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陕南张家沟剖面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Olivooides multisulcatus的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寒武系下部统宽川铺组发现了大量特异埋藏化石,这些珍贵化石为三维磷酸盐化精美保存,在探索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意义重大,也是早寒武世前三叶虫时代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对其中一类保存有软躯体的特异埋藏Olivooides multisulcatus Qian,1977进行描记,该类化石1977年曾在陕西宁强宽川铺生物群首次报道,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根据在西乡生物群发现的新材料,与Olivooides multisulcatus进行特征对比,对属征及种内变异特征进行了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山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化石的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关山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之后云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又一个特异埋藏的化石宝库.现已报道10多个门类的化石动物,对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生动物起源及演化、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复原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始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蕾亚门,于寒武纪早期出现,志留纪灭绝.笔者将荧光显微镜等先进成像方式与传统的研究手段相结合,对新采集到的关山生物群始海百合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对其精细形态学构造和生活习性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认识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和棘皮动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1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接受心脏移植术,并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病例13例,对受者心脏行大体观察,常规HE染色和PTAH、Masson等特殊染色后光镜观察,同时结合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病史:患者均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心脏功能Ⅱ~Ⅳ级,3例自诉有扩心病家族史,1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1例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1例为心脏射频消融术后.②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心室运动及功能减低,全心扩大5例,右心室扩大为主2例,左心室扩大为主4例,2例提示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③心脏移植术前诊断:1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2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④病理学检查:心脏质量256~ 660g,平均417.9g;7例有双侧心室扩张,5例以右心室扩张为主,1例以左心扩张为主.右心室壁切面呈灰白灰黄色相间,部分为灰黄色,心壁变薄,部分左心室壁略显灰白.4例有室壁瘤形成.镜下表现:主要为右心室的纤维脂肪组织或脂肪组织的浸润,心肌细胞减少,病变可自心外膜达心室肉柱,其中2例左心室镜下病理表现相同,6例伴左心室的纤维化.病理诊断:13例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1例伴炎症,7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例伴附壁血栓.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理表现为右心室纤维脂肪组织或脂肪组织的浸润,部分伴发心肌炎,病变可累及左心室,检出率是同期心脏移植病例的7.1%.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包括影像学在内的多方面检查等方能较客观作出诊断,病理学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沉积环境初探——以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 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I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I、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寒武纪特异保存软躯体化石研究中的探索:以腕足动物化石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日趋重视,我国的古生物学,包括早期生命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手段和仪器设备日益改善和提高,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Micro-CT)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本研究以我国滇东地区寒武纪澄江化石库和乌龙菁组关山生物群特异保存的腕足动物化石为例,运用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化石标本和围岩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由于X射线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且生物体与围岩的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对标本的定性分析可快速清晰地显示出某些生物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未显示出的生物解剖结构;对化石中化学元素(Na-U)和化合物的半定量分析数据可大致揭示澄江生物群与关山生物群沉积矿物元素的区别,并且筛选出更适合用于高精度元素分析的标本.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测试和扫描前对样品普遍不用进行前期处理,可用于样品表面扫描和微区分析,操作快捷、有效,加之其较大的样品台空间,是一种先进的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的元素分析手段,能为对比研究诸如澄江生物群与关山生物群等不同时代生物群的特异埋藏条件和沉积环境提供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化石之间具有一定衬度,或化石因含特殊成分能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下自发荧光而产生结构衬度,则可以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到的信息.为推动激光共聚焦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并以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的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化石成像中的若干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因富含磷灰石可自发荧光实现成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瓮安生物群化石薄片不仅可以获得较好衬度,而且还能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此外,在化石薄片的厚度范围内还可以实现化石结构三维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伴左眼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是一种病因不明、相对少见的神经内科综合症,好发于育龄、肥胖女性[1] ,主要表现为头痛、耳鸣、视物模糊和视乳头水肿;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在临床上亦少见[2] ,且症状和眼底改变(类似视乳头水肿)缺乏特异性,故同时出现极易被误诊或漏诊[3,4]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微体化石拉曼分析及化石埋藏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的燧石条带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微体化石,其成因还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运用激光拉曼光谱仪、透射光显微镜对湖南张家界上斜坡相区田坪剖面陡山沱组下部泥质白云岩中燧石条带和其中保存的微体化石及赋存基质矿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体化石由残留的有机碳质构成并保存了精细的形态特征,均呈较弱的结构序列或组织特征,具有中等偏弱的成熟度.微体化石经历了中等级别的热改造,程度稍高于三峡地区标本,可能反映了更深的化石埋藏深度.赋存微体化石的硅质基质的矿物相识别为CT型蛋白石(opal-CT)与石英共存的过渡阶段和隐晶质石英,记录了自CT型蛋白石向石英的硅质相转变序列.孔隙水中的硅质以蛋白石的形式优先沉淀于微生物体周围,蛋白石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并转变成为更稳定的隐晶质石英.本次研究中薄层燧石条带的成因类似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燧石结核成因,形成于沉积物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带.由微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黄铁矿的沉淀而引起局部pH值降低,导致方解石溶解与硅质沉淀,从而促使微体化石以有机质的形式特异保存于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山东寒武系苗岭统三叶虫消化系统的化石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其内部解剖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其他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相比,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更容易留下化石记录,为探索其内部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描述了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寒武系馒头组的Proasaphiscus,Lioparia,Deiradonyx和Iranoleesia,以及临沂市寒武系张夏组的Maotunia共五个三叶虫属的消化系统.这些保存较好的标本展示了三叶虫的四对头部消化腺,以及可能的头部消化腺与"嗉囊"共存的例子,为了解三叶虫消化系统尤其是头部消化系统的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三叶虫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的保存也显示了这些层位有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