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和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R.mooseri)感染情况。 方法:应用磁珠法提取2015-2016年自滇西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捕获的2 512只野外鼠形动物肝脏样本DNA,选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分别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进行基因序列剪切、拼接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感染SFGR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各1只),总感染率为0.16%(4/2 512);未检出 R.mooseri感染。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和0.10%(1/1 029),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未检出SFGR感染。同源性分析显示,SFGR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5.45%~100.00%;4份阳性样本间groEL基因部分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达89.60%~97.40%。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梁河县鼠疫疫源地的3个SFGR阳性样本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4.40%~97.4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的1个阳性样本序列单独为1个分支。 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较低,未发现 R.mooseri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2020年1-6月新报告HIV/AIDS的HCV与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HIV/AIDS的HCV与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控HIV/AIDS的HCV与TP合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云南省新报告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ELISA试剂检测血清HCV抗体,均阳性判定为HCV感染;采用ELISA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测TP,均阳性判定为TP感染;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V及TP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5 922例HIV/AIDS中,HCV感染率为6.5%(383/5 922),TP感染率为5.8%(344/5 922),HCV和TP合并感染率为0.4%(22/5 9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50岁组、女性、离异/丧偶、汉族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报告地为滇东地区、男男性传播途径,较低年龄组(15~岁:a OR=3.53;20~岁:a OR=3.02;30~岁:a OR=2.91;40~49岁:a OR=3.61)、男性(a OR=2.31)、已婚/未婚(已婚:a OR=1.61;未婚:a OR=1.63);少数民族(a OR=1.70)、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a OR=4.69;初中或高中:a OR=3.96)、报告地为滇中或滇西地区(滇中:a OR=2.46;滇西:a OR=7.08)、注射吸毒传播途径(a OR=131.08)HIV/AIDS的HCV感染风险较高。相比于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农民职业、报告地区为滇西地区和异性性传播途径,小学及以下或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a OR=1.73;大专及以上:a OR=1.77)、其他职业(a OR=1.39)、报告地为滇东地区(a OR=1.75)、男男性传播途径(a OR=9.75)HIV/AIDS的TP感染风险较高。 结论:云南省2020年1-6月新报告HIV/AIDS中存在一定比例HCV与TP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应加强HIV/AIDS的HCV与TP血清学检测,开展HCV与TP合并感染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海拔地区自然莼菜叶经济性状对水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探究自然莼菜对水环境的响应策略,可以为科学保护莼菜自然群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滇西腾冲北海湿地的自然莼菜群落为对象,根据莼菜的生长态势及北海湿地的水环境状况,选择17个采样点,测定莼菜的叶经济性状以及采样点的水环境因子,检测莼菜叶经济性状与水环境参数间的关系,探讨高海拔地区自然莼菜对水环境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与100%盖度相比,盖度为60%~70%的莼菜具有更大的叶片面积以及更低的氮、磷、铁和锌质量分数(P<0.05).水体溶解氧含量、氮体积分数、磷体积分数、铵态氮体积分数以及水温是影响莼菜叶经济性状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光合速率与水体溶解氧含量、铵态氮含量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厚度与生化需氧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面积与水体溶解氧含量、铵态氮含量及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以及高锰酸钾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莼菜叶片氮质量分数与水体的氮体积分数及水体的铵态氮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磷质量分数与水体氮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溶解氧含量、水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氮磷比与水体溶解氧含量及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钾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余的莼菜元素质量分数,包括钾、镁、硅、钙、铁、锌,主要与