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滑轨在椎体瘤调强放疗计划中的动态剂量扰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Qfix kVue治疗床移动滑轨在椎体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中的动态剂量扰动。方法:移除EDGE直线加速器碳基绝缘滑轨,进行CT扫描并上传至治疗计划系统,重建床板和滑轨模型。依据均质模体和非均质患者CT,分别制作6和10 MV光子IMRT计划(180°、200°、220°、160°、140°),处方剂量为3 Gy/次,共10次,采用AcruosXB计算剂量。分别制作无滑轨和双侧滑轨对称移动(4~19 cm,步长1 cm)的优化计划。在优化计划中添加、移除滑轨结构,创建验证计划。对比分析验证计划和优化计划的差异,包括靶区平均剂量( Dmean)、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和脊髓最大剂量( Dmax)。 结果:有无滑轨患者靶区HI均变差,其最大差值为2%。6 MV有滑轨时患者靶区 Dmean减少(2.07±0.99)%,靶区CI值增加(4.91±3.12)%,脊髓 Dmax减少(1.83±1.37)%。无滑轨时患者靶区 Dmean增加(2.02±0.96)%,靶区CI减少(3.07±1.31)%,脊髓 Dmax增加(2.03±1.44)%。移除和添加滑轨组间,靶区 Dmean、CI和脊髓 Dmax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5、361.32、13.05, P<0.05)。靶区 Dmean和脊髓 Dmax随滑轨位置变化呈倾斜的" W"减少。在滑轨<10 cm范围内,差值出现极大值。当滑轨向外侧移动时,差值逐渐减小为0,6 MV计划中靶区 Dmean和脊髓 Dmax变化值>10 MV。 结论:Qfix kVue治疗床滑轨位置变化对椎体瘤IMRT计划扰动不可忽略,计划制作时应予以考虑,治疗时滑轨应与计划位置保持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便携式心肺复苏保护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紧急医疗服务到达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CPR),能显著提高院外心搏骤停(OHCA)后的存活率。据统计,约40%~85%的CPR会导致胸部骨折,致使旁观者产生畏惧心理,而降低CPR施救的意愿。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便于在院外公共场所投放,并且符合徒手CPR操作习惯的CPR保护装置。针对以上问题,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专业、麻醉学专业医学生,联合东南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指导下设计了一种便携式CPR保护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1 0309001.4),以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2 0591084.6)。该装置由可折叠框架、支撑组件、导向滑轨和按压体组成,为CPR实施提供指导与保障,便于使用者准确把握实施流程、按压幅度、力度及频率,有效防止CPR按压所导致的肋骨骨折等意外伤。该装置体积小巧、便于存放和移动,制造成本低,适用于社会化普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的建立与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接受头颅薄层CT扫描患者(虚拟成像组,90例)的影像学资料,基于头颅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卵圆孔模拟成像。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真实穿刺组,12例),术中进行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患者取平卧位,标记鼻小柱下缘点(A点)及两侧眶外侧缘与颧弓上缘延长线的交点(B、C点)。沿水平轴旋转C型臂,确定B、A、C三点共线后,再于X线下确定A点重合于双侧眶下缘最外端连线,沿滑轨向穿刺侧偏斜球管20~25°,获取卵圆孔投影。将卵圆孔成像效果分为Ⅰ(完整、清晰显像)、Ⅱ(部分显像)、Ⅲ(裂隙样显像)3类。比较虚拟成像组模拟X线透视下与CT图像上卵圆孔Ⅰ类成像的一致性。观察真实穿刺组患者术中卵圆孔的成像效果。结果:90例虚拟成像组患者中,Ⅰ类成像75例,Ⅱ类成像8例,Ⅲ类成像7例。与CT三维重建图像比较,模拟X线透视卵圆孔Ⅰ类成像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100%,一致性检验显示一致性好(Kappa=0.92, P<0.001)。在12例患者经皮卵圆孔穿刺过程中,卵圆孔全部完整显像,顺利完成卵圆孔穿刺。 结论:通过X线面部解剖标志的特定投影确定C型臂的倾斜角度,从而建立的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使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卵圆孔成像效果,在卵圆孔穿刺术中可辅助卵圆孔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滑轨CT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滑轨CT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采用DBS手术治疗的117例PD患者,其中采用局麻46例,全麻71例;73例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手术,43例患者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DBS手术,1例患者行右侧GPi DBS、左侧STN DBS手术。通过术前/术中滑轨CT图像与术前MRI图像融合,计算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如空间距离大于2 mm,表示电极位置偏移,及时调整电极位置)。比较不同麻醉、手术方式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空间距离的差异。结果:117例PD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234根电极。无因电极错位或疗效欠佳行二次手术的患者。CT扫描期间未发生麻醉脱管及机械碰撞,无颅内出血并发症。117例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为(1.35±0.50) mm。术中4根电极的位置明显偏移,术中即刻调整电极位置,再次复查CT证实电极位置良好。全麻组和局麻组、STN组和GPi组患者双侧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空间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滑轨C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有助于术中及时调整电极位置,避免二次手术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DBS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中滑轨CT辅助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比较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X线机辅助与单纯使用C形臂X线机辅助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76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C形臂联合滑轨CT辅助下行内固定治疗39例为CT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4.98±7.33)岁;仅在C形臂透视下行内固定治疗37例为C形臂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44.37±10.82)岁.合并有前环骨折患者42例,均采用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或耻骨上支螺钉固定骨盆前环.