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定量核磁共振氢谱的神曲加工炮制过程中葡萄糖量变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建立基于定量核磁共振氢谱(quantitative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qHNMR)的神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方法,对市售神曲中葡萄糖的含量进行分析,并探究神曲加工炮制过程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以重水为溶剂,2,2,2,3-d4-3-(三甲基硅基)丙酸钠盐为内标,以化学位移δ 4.65、5.24处葡萄糖端基质子双峰信号作为定量峰,对神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经方法学评价,葡萄糖在0.10~6.44 mg·m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的RSD均小于2.3%.市售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波动明显,推测与神曲的发酵天数、麸面比及炮制方式等有关.神曲中葡萄糖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麦麸或全面粉发酵的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麦麸和面粉混合发酵的神曲;麸炒神曲较生神曲葡萄糖含量略有降低,而焦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该实验建立的qHNMR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高,为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该研究阐明了神曲加工炮制过程中葡萄糖的量变规律,对判断神曲发酵程度具有指示意义,为揭示神曲的发酵机制,完善神曲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京帮中药炮制特色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挖掘京帮中药炮制特色,发扬京帮炮制文化,丰富炮制地域特色研究内容.方法:以1986年版《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为研究对象,从辅料使用、炮制方法与特殊炮制工艺3个方面系统分析961味中药,对比总结京帮中药炮制特点.结果:①京帮中药炮制在醋、酒、蜜辅料用量及适用范围上显著多于《中国药典》,麦麸用量与适用范围显著少于《中国药典》;其特有辅料9种,包括米泔水、面粉、铅、卞罗卜、牛乳、麻油、朱砂、鳖血、灶心土;②京帮炮制方法在净制、研粉、捣碎、煅(炭)4个方面的应用多于《中国药典》两倍以上,且鲜药、切制、砂烫、炒焦、炒炭的使用也多于《中国药典》;③京帮特殊炮制工艺以发酵居多.结论:京帮中药炮制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炮制内容与文化,是中药地域特色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更多研究与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传统钡剂与不同比例的炒面粉配比硫酸钡在排粪造影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传统钡剂与不同比例的炒面粉配比硫酸钡在排粪造影中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来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女性便秘患者60例,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进行传统钡剂及仿真粪便做排粪造影检查,根据影像检查结果,比较不同配比钡剂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便秘时间和是否进行过治疗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排粪造影的临床效果差异显著,在直肠前突方面,实验二组和实验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直肠黏膜显示方面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优于实验一组;在直肠黏膜内、外脱垂、盆底痉挛综合征和肛管病变等方面,实验二组显著优于实验一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排粪造影的主观满意度差异显著,实验二组的总体满意度最高(P<0.05).结论 传统钡剂在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硫酸钡200 g+炒面粉100 g制作的造影剂不仅制作简单方便,而且显效更好,临床检出率和患者满意度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炒面粉配比硫酸钡在排粪造影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炒面粉配比硫酸钡在排粪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排便障碍型便秘女性患者69例,其中直肠前突32例、直肠黏膜内脱垂14例、盆底疝6例、骶直分离4例和盆底肌痉挛综合征13例.所有患者均分别行炒面粉配比硫酸钡造影和传统钡剂造影.比较两种排粪造影检查时患者静息、力排状态下肛直角和肛门上距.比较两种方法对排便障碍疾病的检出率及患者对检查过程的主观感觉.结果 与传统钡剂造影比较,行炒面粉配比硫酸钡造影时,力排状态下肛直角较小,肛门上距较大,对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疝和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的检出率较高,患者不适感、疲倦、折磨人评分较低(P<0.05);两种方法对骶直分离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炒面粉配比硫酸钡造影对排便障碍疾病的检出结果优于传统钡剂造影,可减轻患者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果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人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人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