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移下颌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缺牙间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颌第一磨牙因在口内萌出时间较早, 面解剖结构复杂,故在临床上常因龋坏而缺失。前移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SM)关闭缺牙间隙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MSM在前移过程中容易发生近中倾斜、舌侧倾斜以及近中舌向扭转,关闭缺牙间隙后容易出现复发、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龈退缩、骨开窗、骨开裂等并发证。因此,应严格把握关闭缺牙间隙的适应症并熟练掌握间隙关闭的方式,确保关闭间隙的过程中MSM的牙体与牙周健康。本文将从关闭缺牙间隙的适应证、关闭间隙的方式、近中移动MSM的风险评估以及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关闭缺牙间隙4方面进行综述,为关闭第一磨牙缺牙间隙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畸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增加(5.84±2.03) mm ( P<0.001);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4.67±2.87) mm ( P<0.001);远中直立2.90°±10.58° ( P=0.026),垂直向变化(-1.27±2.43) mm (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矫治前的第三磨牙Nolla stage分期越大(B=0.26, P=0.025),矫治中获得的磨牙后间隙越多(B=0.82, P<0.001),第三磨牙距离 平面越近(B=-0.272, P=0.021),其自发性近中移动越大。 结论:正畸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下颌第三磨牙会自发近中移动。发育更成熟、距离 平面更近以及萌出间隙增加更多的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瓷贴面微创修复前牙缺损和邻面间隙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评估微贴面在前牙微创修复的效果。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瓷贴面关闭中切牙间隙或者前牙切角缺损患者15例(28个患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18~44岁,平均29岁。微贴面组(12个患牙)和超薄瓷贴面组(16个患牙)修复后,28个患牙术后随访1年以上,在颜色匹配度、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度和牙龈健康状况4个方面和患者自身满意度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的贴面均无脱落情况。两组患者修复体完整性、颜色、边缘密合性、牙龈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比较美观度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瓷微贴面与微创超薄瓷贴面技术均是前牙美学修复的可靠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闭前牙牙间隙的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临床决策
编辑人员丨2024/7/6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个性化方案矫治先天性下颌恒切牙缺失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本文患者为年轻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因面突、牙齿前突、不齐求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拔除14、24、26,35、45、47,矫正28、48,关闭所有拔牙间隙.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右侧尖牙及磨牙Ⅰ类关系,左侧尖牙及磨牙为Ⅲ类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正畸前移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间隙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或者缺失后,通过正畸前移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缺隙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前移第二磨牙关闭由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拔除或缺失造成缺隙的错畸形患者22例,通过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第二前磨牙与第二磨牙牙体长轴成角评价牙根平行情况,并观察第二磨牙牙根吸收和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第二磨牙全部前移并关闭第一磨牙缺隙,第三磨牙排齐或待萌出,患者牙列咬合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协调.矫治完成时间平均(24.8±4.3)个月.治疗后,第二前磨牙牙根基本平行于第二磨牙牙根,两牙齿牙体长轴成角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磨牙病损或者缺失的错畸形,第三磨牙(或牙胚)存在时,正畸前移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间隙是临床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矫治成功的19例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直接关闭缺牙间隙,6例患者开大间隙配合修复,1例患者拔除对侧第二前磨牙关闭间隙,7例患者拔除对侧第一前磨牙或侧切牙(畸形)和下颌左右第一前磨牙关闭间隙.矫治后牙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对齐,磨牙中性或完全远中关系.结论:对于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根据缺失牙数量、缺牙间隙和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设计,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链法与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正畸牙牙间隙关闭影响的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0,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mm、(2.87±0.47)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mm、(2.82±0.54)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0,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腭中缝微种植钉联合铸造支架前移上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微种植钉和铸造支架直接牵引上颌第二、第三磨牙前移关闭上颌第一磨牙缺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只接受局部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腭中缝两侧植入微种植支抗钉2颗,制作铸造支架,稳定连接上颌同侧前磨牙和微种植钉.设计力线接近阻抗中心,颊舌侧加力牵引磨牙近中移动,关闭间隙.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间隙均顺利关闭,磨牙近中平均移动5.7 mm,磨牙轴倾度基本正常,牙周状况良好,其余牙保持原有咬合关系.结论:利用微种植钉和铸造支架可以有效牵引上颌第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关闭上颌第一磨牙缺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唇侧矫治器控制上前牙转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颌前牙正常的转矩角度是评价前牙美观性和功能性的重要因素,上前牙的转矩控制是矫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目前,上前牙正常的转矩角度已经成为美国正畸专业委员会认定的Ⅲ期临床检测项目之一,所以控制良好的转矩对上前牙的美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唇侧矫治器对上前牙转矩不良的影响及控制方式详细概况,对于多种控制前牙转矩方式的利弊及正确的前牙转矩角度的意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通过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平直弓丝上直接对个别牙加转矩则因弓丝扭曲过大,入槽困难;弓丝上弯制曲虽然克服了上述缺点,但操作繁琐,且可能对前庭沟软组织造成刺激,增加患者不适;摇椅弓作用力系统较复杂,受弓丝与托槽间摩擦力影响较大,不利于使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门形辅弓及单曲转矩簧适用于纠正单颗牙的转矩角度,转矩辅弓可用于纠正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以及内收完成后的上前牙直立,所以值得推广,但对于矫正器控制前牙转矩的精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