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肠肉瘤样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78岁。因“间断腹痛2个月,加重伴发热5 d”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肌紧,左侧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未闻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6.12×10 9/L,红细胞计数3.77×10 12/L,血红蛋白111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5%。CT检查示:左中上腹及盆腔小肠壁厚、强化,肠管稍扩张、积液,盆腔积液(图1)。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见距屈氏韧带约20 cm小肠穿孔,该段小肠严重水肿并严重粘连、梗阻,致约10 cm肠段颜色变暗红,予以完整切除病变肠段。病理检查结果:恶性肿瘤,大小2.5 cm×1.0 cm×1.2 cm。细胞较丰富,异型明显,部分细胞呈梭形,部分呈上皮样,核分裂易见,支持肉瘤样癌(图2)。癌组织侵犯浆膜下纤维脂肪组织;可见脉管内瘤栓,未见典型神经侵犯;两端切缘及肠系膜切缘未见癌;环形黏膜组织未见癌,另见组织为炎性坏死;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2)。免疫组化检查结果:CD31(脉管+),D2-40(脉管+),可见脉管内瘤栓。CK(+)(图3),Vimentin(+)(图4),S-100(-),SOX10(-),CD117(-),AFP(-),SMARCA4/Brg1(+),Ki-67(40%+),MLH1(+),PMS2(+),MSH2(+),MSH6(+),显示肿瘤错配修复蛋白完整。诊断为肉瘤样癌。出院1个月后给予“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术后1、3个月随访,患者的一般状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的肠病:如何运用 18F-FDG PET/CT鉴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0岁,主诉间断腹痛、腹泻2年余。患者2020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痛、排稀糊便3~4次/d,便后腹痛可缓解,无脓血、里急后重。2021年7月外院查大便隐血试验(+),艰难梭菌毒素(+),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全结肠亚蒂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糜烂,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表面发红伴糜烂,病理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提示直肠低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腹痛、水样便10+次/d,便中带血,偶有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感,2022年2月患者外院再次查病原学、胃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大致同前,予甲硝唑、万古霉素和利福昔明治疗后艰难梭菌检查转阴,但患者腹泻仍无改善。2022年5月入本院,查血常规、肝肾功大致正常,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0.55(正常参考值为0) g/L,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G κ(+),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 sFLC)-κ 17.0(正常参考值范围3.3~19.6) mg/L, sFLC-λ 20.5(正常参考值范围5.7~26.3) mg/L,sFLC-κ/λ 0.83(正常参考值范围0.26~1.65),骨髓涂片、活检、刚果红染色(-),胃、小肠、结肠、齿龈黏膜活检刚果红染色(-)。结肠镜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较广泛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糜烂,呈节段性分布,乙状结肠、直肠可见较多息肉,直肠尤著,且存在淋巴管扩张改变;活检病理为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隐窝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符合炎性息肉。肠道彩超提示小肠、结肠肠壁黏膜层弥漫性增厚,肠系膜回声弥漫性增强、腹腔积液。腹盆腔增强CT及小肠重建(图1)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管壁弥漫性增厚伴水肿,黏膜面明显强化。患者2022年8月行回肠造口术,每天1 500 ml肠外营养、500 ml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不理想,仍每日经肛排1 000~1 500 ml黏液。鉴于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肠道病变,且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M蛋白,为评估肠道病变性质及明确血清M蛋白原因行 18F-FDG PET/CT检查(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结直肠癌自然腔道取标本根治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3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左结直肠癌根治术应用蔡氏套管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与传统腹腔镜手术随机对照研究的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OOR-15007060)。纳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左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病理学证实为左结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缘≥8 cm的直肠癌、乙状结肠癌、降结肠癌和左半横结肠癌);(2)满足行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条件;(3)术前腹盆腔CT(或MRI)示肿瘤最大径<4.5 cm;(4)体质指数<30 kg/m 2。排除标准:(1)术前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病变、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等特殊病理类型的肿瘤;(2)多发或复发癌;(3)有新辅助放化疗史;(4)术前辅助检查提示局部明显浸润或有远处转移;(5)合并肠梗阻、肠穿孔等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为NOSES手术组(应用蔡氏套管器完成手术)和传统腹腔镜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情况、腹腔灌洗液和肿瘤脱落细胞检测及细菌培养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lavien-Dindo分级)、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肛门功能(Kirwan肛门功能分级评估)以及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DFS)、总体生存率(OS)、总体复发率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共60例患者入组研究NOSES手术组和传统腹腔镜手术组各30例,两组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远近切缘距肿瘤距离、环周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出血量、炎性指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Ⅱ级以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组比较,NOSES组术后最大VAS评分[(2.5±0.3)分比(5.1±0.4)分, t=3.187, P<0.01]及镇痛泵外止痛药使用率[6.7%(2/30)比33.3%(10/30),χ 2=6.670, P=0.02]均明显较低( 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短[(2.2±1.4)d比(3.1±1.2)d, P=0.026]。