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髓坏死可导致牙齿脆性增加,易折裂,并阻碍年轻恒牙牙根持续发育。因此牙髓再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牙髓组织具有复杂、多变的解剖结构且包含神经、血管等多种组织成分,牙髓再生面临诸多挑战。回顾近年来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探索牙髓组织构建与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文献,重点讨论适宜支架材料的选择与牙髓组织构建方法。文中述及用于构建牙髓组织的支架材料包括海藻酸钠、壳聚糖、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纤维蛋白、丝素蛋白、多肽和自组装多肽、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等,简要介绍了其功能特点以及添加生物基质提取物、生长因子等组成的功能修饰或不同功能互补性材料组成的功能改进。结合临床可操作性要求,进一步讨论了由亲水性复合材料或经亲水基团修饰材料制备可注射水凝胶支架材料的组成设计和功能特点,以期为今后牙髓再生研究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再生性牙髓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髓作为牙体结构中唯一的软组织结构,具有感觉、营养等诸多功能,但牙髓本身却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坏死.目前针对牙髓坏死最常用的治疗办法是根管治疗术,但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容易发生二次感染,出现牙根纵裂等不良预后.再生性牙髓治疗旨在替换受损牙齿结构的生物程序,包括牙本质、牙根结构以及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细胞,展现出了解决临床症状、实现牙根甚至牙髓再生等巨大优势.在牙髓干细胞被发现后,再生性牙髓治疗又展现出了新的活力,细胞移植、细胞归巢等治疗方案发展迅速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移下颌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缺牙间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下颌第一磨牙因在口内萌出时间较早, 面解剖结构复杂,故在临床上常因龋坏而缺失。前移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SM)关闭缺牙间隙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MSM在前移过程中容易发生近中倾斜、舌侧倾斜以及近中舌向扭转,关闭缺牙间隙后容易出现复发、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龈退缩、骨开窗、骨开裂等并发证。因此,应严格把握关闭缺牙间隙的适应症并熟练掌握间隙关闭的方式,确保关闭间隙的过程中MSM的牙体与牙周健康。本文将从关闭缺牙间隙的适应证、关闭间隙的方式、近中移动MSM的风险评估以及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关闭缺牙间隙4方面进行综述,为关闭第一磨牙缺牙间隙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确诊为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完成的患者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5.7岁),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得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患者平均疗程18.3个月,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恢复正常,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治疗后SNA角减小(1.2±1.0)°( P=0.001),ANB角减小(1.3±0.9)°( P<0.001),上颌中切牙压低(2.4±1.4) mm( P<0.001),下颌中切牙压低(3.1±1.2) mm( P<0.001),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3.5±0.9) mm( P<0.001)。无1例患者出现骨开裂/骨开窗等并发症。治疗后发生2 mm以上牙根吸收的上下切牙占所有切牙总数4.16%。 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非减数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牙根吸收和骨开裂/骨开窗等正畸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的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舌侧骨板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78, 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5, 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 F=5.03, P<0.01)、根中份( F=15.13, P<0.01)及根尖( F=33.1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 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锥形束CT的前牙冠根形态测量及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用锥形束CT测量比较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牙冠唇面角及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为正畸前牙转矩恰当表达及牙槽骨开裂、骨开窗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从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口腔科并拍摄CBCT影像患者筛出200例,男66例,女134例,年龄18~40岁,平均26.7岁。将影像数据导入Invivo5.4软件,使用牙弓断面视图功能获取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正中唇舌向截面,导入Auto CAD 2007软件分别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过牙冠唇面中心点的唇面切线与牙冠长轴的夹角(唇面角),对两测量指标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比较不同牙位间大小差异,对同一牙齿两测量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Collum角(唇面角)分别为0.17°±5.11°(15.50°±2.91°),-5.67°±5.74°(15.52°±3.50°),-5.56°±4.67°(20.07°±3.66°),-3.97°±4.49°(14.40°±3.20°),-6.50°±4.03°(14.76°±3.25°),-3.70°±4.91°(18.27°±3.07°)。Collum角正值显示牙根长轴相对于牙冠长轴明显舍侧偏斜,负值显示牙根长轴相对于牙冠长轴明显唇侧偏斜。上下颌尖牙唇面角显著大于同牙弓内中切牙( P<0.001)及侧切牙( P<0.001),而中切牙和侧切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除上颌中切牙外,同一前牙Collum角与唇面角大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冠根成角有较大差异;牙根长轴的舌侧偏斜越明显,牙冠唇面曲度也越大,此时牙齿的转矩表达更多变,在正畸术前评估中应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3及2022年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临床应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乳磨牙金属预成冠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金属预成冠的临床普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至12月及2022年6至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口腔医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临床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3和2022年分别发放调查问卷712及58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及5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4%及88.3%。2022年金属预成冠的使用率[78.1%(400/512)]显著高于2013年[52.6%(320/608)](χ 2=78.68, P<0.001)。2013年未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敏感性高[52.8%(152/288)],其次为冠边缘对牙龈的影响[50.0%(144/288)]及美观性差[27.8%(80/288)];而2022年未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主要原因为医院或诊所尚未配备[53.6%(60/112)]及美观性差[21.4%(24/112)]。2013及2022年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主要原因为保护作用好、牙齿折裂少,分别占78.1%(250/320)及82.5%(330/400),其次为脱落率低,分别占62.5%(200/320)及68.0%(272/400)。2013及2022年乳磨牙根管治疗后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比例分别为51.3%(312/608)和76.6%(392/512),2022年显著高于2013年(χ 2=75.88, P<0.001)。乳磨牙深龋盖髓后选择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比例分别为13.2%(80/608)和53.1%(272/512),2022年亦显著高于2023年(χ 2=206.01, P<0.001)。 结论:从2013至2022年金属预成冠的技术敏感性降低,在我国的应用占比提高,但部分医院尚未配备,限制了金属预成冠的应用,金属预成冠的临床普及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界限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正畸牙移动的范围受牙周支持组织界限的节制。当牙根突破牙槽骨骨皮质时,骨开窗、骨开裂或牙根吸收等不良后果的出现概率将大大增加。Andrews的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理论可高效精确指导正畸医师保持牙齿的合适转矩,从而确保牙根始终停留于基骨内。后牙转矩易在腭中缝扩展过程中过分加大,进而导致后牙颊侧骨开窗和(或)骨开裂;而前牙转矩易在内收过程中过分减小,进而导致前牙唇侧牙槽骨开窗和(或)骨开裂。因此,在行腭中缝和前牙内收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制订个性化转矩保护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骨质撕裂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骨质撕裂在临床上常被漏诊或误诊为牙根纵裂从而拔除。本文报道1例伴骨缺损牙骨质撕裂病例,其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周再生手术治疗后,术后随访1年,患牙获得临床附着,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报告旨在提高对牙骨质撕裂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尽可能保留天然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