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水温及水体的氮、磷等营养条件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莼菜自然群落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土地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关于土地利用方式对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纳帕海的湿地、草甸和耕地为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储量与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纳帕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影响的机制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含水率、TOC、TN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耕地和草甸(P<0.05),容重则显著低于耕地和草甸(P<0.05).0~100 cm 土层深度,湿地、耕地和草甸土壤碳、氮储量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湿地土壤碳、氮储量均最高,草甸碳、氮储量均最低.土壤有机碳储量与TOC、碳氮比、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储量与含水率、TOC、TN、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地利用方式、含水率、容重和TOC含量直接影响土壤碳储量,土壤深度、土地利用方式、碳氮比和TN含量直接影响土壤氮储量.综上,容重、含水率、碳氮比、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是影响纳帕海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碳和氮储量均表现为湿地>耕地>草甸,表明湿地排水疏干变为草甸或开垦为耕地,将导致纳帕海土壤碳和氮的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熊蜂多样性对群落花资源及其周围景观特征的差异性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以滇西北熊蜂多样性全球分布中心为研究区,在群落花末期选取了香格里拉市境内19个开花植物群落,深入调查了熊蜂及开花植物的多样性.本研究计算了熊蜂的多样性指数,并量化了每个植物群落景观组成和景观配置的多种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熊蜂的多度和物种丰富度与调查群落的花资源密切相关,而熊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则主要受景观尺度林地覆盖比例的影响.由于不同特性的熊蜂对群落花资源和景观特征的反应可能不同,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体型和喙长的熊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飞行能力,大体型的熊蜂对周围林地和耕地覆盖比例的变化更敏感,而中小体型熊蜂更依赖调查群落里的花资源及周围生境间的连通性.从喙长来看,短喙的熊蜂主要依赖调查群落的花资源,而中长喙熊蜂由于其取食策略不同,更依赖景观尺度上的资源.研究结果阐释了花资源的可用性与景观特征对熊蜂多样性的影响式样及其潜在机制,发现飞行能力和觅食策略显著影响了不同熊蜂对环境依赖式样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小尺度高寒湿地放牧干扰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高寒湿地放牧干扰强烈,是其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因.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格局不仅能够反映自然因素的作用,也能够体现地域放牧等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因此常作为表征放牧干扰格局的主要度量方法.但尺度效应导致的植被生物量影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针对面积为几十至几百km2范围的小尺度高寒湿地而言,自然因素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对其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共同作用特征仍不明确,缺乏针对该类型湿地的合理评估模式.以滇西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为例,在排除其它人为干扰的条件下,通过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来表征其放牧干扰格局,并以该案例为基础提出一种小尺度高寒湿地放牧干扰格局评估模式.研究尝试基于详细地面植被调查,获得潜在植被地上生物量,利用调查同时期高分定量遥感方法(法国PLEIADES卫星数据结合实测植被地上生物量建模)获得实际植被地上生物量,并使用潜在与实际植被地上生物量之差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示纳帕海湿地放牧干扰格局.该评估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对于小尺度湿地放牧干扰数据的依赖,同时减少牛羊马等大牲畜散养带来的空间分布随机性.研究结果显示纳帕海湿地放牧干扰对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严重,影响比例约为93.5%.研究发现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分别决定纳帕海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上限和下限,并基于此提出四方面干扰调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滇西北森林郁闭度估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6/1
