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向固体发酵应用于中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发酵作为常用的中药炮制技术之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改变原有药性、药效的方法.现系统综述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的现状、常用的发酵菌种、发酵前后对中药毒性及药效成分的影响,并对中药发酵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发酵技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表里关联分析比较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对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色度值及内在成分的定量分析,研究栀子炮制过程中外表色泽和成分的关联性与内在成分变化规律,为焦栀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色差仪测量3种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a*、b*、E*a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焦栀子中8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Pearson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色度和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个地区饮片厂因缺乏直观统一的标准,致使所生产的样品炮制程度差异较大.随着炮制的进行,焦栀子的表观颜色逐渐由红黄色转变为焦褐色.焦栀子的粉末色度值与内在成分之间高度相关.所测得的色度值参数和8个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与表观颜色变化最明显的a*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的成分异栀子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可以作为栀子炮制过程监控及质量控制的标志物.结论 通过建立焦栀子炮制过程中颜色与成分变化的对应关系,弥补了传统经验鉴别的主观模糊性,为焦栀子炮制程度的判别和标志成分含量的预测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各类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筛选毒性生物标志物、预测中药毒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但应用范围仍有待扩大。在中药导致器官损伤方面,多用于研究肝毒性。在中药减毒机制方面,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更具优势,二者在探索炮制或配伍使中药减毒增效方面具潜在前景。将组学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相联用,有利于对中药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益生菌发酵后白术总黄酮与总多糖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白术发酵样品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白术发酵前后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变化,为白术发酵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对白术进行发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0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黄酮含量。以苯酚-硫酸法显色,在49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多糖含量。结果: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发酵后,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29、1.81、1.87倍,酵母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降低47.89%,双歧杆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36.41%,乳酸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14.73%。结论: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后,其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变化显著,可提高有效成分相对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课程思政融入中药炮制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药炮制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的选修或必修专业课程,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中药炮制学还具有隐性进行专业人才育德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中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和与课程知识模块的无缝化对接,建设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现代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做到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综述国内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相关文献,重点分析需氧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总数、控制菌及耐热菌的污染现状,并根据样品来源、品种和炮制方式等的不同,分析其微生物污染的特点,发现目前中药饮片总体微生物污染较严重。可借鉴相应的国外药典标准,根据中药饮片特点制定个性化微生物限度标准,且有必要扩大中药饮片微生物数据资料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中药炮制学教学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面对新时代、信息化迭代更新、移动设备全面普及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教育部积极倡导淘汰“水课”下,许多大学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智慧教室应运而生,使教学、空间和技术三者相互补充,增强了教学效果,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为教学创新和改革提供充分的条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接受信息表面化和碎片化的严重影响,学校依然存在学生抬头率和上课兴趣不高等问题,达不到深度学习和拓展应用的教学目的。针对以上困难和挑战,本研究依据中药炮制学教学三年来学生问卷调查和期末成绩形成整理分析,采用SPSS统计法,认真分析教学方面的不足,持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式,积极打造中药炮制学“金课”,为以后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做准备,为培养大批“大国工匠”型中药师做贡献,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天然斑蝥素源自于芫青科昆虫斑蝥。斑蝥作为传统中药昆虫类药物之一,对消化道肿瘤等实体肿瘤、机体顽癣、瘰疬、赘疣、斑秃、颜面神经麻痹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西医基础研究表明,斑蝥提取物斑蝥素在体外明显干预肿瘤细胞凋亡、自噬等生物学过程,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天然提取的斑蝥素或斑蝥虫中药炮制品毒副作用明显,相关药品的直接使用不仅对皮肤、粘膜具有剧烈的刺激作用,也会对肝、肾、胃等主要脏器功能产生显著损害,因此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近年研究表明,人工制备的天然斑蝥素的化学衍生物(去甲斑蝥素、斑蝥胺、斑蝥素钠等)可显著降低毒副作用并保留天然斑蝥素的部分生物学功能,有望成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潜在有效药物。文章对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总含量为考查指标,对樟帮酒润麸炒桑枝中麦麸用量、黄酒用量、炒制温度、浸润时间、炮制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优选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润时间116 min,麦麸用量19%,黄酒用量10%,炒制时间7 min,炒制温度237 ℃,该工艺条件下,桑枝饮片中8个成分平均总含量为787.8 μg/g, RSD值为0.98%。 结论:优选的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更好保障樟帮酒润麸炒桑枝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芩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黄芩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5批黄芩药材,制备黄芩炭,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4 nm;流动相为1%甲酸水溶液-甲醇,流速1 ml/min,梯度洗脱,建立黄芩及黄芩炭指纹图谱,分析相关成分变化;采用磷钼钨酸-干酪素比色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测定炮制前后鞣质含量变化。结果:HPLC指纹图谱中指认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炒炭后,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下降,而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增加;黄芩炒炭后鞣质含量降低。结论:黄芩炒炭后苷类成分转化为其苷元,进而苷元类成分被破坏,鞣质类成分降低,可为该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