.02 ± 2.72)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两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楔形和双凹形率明显低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2.80%(3/107)比60.82%(104/171)和6.54%(7/107)比29.82%(51/171)],扁平形和后缘膨隆率明显高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75.70%(81/107)比9.36%(16/171)和14.95%(16/107)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椎弓根受累和软组织肿块率明显高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68.09%(32/47)比1.82%(1/55)和46.81%(22/47)比0],而椎体内线性影像信号率明显低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0比96.36%(5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者椎体MRI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以低T 1高T 2和低T 1低T 2为主,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以低T 1高T 2为主;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间盘压缩和增宽率明显低于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4.26%(2/47)比34.55%(19/55)和2.13%(1/47)比18.18%(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多模态影像诊断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X线、CT和MRI(89.4%比51.1%、72.3%、83.0%和90.9%比52.7%、60.0%、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模态影像有助于提高溶骨性转移瘤和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的正确率,降低临床误诊率,对两者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在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M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42例肺癌骨转移患者、3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和3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33~87岁,分别纳入肺癌组、前列腺癌组和MM组。分析3组患者骨骼病灶的位置分布、骨质破坏类型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差异。 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63、 χ2=17.17, P值均<0.001)。3组患者骨骼病灶部位70%以上累及肋骨、脊柱及骨盆,其次好发于四肢;3组患者骨骼病灶位于肋骨、骨盆、四肢、颅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位于脊柱和胸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病灶分布位置组间比较显示:前列腺癌组骨转移灶分布于骨盆、四肢者分别为96.7%(29/30)、53.3%(16/30),均多于肺癌组的71.4%(30/42)、19.0%(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MM组病灶位于肋骨者[100%(36/36)]多于前列腺癌组[70%(21/30)],位于骨盆者[72.2%(26/36)]少于前列腺癌组[96.7%(29/30)]、位于颅骨者[55.6%(20/36)]多于前列腺癌组和肺癌组[6.7%(2/30)和4.8%(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患者骨质破坏类型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94, P<0.001):肺癌组和MM组患者骨骼病灶的骨质破坏均以溶骨性病变为主[81.0%(34/42)和94.4%(34/36)],成骨性病变较少[7.1%(3/42)和2.8%(1/36)],还有部分混合性病变[11.9%(5/42)和2.8%(1/36)];前列腺癌组患者则以成骨性病变为主[90.0%(27/30)]。在代谢特征方面,肺癌组、前列腺癌组和MM组的SUVmax水平依次由高到低( F=54.66, P<0.001)。 结论:18F-FDG PET/CT有助于综合评价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和MM病灶的骨质结构和代谢特征,对它们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与原因不明溶骨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与原因不明溶骨性转移瘤(UOM)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间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61.5±12.9)岁]资料。所有患者全身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且未发现明显骨外恶性肿瘤,病理诊断MM 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1.1±12.2)岁],UOM 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61.4±13.9)岁]。将全身骨骼分为颅骨、脊柱、肋骨、骨盆、胸骨、锁骨、肩胛骨、四肢长骨,分析每个骨骼部位 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横截面长径、有无骨皮质破坏、SUV max以及显像剂分布是否均匀。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UOM组患者在锁骨部位未见明显病灶;其余7个骨骼部位中,MM和UOM组患者均以脊柱、骨盆为最好发部位[41.30%(299/724)和49.37%(117/237)、24.45%(177/724)和26.58%(63/237)]。