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腹腔灌洗液中均未发现肿瘤细胞和细菌污染。NOSES组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均为KirwanⅠ~Ⅱ级,传统腹腔镜手术组除2例(6.7%)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为Kirwan Ⅲ级外,其余28例也均为KirwanⅠ~Ⅱ级,两组肛门功能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OSES组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组3年DFS分别为96.7%和83.3%( P=0.090),OS分别为100%和90.0%( P=0.096),总体复发率分别为3.3%和10.0%( P=0.166),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3%和3.3%( 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蔡氏套管器的NOSES左结直肠癌根治术作为一种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手术,具有无明显手术瘢痕、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的优势;术后3年随访疗效满意。在把握好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术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扶正除伏汤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扶正除伏汤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88 例SPI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4 例.对照组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扶正除伏汤治疗.比较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包块最大直径、盆腔积液深度、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 组下腹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肢体乏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炎性包块最大直径及盆腔积液深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炎性包块最大直径及盆腔积液深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除伏汤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SPID患者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血液黏滞状态,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清热祛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伴炎性包块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观察清热祛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CPID)伴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 例湿热瘀结型CPID伴炎性包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62 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2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祛湿化瘀汤治疗.2 组均治疗2 周后统计疗效,比较 2 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腰骶酸痛、下腹刺痛或胀痛、带下量多、神疲乏力、小便黄及大便干燥)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低切)]、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C反应蛋白(CRP)]及炎性包块大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16%(5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2.26%(51/6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腰骶酸痛、下腹刺痛或胀痛、带下量多、神疲乏力、小便黄及大便干燥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腰骶酸痛、下腹刺痛或胀痛、带下量多、神疲乏力、小便黄及大便干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FIB、全血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FIB、全血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8、CRP及GM-CSF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NF-α、IL-8、CRP及GM-CS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炎性包块最大直径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炎性包块最大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祛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型CPID伴炎性包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促进包块消退,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膀胱癌根治术后阴茎转移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患者男性,75岁,2019年10月15日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9年,加重3 d"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腹部CT示:膀胱右侧壁所见考虑膀胱癌,并右侧输尿管开口处梗阻。于2019年10月18日行"经尿道膀胱镜检+膀胱肿物电切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呈腺性膀胱炎改变,部分伴中度非典型增生。再于2019年10月24日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示: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细胞癌伴炎性细胞侵润。