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及感染率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人群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百日咳感染率。方法:于2022—2023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河南省常住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百日咳毒素IgG(PT-IgG),分析抗体阳性率(≥20 IU/ml)和中位数浓度(MC),以PT-IgG≥40 IU/ml估算百日咳感染率。抗体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抗体阳性率、感染率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810名。PT-IgG总阳性率为12.10%,MC为3.04(0.35,10.36)IU/ml。不同地区、年龄组人群PT-IgG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地区阳性率: χ2=134.06, P<0.001,MC: H=337.74, P<0.001;年龄组阳性率: χ2=45.27, P<0.001,MC: H=134.49, P<0.001)。完成全程免疫后1年内PT-IgG阳性率(25.26%)和MC(8.01 IU/ml)最高;接种不同类型百日咳疫苗人群PT-IgG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率: χ2=12.38, P=0.006,MC: H=17.93, P<0.001),其中全程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35.71%)和MC(8.88 IU/ml)高于接种其他类型疫苗人群。对≥3岁且采样前1年内无百日咳疫苗免疫史人群进行百日咳自然感染率评估,在疫苗接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人群百日咳估算感染率为5 757.22/10万。3岁(1 940.16/10万)和4岁(1 765.68/10万)人群感染率处于全人群的低位,6岁时达到峰值(12 656.71/10万)。随后感染率虽然持续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至40~49岁再次出现峰值(8 740.39/10万)。不同年龄组人群百日咳估算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21, P<0.001)。 结论:河南省人群百日咳PT-IgG整体处于低位水平;百日咳估算感染率远高于报告发病率;建议在6岁时开展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NR8383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表型转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培养于含20%热灭活胎牛血清的F-12K培养基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组),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于常规培养箱中;缺氧/复氧组(H/R组),在三气培养箱中缺氧6 h后,置于常规培养箱中复氧6 h;右美托咪定组(D+H/R组,按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不同分为D0.1+H/R组、D1+H/R组、D10+H/R组),在含0.1、1.0 μmol/L或10.0 μmol/L右美托咪定的培养液中孵育1 h后,更换完全培养基进行缺氧/复氧(每组设置6个复孔)。于复氧6 h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比色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2、干扰素(interferon, IF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 )、精氨酸酶1 (arginase-1, Arg1)、IL-10、几丁质酶3样蛋白3 (chitinase 3-like protein-3, Chi3l3)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与Arg1。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4组上清液LDH活性升高,H/R组、D0.1+H/R组和D1+H/R组细胞活力降低,H/R组、D0.1 +H/R组SOD活性降低( P<0.05);与H/R组比较,D1+H/R组和D10+H/R组细胞活力增高,D1+ H/R组SOD活性增高,D1+H/R组和D10+H/R组上清液LDH活性降低( P<0.05)。与C组比较,H/R组NOS2、IFN、Mcp1、Chi3l3和IL-10的基因表达上调,D+H/R组Mcp1、Arg1、IL-10和Chi3l3的基因表达上调( P<0.05);与H/R组比较,D+H/R组NOS2、Mcp1和IFN的mRNA表达下调,Arg1和IL-10的mRNA表达上调( P<0.05)。与C组比较,H/R组和D+H/R组细胞Arg1和iNOS荧光表达均明显增强,提示Arg1和iNOS表达均增加;与H/R组比较,D+H/R组的Arg1荧光表达较H/R组更强,而iNOS荧光表达减弱,提示D+H/R组的Arg1的表达增加。 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与促进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Beta和Delta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活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人群和小鼠血清对变异株(Delta株和Beta株)的交叉中和活性。方法:各取20份人群常规两剂基础免疫血清、三剂加强免疫血清和两剂小鼠免疫血清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3株病毒,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分析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固定剂量病毒的中和活性,计算血清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评估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水平。结果:人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大于95%;基础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09、41和15,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7倍和7.3倍;加强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46、190和86,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3倍和5.2倍。小鼠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为100%;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 037、862和408,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4倍和5.0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人群和小鼠血清均可对Delta和Beta变异株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保护,且人群加强免疫后可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抗体,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期IgG抗体水平及疫苗接种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康复期IgG抗体水平及其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5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185例COVID-19康复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情况。