MM组颅骨、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部位病灶长径均明显小于UOM组[分别为5.45(4.30,8.06)与(13.89±11.66) mm、6.15(3.89,10.06)与11.48(7.73,16.90) mm、7.01(4.59,10.56)与(24.61±16.22) mm、8.20(5.14,13.71)与(21.12±13.31) mm、(8.48±5.75)与(19.13±14.26) mm; z值:-8.88~-2.52, t=-2.76, P<0.001或 P<0.05];MM组上述部位及肩胛骨病灶SUV max也明显小于UOM组[分别为1.50(1.00,2.20)与17.15±11.40、2.60(2.00,4.10)与8.20(5.65,11.90)、2.30(1.40,5.28)与10.58±5.52、2.50(1.80,3.90)与9.34±6.01、3.08±2.41与11.38±6.38、2.45(1.50,4.43)与6.90(4.63,17.80); z值:-13.87~-2.41, t=-4.85, P<0.001或 P<0.05]。在颅骨、脊柱、肋骨、骨盆、肩胛骨、四肢长骨部位的病灶,MM组以显像剂弥漫性分布多见,而UOM组则以不均匀分布多见;在颅骨、脊柱、肋骨部位的病灶,MM组表现为无骨皮质破坏,而UOM组则表现为骨皮质破坏。 结论:综合比较 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骨皮质破坏情况、SUV max、病灶长径、显像剂分布,可以帮助医师在获得病理结果前初步鉴别MM与UO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8Ga-DOTATATE与 18F-FDG PET/CT显像探测神经内分泌肿瘤骨转移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 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与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NEN)骨转移检测方面的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间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29例伴有骨转移的NEN患者(男19例、女10例,年龄35~76岁)的 68Ga-DOTATATE和 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根据肿瘤增殖活性分为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20%组和Ki-67>20%组;根据骨转移灶CT表现分为溶骨、成骨和无变化3组。比较2种显像在骨转移检出数目及放射性摄取程度[骨病灶与正常骨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比值(SUV T/B)]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68Ga-DOTATATE与 18F-FDG PET/CT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75.9%(22/29)和82.8%(2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42, P>0.05)。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对骨盆、脊柱、肋骨、四肢骨近端、胸锁肩胛骨、颅骨检出骨病灶的病例数高于 18F-FDG PET/CT显像(分别为23、22、20、14、14、10与12、19、13、11、10、6例),对骨病灶的检出数目[9(3,36)与3(0, 18)个]及病灶SUV T/B[11.10(3.35, 22.30)与1.60(1.05, 2.70)]也高于 18F-FDG PET/CT显像( U值:281.000、77.000,均 P<0.001)。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对于分化较好的NEN (Ki-67≤20%组)[11(2,38)与2(0, 13)个]以及CT示成骨性改变组[31(3, 100)与3(0, 31)个]骨病灶的检出数目多于 18F-FDG显像( U值:105.500、69.500,均 P<0.05);所有组 68Ga-DOTATATE所示骨病灶SUV T/B均高于 18F-FDG( U值:3.000~22.000,均 P<0.05)。 结论:68Ga-DOTATATE在NEN骨转移灶的检出数目、摄取程度方面均优于 18F-FD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柱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比较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晚期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大多可出现脊柱转移.肿瘤脊柱转移造成椎体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从而导致脊柱不稳,再则出现疼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对于恶性肿瘤脊柱转移的过程,以及其随后在脊柱中继续生长,侵袭的机制尚缺深入了解.因此,建立一个能有效模拟肿瘤在人体内侵袭、转移过程的动物模型以便于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们常用的建立脊柱转移瘤的动物模型及其方法,比较其优缺点,为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8F-FDG 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与骨转移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评估18F-FDG PET/CT对MM与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7年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诊断为MM与骨转移瘤患者各30例,分别行18F-FDG PET/CT显像.对比两组患者病灶分布部位、骨质破坏形态、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及代谢均匀性等;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骨骼18F-FDG代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MM与骨转移瘤均好发于脊柱、骨盆、胸部骨,其次为四肢骨骼,脊柱、骨盆与四肢骨的病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常累及颅骨,骨转移瘤较少累及颅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骨转移瘤对18F-FDG的摄取能力均高于健康体检者骨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对18F-FDG多表现为弥漫性轻微摄取,骨转移瘤多表现为不均匀高摄取.本组MM病灶中,溶骨性骨质破坏占96.7%,多为“穿凿样”或“虫噬样”表现,并可见骨骼呈膨胀性改变,以肋骨为著,成骨性改变极少出现(3.3%);骨转移瘤的病灶中,骨质破坏占76.7%,多表现为局灶性病变,成骨性改变约36.7%.MM与骨转移瘤在出现骨质破坏的同时均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05).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可同时获取解剖和代谢等多种影像特征,对于MM和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