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表里关联分析比较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对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色度值及内在成分的定量分析,研究栀子炮制过程中外表色泽和成分的关联性与内在成分变化规律,为焦栀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色差仪测量3种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a*、b*、E*a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焦栀子中8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Pearson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色度和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个地区饮片厂因缺乏直观统一的标准,致使所生产的样品炮制程度差异较大.随着炮制的进行,焦栀子的表观颜色逐渐由红黄色转变为焦褐色.焦栀子的粉末色度值与内在成分之间高度相关.所测得的色度值参数和8个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与表观颜色变化最明显的a*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的成分异栀子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可以作为栀子炮制过程监控及质量控制的标志物.结论 通过建立焦栀子炮制过程中颜色与成分变化的对应关系,弥补了传统经验鉴别的主观模糊性,为焦栀子炮制程度的判别和标志成分含量的预测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益生菌发酵后白术总黄酮与总多糖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白术发酵样品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白术发酵前后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变化,为白术发酵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对白术进行发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0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黄酮含量。以苯酚-硫酸法显色,在49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多糖含量。结果: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发酵后,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29、1.81、1.87倍,酵母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降低47.89%,双歧杆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36.41%,乳酸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14.73%。结论: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后,其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变化显著,可提高有效成分相对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综述国内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相关文献,重点分析需氧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总数、控制菌及耐热菌的污染现状,并根据样品来源、品种和炮制方式等的不同,分析其微生物污染的特点,发现目前中药饮片总体微生物污染较严重。可借鉴相应的国外药典标准,根据中药饮片特点制定个性化微生物限度标准,且有必要扩大中药饮片微生物数据资料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天然斑蝥素源自于芫青科昆虫斑蝥。斑蝥作为传统中药昆虫类药物之一,对消化道肿瘤等实体肿瘤、机体顽癣、瘰疬、赘疣、斑秃、颜面神经麻痹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西医基础研究表明,斑蝥提取物斑蝥素在体外明显干预肿瘤细胞凋亡、自噬等生物学过程,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天然提取的斑蝥素或斑蝥虫中药炮制品毒副作用明显,相关药品的直接使用不仅对皮肤、粘膜具有剧烈的刺激作用,也会对肝、肾、胃等主要脏器功能产生显著损害,因此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近年研究表明,人工制备的天然斑蝥素的化学衍生物(去甲斑蝥素、斑蝥胺、斑蝥素钠等)可显著降低毒副作用并保留天然斑蝥素的部分生物学功能,有望成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潜在有效药物。文章对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总含量为考查指标,对樟帮酒润麸炒桑枝中麦麸用量、黄酒用量、炒制温度、浸润时间、炮制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优选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润时间116 min,麦麸用量19%,黄酒用量10%,炒制时间7 min,炒制温度237 ℃,该工艺条件下,桑枝饮片中8个成分平均总含量为787.8 μg/g, RSD值为0.98%。 结论:优选的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更好保障樟帮酒润麸炒桑枝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芩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黄芩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5批黄芩药材,制备黄芩炭,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4 nm;流动相为1%甲酸水溶液-甲醇,流速1 ml/min,梯度洗脱,建立黄芩及黄芩炭指纹图谱,分析相关成分变化;采用磷钼钨酸-干酪素比色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测定炮制前后鞣质含量变化。结果:HPLC指纹图谱中指认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炒炭后,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下降,而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增加;黄芩炒炭后鞣质含量降低。结论:黄芩炒炭后苷类成分转化为其苷元,进而苷元类成分被破坏,鞣质类成分降低,可为该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淫羊藿不同炮制品对细胞毒性影响的谱效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细胞毒性,以及其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考察淫羊藿不同炮制品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毒效数据谱效关系,确定其毒性成分及炮制方法。结果: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半抑制浓度(IC 50)值依次为醋炙>羊脂油炙>生品>单炒>盐炙>酒炙,12个特征色谱峰中3号峰(木兰花碱,关联度为0.870)和6号峰(朝藿定C,关联度为0.851)与毒性参考值关联度较高。 结论:醋炙、羊脂油炙均具有减毒作用,木兰花碱、朝藿定C可能是淫羊藿的主要毒性成分,本研究可为淫羊藿炮制减毒的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香、没药差示扫描量热法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乳香、没药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炮制法的乳香、没药,考察升温范围、升温速率、粒度大小3个因素对DSC试验条件的影响,并在该条件下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乳香、没药进行差热图谱扫描、分析;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20批乳香、没药进行扫描与对比分析。结果:得到DSC试验的最佳条件:升温范围30~600 ℃,升温速率30 ℃/min,粒度100目。乳香、没药的DSC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在297 ℃附近只有乳香各炮制品出现吸热峰,没药各炮制品此温度区间无特征峰;二者在326 ℃放热峰位置接近,但焓值差异较大;100 ℃附近的吸热峰位置和峰形大小接近。FT-IR图谱显示,波数2 925、1 710、1 454、1 371、1 242、1 029 cm -1乳香、没药均出现吸收峰,强峰位置相近。没药波数1 029 cm -1的特征峰强度较乳香特征峰大。 结论:乳香、没药的DSC谱图存在明显差异,特征峰数量不同,焓值不同;乳香、没药FT-IR谱图二者差异较小,采用DSC鉴别树脂类中药材优于FT-IR,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UPLC-MS/MS研究炮制对白术芍药散8种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炮制对白术芍药散中8种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生品组与炒品组,分别灌胃生品及炒品组成方水煎液,定时进行眼底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2组大鼠血浆中白术芍药散8种特征性成分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DAS软件对血药浓度及采血时间进行分析,获得不同组别的药-时曲线,计算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生品组与炒品组大鼠血清中8种成分的血液达峰浓度、达峰时间、药时曲线下面积、平均驻留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结论:炮制对白术芍药散中8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所影响,可能会影响白术芍药散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法半夏炮制沿革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宋代以前半夏的炮制方法主要是汤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法半夏汤的“新法”,是半夏用姜制、矾浸、制曲等区别于汤洗的炮制方法。元代《御药院方》收载“法制半夏”的依据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的法制温半夏、法制白半夏、法制红半夏是添加多种药物的成药制法。明代始有法半夏之名,其炮制辅料为生姜与白矾,方书开始收载含有法半夏的方剂。《本草纲目》将元代的法制白半夏简称为“法制半夏”,在“附方”项而非“修治”项下阐述,可见仍将其视为中成药。本草文献中记载法半夏的炮制辅料增多,包括石灰、甘草、皂角、朴硝等。清代道光以后,名家医案中的法半夏应用较多,当时法半夏即是仙半夏。仙半夏有两种配方:一种是用七道工序炮制者,一种是矾水甘草水浸泡者。民国时期章次公亦指出法半夏是仙半夏经漂洗煮制后切片,而仙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用生姜白矾制。叶橘泉指出所谓“法”字,既非古法亦非新法,对半夏反复浸泡的工艺提出质疑。1949年后,医界同仁对法半夏的质疑仍未停止。受此影响,1960年出版《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经验》收载了白矾甘草石灰水浸泡的方法,并被1963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1985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了该法减少浸泡时间并去除白矾浸泡的工序,并沿用至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