收集患者感染后6、8、10、12、14、16、18周不同时间点静脉血,采用半定量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抗体水平。按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分为疫苗接种组(接种2剂次以上灭活疫苗,共130例)和疫苗未接种组(因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共55例)。将2组中>75岁康复者分别纳入亚组,疫苗接种亚组(18例)和疫苗未接种亚组(28例)。比较康复者整体、2组和2亚组各时间点的IgG、IgM抗体水平。结果:185例COVID-19康复者中男80例,女105例;年龄62.0(40.5,75.0)岁;111例(60.00%)合并基础病。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 P=0.874);疫苗未接种组年龄、合并基础病、重症或危重症比例均较疫苗接种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亚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重症或危重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疫苗未接种亚组合并基础病比例较疫苗接种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0, P=0.038)。全体康复者体内IgM抗体水平均为阴性。康复者整体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第10周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于随访期末达最低值。疫苗接种组感染后第6、8、10、12、14、16、18周的IgG抗体水平均高于疫苗未接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7.9(73.4,240.0)比4.7(1.7,17.7), Z=2.36;132.0(75.3,213.1)比2.8(0.7,52.6), Z=3.77;137.7(79.9,227.0)比1.1(0.4,15.2), Z=4.51;134.5(81.4,211.9)比1.0(0.5,2.9), Z=3.49;92.4(68.9,112.9)比1.7(1.2,2.4), Z=2.84;61.2(33.3,108.7)比2.9(1.3,12.8), Z=3.45;57.1(32.7,87.6)比1.1(0.8,8.3), Z=4.06;均 P<0.05]。疫苗接种亚组感染后第8、12、16周的IgG抗体水平均高于疫苗未接种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1.5(225.4,304.9)比13.8(0.5,126.8), Z=2.34;134.5(104.8,283.6)比1.2(0.5,2.9), Z=2.74;61.5(10.9,147.8)比1.9(1.2,27.4), Z=2.11;均 P<0.05]。 结论:随着康复期延长,COVID-19康复者体内IgG抗体水平在达峰后逐渐下降。完成全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人群在患COVID-19后较未接种人群体内能产生更高水平的IgG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TacP-sIPV或DTacP-IPV/Hib基础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百白破联合疫苗Tdap的体液免疫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cP-sIPV)或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cP-IPV/Hib)基础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破伤风类毒素、降低抗原含量的白喉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Tdap)是否产生免疫加强效果,为候选青少年及成人Tdap疫苗提供临床前研究参考。方法:将自主研发的DTacP-sIPV和已上市的DTacP-IPV/Hib按0、1、2月3剂免疫程序分别免疫Wistar大鼠,检测免疫前和每剂次免疫后各组大鼠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基础免疫完成10个月后,用候选Tdap加强免疫1次,并检测加强免疫前和免疫1个月、6个月后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结果:3剂次基础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抗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抗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抗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抗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和抗百日咳黏附素(pertactin,PRN)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Log2)分别为17.41、18.34、18.11、19.93、13.91,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基础免疫10个月后,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17、14.26、13.60、14.51、10.39,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9%以上。Tdap加强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抗体的GMT分别为16.49和17.26、16.80和17.63、16.70和17.74、18.48和19.26,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为13.07和11.00,血清阳转率为100%和88%,DTacP-sIPV组高于DTacP-IPV/Hib组( P<0.05)。Tdap加强免疫6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74和14.87、15.07和15.14、14.84和15.73、16.62和16.37、11.44和9.96,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8%以上。 结论:候选疫苗Tdap在基础免疫接种DTacP-sIPV和DTacP-IPV/Hib的Wistar大鼠模型加强免疫中可诱导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但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SARS-CoV-2灭活疫苗后抗体反应水平评价: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灭活疫苗的抗体动态变化,评价其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招募2021年1—12月完成两剂(初次和加强免疫)SARS-CoV-2灭活疫苗注射的169人进行队列研究,包含39名HIV-1感染者、36名慢性HBV感染者和94名无慢性疾病对照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竞争ELISA试验检测入组人员免疫两剂疫苗后14 d、1个月和2个月时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水平,并比较1个月时中和抗体水平,结合人口学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结果:HIV-1感染者和慢性HBV感染者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1个月较高,2个月时明显下降,SARS-CoV-2 IgM和IgG抗体双阴性率高于对照组。