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 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 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 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 975名(51.4%),城市儿童24 634名(90.6%),独生子女17 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 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 P值均<0.05)。 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6名婴儿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206名婴儿父亲参与教养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父亲参与婴儿教养量表、简易共同养育关系量表,调查206例婴儿的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及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索影响因素.结果 206名父亲参与婴儿教养量表维度中,温暖得分最高,为(6.38±0.93)分,间接照护得分最低,为(3.45±1.60)分.父亲参与婴儿教养的影响因素有:父亲与婴儿的居住状态、父母共同养育中相互支持和社会支持(P<0.05).结论 婴儿父亲参与教养的特点是高温暖、高积极的态度,低直接和间接的照护行为;应重点关注与婴儿分居两地、低夫妻支持的父亲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祖辈参与教养与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祖辈参与教养和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3月选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的儿童,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问卷填写,收集儿童屏幕暴露、祖辈是否参与教养以及儿童和父母的一般资料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婚姻状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不同人口学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屏幕暴露的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每日屏幕暴露时间段、屏幕活动类型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53名学龄前儿童,55.0%的祖辈参与儿童的教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比其他照顾者教养,祖辈参与教养的儿童上学日屏幕时间、周末屏幕时间及一周平均每天屏幕时间分别高出7.9、12.9和9.4min(P<0.05).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选择在周末20:00以后观看电子屏幕设备的风险显著高于主要教养者为非祖辈的学龄前儿童(OR=1.43,95%CI:1.01~2.04,P=0.047),但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屏幕活动类型与非祖辈教养的学龄前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祖辈参与教养与学龄前期儿童的屏幕暴露时长增加有关.建议对经常参与儿童照顾的祖辈进行健康教育,告知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不良影响,以提高祖辈科学调节儿童屏幕使用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父亲参与教养及其与儿童肥胖相关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超重和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近30年里,美国儿童的平均体重已增加超过5 kg,这意味着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这个比率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中甚至更高[1].在中国,1986-2010年,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从0.80%上升至5.90%[2];1985-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更是从0.1%持续上升至7.3%,增长了72倍[3].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童年期肥胖的个体在成人时很可能仍然肥胖,进而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4].肥胖病因复杂,但一些个体行为与肥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6],称之为肥胖相关行为,一般包括饮食相关行为、体力活动相关行为和久坐行为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肥胖相关行为之间存在关联,这为儿童肥胖预防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鸟鲁木齐市4所中学24个班级的中学生,利用高翔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和蒲少华等编制的《父亲在位问卷》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亲教育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 893名中学生,回收有效问卷804份,回收有效率为90.03%.中学生《父亲在位问卷》的感情得分为(3.66±0.79)分,感知得分为(3.50±0.72)分,身体互动得分为(3.43±0.95)分,父母关系得分为(3.67±0.87)分,母亲对父子关系的看法得分为(3.62±0.92)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维度总分为(3.56±0.56)分,复原力维度总分为(3.72±0.71)分,困扰维度总分为(2.53±0.7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情(β'=0.174)、身体互动(β'=0.074)、父母关系(β'=0.099)、母亲对父子关系的看法(β'=0.316)和父亲学历(β'=-0.132)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适应维度的影响因素;感情(β'=0.201)、感知(β'=0.129)、母亲对父子关系的看法(β'=0.211)和父亲学历(β'=0.126)是复原力维度的影响因素;感情(β'=-0.189)、父母关系(β'=-0.206)和父亲学历(β'=0.129)是困扰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本次调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参与教养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父亲学历、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父母关系等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型糖尿病患儿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及其与患儿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1型糖尿病患儿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分析父亲参与教养意识和程度与息儿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9-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父亲参与教养量表和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对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型糖尿病患儿随访群中的35个患儿及其父亲进行调查.结果 父亲参与教养总得分为(146.09±19.46)分,各维度得分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鼓励与表扬、支持与规划、管教与约束和日常照顾;1型糖尿病患儿生存质量总得分为(61.28±17.42)分,各维度得分/条目的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生理维度和治疗维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学习成绩优秀组的父亲支持与规划得分高于成绩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7,P<0.05);与常模(n=745)比较,父亲参与教养总分(t=-3.102)、鼓励与表扬(t=-3.861)、支持与规划(t=-23.049)的得分低于常模,管教与约束得分高于常模(t=7.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参与教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患儿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无相关(P>0.05).结论 父亲总体参与1型糖尿病患儿教养的意识和程度较好,尤其是在鼓励表扬与支持规划方面,但在日常照顾的参与教养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避免过度约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学龄前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镇江市区2 92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arent Behavior Inventory,PBI)和自编家庭基本情况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相关信息;采用Green综合评价方法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结果 镇江市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以支持/参与为主,其中母亲支持/参与和敌意/强制得分均高于父亲(t值分别为28.31,2.10,P值均<0.05),同时母亲带养百分比(45.32%)高于父亲(20.44%).父亲对于男童的敌意/强制高于女童(t=2.95),父亲敌意/强制(t=-2.92)和母亲敌意/强制(t=-2.66)无出生住院史的儿童均高于有出生住院史的儿童,独生子女的父亲(t=5.44)和母亲(t=7.10)支持/参与均高于非独生子女,非隔代带养儿童获得的父亲(t=-3.16)和母亲(t=-2.29)的支持/参与更高(P值均<0.05).儿童家庭Green评分与父亲(r=0.25)和母亲(r=0.25)支持/参与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亲敌意/强制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庭营养人以母亲为主,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母亲的支持参与度越高.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需进一步提升父亲带养和母亲支持参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儿童情绪行为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间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中介效应,为有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2-4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抽取的10所城区幼儿园共2 58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AMOS 22.0统计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习惯(CSHQ)总分为(49.7±5.0)分,困难与长处问卷(SDQ)困难得分为(9.95±4.4)分,亲社会行为得分为(7.23±1.9)分,父亲支持参与得分为(35.4±8.2)分,父亲敌意强制得分为(17.4±6.5)分,母亲支持参与得分为(39.2±7.3)分,母亲敌意强制得分为(17.8±6.8)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HQ总分与SDQ困难得分及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正相关,与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5);SDQ困难得分与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正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及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1);亲社会行为得分与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正相关,与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SHQ总分在儿童SDQ困难得分与母亲敌意强制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39(95%CI=0.028~0.052),在SDQ困难得分与父亲敌意强制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15(95%CI=0.005~0.025),在SDQ困难得分与母亲支持参与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09(95%CI=0.001~0.018).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父亲养育效能和儿童社会性对"二孩"接纳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父亲养育效能、城市儿童社会性与儿童(包括独生子女和"一孩")对"二孩"接纳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儿童对"二孩"接纳程度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共计778名3~9岁独生子女和"一孩",以儿童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父亲的一般情况、"二孩"接纳程度、儿童社会性与父亲养育效能.结果 不同年级的儿童在对"二孩"接纳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对"二孩"的接纳程度与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呈负相关(r=-0.10),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10);父亲的自我效能感与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呈负相关(r=-0.15),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32)(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父亲的养育效能低可以正向预测儿童同伴交往问题,负向预测儿童的高亲社会行为,进而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可以负向预测独生子女和"一孩"对"二孩"的接纳程度,亲社会行为可以正向预测"二孩"接纳程度.结论 促进父亲养育效能的提高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同胞接纳.建议父亲积极参与独生子女和"一孩"的具体教养事务,自觉提高养育效能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