探究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EDI)多波束激光雷达数据估测区域森林郁闭度(FCC)的潜力,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状态和林分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选取滇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香格里拉为研究区,以GEDI波形数据为信息源,提取46245个有林地光斑参数,使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EBK)获取光斑参数在研究区未知空间的连续分布,结合54块实测样地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法(SVM-RFE)、随机森林(RF)和Pearson分析分别优选特征变量,基于贝叶斯优化(BO)随机森林回归模型(BO-RFR)、贝叶斯优化梯度回归模型(BO-GBRT)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研建森林郁闭度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EBK 法预测精度高,估测结果可靠,R2:0.20-0.92,RMSE:0.004-2812.912,MAE:0.003-1996.258,MRE:0.007-4.423;(2)基于不同特征优选方法筛选的特征变量和数量略有差异,SVM-RFE法优选出6个参数(cover、pai、sensitivity、rv_al、rv_a4、rg_a4)的平均交叉验证精度达0.84,RF法以贡献度5%为阈值筛选出5个参数(cover、pai、pgap_theta_error、modis_treecover、modis_nonvegetated),Pearson 法以相关性大于 0.3 且在 0.01 水平显著优选出 5 个参数(cover、pai、rv_a5、rg_a5、pgap_theta_error);(3)不同特征变量优选方法筛选的建模参数研建估测模型精度差异性较大,以SVM-RFE和RF方法优选参数构建估测模型的精度更佳,SVM-RFE方法优选参数研建估测模型精度变化相对稳定,以RF方法中的BO-GBRT模型为最佳FCC估测模型(R2=0.85、RMSE=0.069,P=86.5%);(4)采用BO-GBRT模型估测研究区森林郁闭度和空间制图,与GEDI pai参数预测的FCC具有较高空间相关性达0.53,FCC均值分别为0.58、0.61,主要分布在0.4-0.7,分别占比65.45%、51.79%.研究区森林郁闭度主要处于中度郁闭,北部区域主要为高度郁闭区,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说明使用GEDI数据估测森林郁闭度的方法具有可行性、结果具有可靠性.研究为使用GEDI数据高效、及时、低成本估测大空间尺度的森林水平结构参数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蝉科昆虫区系及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各亚区的物种多样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四川盆地西部和横断山南部为多样性中心.在南段的各亚区中,西南亚区Ⅰ(XNⅠ)和华中亚区Ⅰ(HZⅠ)区系相似性最高,华中亚区Ⅱ(HZⅡ)和西南亚区Ⅳ(XNⅣ)区系相似性最高,它们分别聚合后再与"西南亚区Ⅱ+西南亚区Ⅲ(XNⅡ+XNⅢ)"聚合,最后与滇西的华南亚区(HN)聚合,表明滇西的华南亚区(HN)及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带(XNⅡ、XNⅢ)区系相对独特.蝉科同一类群的不同物种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分别向"低山-峡谷-丘陵"生境和"亚高山-高山"生境发展."低山-峡谷-丘陵"分布的适热物种分布区比较广泛,均在相邻的东部、南部地区有所分布;"亚高山-高山"的适冷种类则多局限分布于高海拔地带(许多都是特有种),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基本都呈现为小范围的斑块或点状分布,即"天空岛"分布格局.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南段的高大山体、相关地带的急剧下降地形及气候差异等对蝉科物种的扩散和分布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动物地理区划及生物多样性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高寒特境中甸黄芪植物根际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抗生物膜活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滇西北高寒地区分布着丰富的黄芪属植物资源,该属植物"根际效应"明显,其根际微生物极具抗菌药用资源研究价值.[目的]认知滇西北高寒特境中甸黄芪根际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探究其可培养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及抗菌、抗生物膜活性.[方法]采用宏基因组和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对中甸黄芪植物根际微生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结合"微量肉汤稀释法""孔板法"等多级联合筛选策略综合评估可培养菌株的抗菌活性药源研究价值.[结果]对中甸黄芪根际土壤样本的微生物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进行分类注释,得到22门54纲105目187科316属856种微生物,其中优势菌群为慢生根瘤菌属.纯培养共获得27属54种95株可培养菌株,包括20属33种54株细菌和7属21种41株真菌,优势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和青霉属.其中,1株细菌Pseudomonas tolaasii ZTB4 和 3 株真菌 Aspergillus tabacinus ZNF17、Lecanicillium aphanocladii ZNF15、Umbelopsis nana ZTF31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同时,菌株ZTB4和ZNF17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显示出优秀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膜活性,并已验证这2株菌株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环脂肽类与黄酮类.[结论]中甸黄芪植物根际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其可培养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有较好的化学多样性和抗菌、抗生物膜活性.研究结果为我国特境特色微生物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和滇西山地同海拔地段、发育于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一类森林植被.该植被类型在《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和《中国植被志》(郭柯等,2020)中均没有被单独列出,而在《云南植被》(吴征镒和朱彦丞,1987)和《云南生态系统名录》(高正文等,2020)中,均被命名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在《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生态、保育》中被划为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西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13).这一植被类型被认为是云贵高原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中国所特有(Zhu et al,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