术后比较两组随访时间、置钉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Matta复位评价、Majeed疗效评价、CT分级及二次手术翻修率.结果:CT组置钉时间(32.63±7.33)min,短于C形臂组(52.95±10.64)min(t=-9.739,P<0.05).CT组随访时间(11.97±1.86)个月,C 形臂组(12.03±1.7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9,P>0.05).CT组Matta复位评价结果(Z=2.79,P<0.05)、Majeed 疗效评价结果(Z=2.79,P<0.05)、CT 分级(Z=2.83,P<0.05)均优于 C 形臂组.CT 组二次手术翻修率低于C形臂组(x2=5.641,P<0.05).结论: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手术与传统C形臂透视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准确度及安全性高、术后二次翻修率显著下降等特点,是重建骨盆骨折后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一种防止烧伤患者足下垂调节治疗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新的方法,其用于大面积重度烧伤的优势已得到普遍认可[1].悬浮床附设冷凝系统,床体温度可调控,实现了有效保暖;同时,由于悬浮床的自身风热功能,可使刨面渗出液及时散发,微生物生长受限,促使创面快速结痂,加速痂下愈合;且悬浮床不需翻身,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安全性,同时减轻了患者痛苦.但长期使用时,由于其自身构造无法实现足部有效支撑,仰卧位时只能依靠软枕尽可能保持足部中立位,使其90°垂直于床面,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极易造成患者足下垂,不利于患者后期康复.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笔者单位于2017年12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悬浮床的防止烧伤患者足下垂调节治疗装置(已获国家发明新型专利:ZL201610202793.4),该装置不仅能方便安装于悬浮床上,同时滑轨式的架体可调节两腿间的距离,进行有效的足部支撑,还可实现对支撑角度、支撑位置的调节,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用针灸治疗操作车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设计一种分区收纳合理、操作方便、卫生安全的针灸治疗操作车.方法 采用塑钢材料设计,分为上中下4层.其中,上层一侧设置有活动隔板,用来分类放置各种针灸用品,另一侧内置针灸利器桶,便于使用和收纳;中间两层收纳罐具,内置设有水平平板,平板上设计有不同直径大小的通孔,用以防治罐具圆口受到污染;下层为废弃物桶和消毒桶收纳层,设有水平抽拉式静音阻尼滑轨,方便使用和复位.车架底部的四角处安装静音万向轮并有脚刹,可随意移动并固定.结果 与普通治疗车相比较,该治疗操作车的物品摆放合理有序,有效解决了治疗罐具污染的问题,缩短了医务人员投放利器的距离,减少了针刺伤发生和医源性污染.结论 该针灸治疗操作车使用方便,卫生安全,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适用于中医针灸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分期鼻咽癌自适应放疗中器官体积变化及其剂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西门子CTVision系统获得的分次治疗的图像来跟踪整个治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和位置变化情况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从而为再次计划的时间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30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鼻咽癌患者,按照福州分期标准分为早中期组(15例)和局部晚期组(15例).所有患者于整个治疗期间在第1、6、11、16、21、26次治疗前分别利用西门子滑轨CT加速器(CTVision)系统扫描图像获得CT1、CT2、CT3、CT4、CT5、CT6,并由同一临床放疗医生勾画靶区和正常组织.根据放疗过程中靶区和腮腺等正常组织的体积变化情况进行放疗计划的修改,并利用变形配准技术进行剂量变形与叠加,将修改计划后的累积剂量分布与按原始计划执行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靶区以及腮腺等正常组织的体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缩小,对于早中期组,在第11次到第16次治疗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快.若在第16次治疗前修改放疗计划,左、右腮腺的Dmean、D50、V30分别降低了7.2%、10.8%、12.1%(P<0.005)和8.8%、10.6%、11.0%(P<0.005).对于局部晚期组,在第6次到第11次以及第16到第21次治疗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快,若在第11次治疗前和第21次治疗前分别修改计划,修改后的累积剂量中GTVnd的Dmean和D95明显增加,同时左、右腮腺的Dmean、D50、V30分别降低了12.1%、19.5%、14.7%和12.7%、17.8%、16.8%(P<0.005).结论 在放疗过程中,为了实现更加精确的IMRT放疗,对于早中期鼻咽癌患者,建议在第16次治疗前修改放疗计划,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建设在第11次治疗前和第21次治疗前分别修改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种配准方式下肺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滑轨CT不同配准方式对肺癌大分割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就诊的肺癌患者24例,每周行滑轨CT扫描所得图像与原计划图像行灰度、骨性、手动3种模式在线配准,得出X、Y、Z轴3个方向平移误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灰度配准、骨性配准和手动配准方式测量的X、Y、Z轴摆位误差分别为(0.21±0.16)、(0.29±0.15)、(0.37±0.22)cm,(0.27±0.16)、(0.35±0.25)、(0.29±0.19)cm,(0.18±0.12)、(0.28±0.16)、(0.23±0.14)cm,结果显示Y轴平移误差最大,其次为X轴,Z轴最小,且3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灰度模式在X、Y、Z轴上平移误差较骨性模式均缩小,灰度模式在X、Z轴上平移误差较手动模式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行图像引导大分割调强放疗时,应用滑轨CT中的灰度模式可缩小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脚本函数在鼻咽癌在线自适应放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Pinnacle V9.10计划系统脚本函数,在没有配置动态计划模块的情况下,实现鼻咽癌在线自适应放疗.方法 编辑并嵌入脚本函数,借助西门子滑轨CT和IBA Compass三维剂量验证系统,在医生和物理师共同参与下,依次进行一例鼻咽癌放疗计划的移植、靶区和危及器官轮廓的移植和修改、计划评估、新计划的生成和剂量的在线验证.结果 利用脚本函数及人工手动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4个分次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其中计划更新1次.结论 脚本函数的应用能够协助放疗工作人员实现在线自适应放疗,但在线计划的重新优化效率和累积剂量的精确评估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