免疫后1个月,对照组IgG抗体单阳性率是HIV-1组的2.01倍,是HBV组的3.17倍。各组人群中18~39岁人群IgG抗体单阳性率均高于40~59岁人群。HBV组抗体持续性比HIV-1组好,且IgG抗体水平高于HIV-1组。HIV-1组血清抗体中和能力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00 1)。HBV组18~39岁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抑制率低于对照组[(34.050±6.031)% vs (64.220±3.845)%, t=4.43, P<0.000 1]。在18~39岁人群中,73.08%(19/26)的HIV-1感染者和80.00%(4/5)的慢性HBV感染者可产生SARS-CoV-2特异性抗体应答。 结论:SARS-CoV-2灭活疫苗诱导抗体反应存在年龄差异,感染性基础疾病会影响抗体阳性率和中和病毒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保护效果研究:检测阴性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灭活疫苗在真实世界中对EV-A71感染相关重症病例保护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湖南、河南和云南省采用检测阴性设计(test-negative design,TND)病例对照研究评估EV-A71疫苗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保护效果(vaccine effectiveness,VE)。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96例6~71月龄的手足口病重症患者,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为83.3%,其中,CVA6阳性248例(33.2%),CVA16阳性142例(19.0%),CVA10阳性62例(8.3%),EV-A71阳性52例(7.0%),未分型242例(32.4%)。EV-A71阳性病例中,均未接种EV-A71疫苗,EV-A71疫苗对EV-A71相关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保护效果为100.0%,对CVA16、CVA10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都无交叉保护作用。结论:EV-A71疫苗对EV-A71感染相关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鉴于目前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发生改变,应加紧研发多价疫苗以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尤其是针对CVA6和CVA16等肠道病毒血清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酶联免疫法检测新冠灭活疫苗接种人群血清中和抗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后不同时间间隔的人群体内产生中和抗体水平的变化,评价疫苗在人群产生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在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1月期间接种两针剂免疫后,全程参与采样检测的50名疾控中心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共四个时间点收集血清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和抗体,通过测定吸光度 A值,计算阳性率和抑制率。 结果: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的阳性率分别为76%(38/50)、68%(34/50)、30%(15/50)和100%(50/50);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8.80%、49.86%、34.60和95.55%。方差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的不同时间段平均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326.00, P<0.001)。配对 t检验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人群的平均抑制率逐渐降低,接种加强针后出现明显升高( P<0.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两针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会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但体内一直存在免疫记忆,增加疫苗加强针再次刺激,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将会显著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不同接种间隔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公安人员按不同方案(0~14 d、0~21 d、0~28 d)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21年1-2月以山西省太原市405名公安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将其分为3组,分别按照0~14 d、0~21 d和0~28 d方案接种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采用RT-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活病毒微量病变法检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分析3组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GMT、血清阳转率和安全性。结果:0~14 d、0~21 d和0~28 d方案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血清学阳转率均为100%,其中0~21 d组[166.70(95% CI:148.30~185.10)]和0~28 d组[179.50(95% CI:156.50~202.60)]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接近( P>0.05),均明显高于0~14 d组[86.08(95% CI:72.36~99.80)]( P<0.001)。3个方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2/135)、0.74%(1/136)和1.49%(2/134)( P=0.750),均为轻度不良反应。 结论:公安人员按不同方案(0~14 d、0~21 d、0~28 d)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均表现出较好的血清阳转率和安全性,0~21 d和0~28 d接种方案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GMT高于0~14 d方案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