遂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回肠输出道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侵及膀胱壁全层;未侵及其他组织,尿道口切缘净;盆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予以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及其家属拒绝行辅助治疗,术后恢复可后出院。术后1个月患者为取出输尿管支架入院复查,行泌尿系CT未见复发和转移,于2019年12月10日拔除输尿管支架后出院。术后5个月入院复查,行泌尿系CT未见复发和转移,建议患者行全身PET-CT明确是否存在其他部位转移,同时建议患者行辅助化疗延缓疾病进展,患者及其家属均表示拒绝,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出院。术后10个月复查时,患者有尿道疼痛且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2020年8月24日泌尿系CT示:未见术区及阴茎有转移(图1)。予以抗感染、止痛、营养支持等治疗,2020年9月2日行"经尿道尿道镜检术",术中见前尿道内狭窄环,尿道球部见脓腔,尿道近端闭合,遂冲洗引流脓液。2020年9月9日行"尿道狭窄扩张术",以8 F导尿管冲洗尿道,患者症状缓解出院。2021年5月患者发现阴茎近阴囊处肿大,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伴阴茎近端皮肤破溃,少许脓性分泌物流出,伴间断性隐痛。2021年8月30日患者再次入院,泌尿系CT示:阴茎体积增大伴新发软组织影,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阴茎癌?膀胱癌转移?(图2)。2021年8月31日行"阴茎根部组织活检术",活检组织位于阴茎及阴囊交界处,术后病理检查示:符合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患者拒绝行化疗及手术治疗,予以抗感染、定期换药后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当地医院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考虑行抗感染、补液支持等保守治疗,予以阴茎破溃口定期换药,患者阴茎皮肤破溃处反复流脓流血,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后患者死于晚期肿瘤全身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盆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及MRI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盆腔内不同部位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重要特征及预后.方法 2012年7月至2022年8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盆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10例,收集完整临床表现、病理及MRI资料.结果 10例中,3例位于盆腔内软组织,4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前列腺,2例位于膀胱.表现为血尿、自触肿块、疼痛及发热.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后渐进性强化.ALK阳性率为40%.4例死亡,余6例术后未复发或转移.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类似恶性肿瘤的中间型肿瘤,MRI检查能定位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及周围情况,确诊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组织病理学.但其有复发和远处转移潜能,术后需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炎性慢性盆腔痛合并盆腔肌筋膜痛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炎性慢性盆腔痛(ICPP)中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生率,观察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ICPP合并MFPP中的疗效.方法 以ICPP合并MFP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A组,n=29)、康妇炎胶囊联和康妇消炎栓(B组,n=33)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ICPP中MFPP的发生率为63.27%(62/98),MFPP激痛点以闭孔内肌和肛提肌为主,且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MFPP痛点的数目亦显著增加(P<0.05).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药物治疗均可有效降低ICPP合并MFPP患者的疼痛指标、数值等级规模(NRS)评分和疼痛分度(P<0.05);同时,A组缓解程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PP在ICPP患者中极为常见,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是治疗ICPP合并MFPP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重复巨大输尿管积水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病例资料患儿,女,3岁.因发现腹部包块并发热9d入院,体温最高至40°.患儿胎儿期彩超即发现左肾周囊性包快,出生后未行进一步检查.入院查体患儿神志清楚,精神欠佳,体瘦弱,左侧中下腹部可触及巨大囊性包块,张力较大,无明显按压痛.门诊检查腹部彩超示腹部囊性包块,考虑炎性可能性大,尿常规结果示白细胞30.7/HP.腹部CT示左中下腹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呈多房改变,病灶与左肾及膀胱关系密切,左肾外缘受压,膀胱显示不清少量腹水.入院后查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11.63×109/L↑,红细胞3.72×1012/L↓,血红蛋白97g/L↓,C反应蛋白156.0mg/L↑,降钙素原测定20.15μg/L.进一步复查腹部增强CT示:左侧腹膜后囊性占位上起左肾外缘(图1),向下延续至盆腔,CT图像呈多房样似有间隔(图2).因囊性占位挤压作用,膀胱被推挤至盆腔右侧(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输卵管癌与子宫内膜癌同时癌误漏诊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误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合并子宫内膜癌误漏诊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50岁,以盆腔包块伴右下腹疼痛半年为主诉.病程中先后2次就诊外院均未能明确诊断.入我院后影像学检查提示盆腔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炎性包块?阑尾炎周围脓肿?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附件区肿物来源于输卵管,快速病理检查考虑为右侧输卵管浆液性癌(低分化),行经腹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卵巢、盆腔淋巴结、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右侧输卵管癌ⅢC期、子宫内膜癌ⅠA期.给予紫杉醇+卡铂化疗8个疗程,随访10个月无复发.结论 原发性输卵管癌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较罕见,术前、术中易误漏诊,确诊依赖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