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论》择时用药观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考虑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是中医临证特色之一,通过梳理《脾胃论》中因时制宜的相关论述,总结李东垣择时用药观.该观点主要表现在依时主方,如夏季主方黄芪人参汤,长夏主方清暑益气汤,秋季主方升阳益胃汤,冬季主方神圣复气汤;随时加减用药体现在春时有疾用清凉风药、夏时有疾用大寒之药等;应时补泻是将脏腑与各季相应,以五味对应各季的补泻,以顺应季节特点为补,反之则为泻;顺时所禁则考虑季节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确定药物是否适用于当下.择时用药体现了李东垣在天人一体思想指导下的用药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环路鉴定技术在中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环路是由不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是大脑功能实现的物质载体.神经环路鉴定技术通过对特定神经环路的结构追踪及其活动操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对理解脑疾病发病机制尤为关键.作为神经科学与脑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年来已被逐渐引入中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本综述系统性梳理神经环路鉴定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中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后期发展方向应立足中医药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展开设计.开展中医药多样化手段干预疾病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与现代脑科学的深度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药产地加工本草考证和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山药为药食同源类大宗中药材品种,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在临床和日常保健中均有广泛应用.产地加工是山药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药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等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传统工艺发展和实践经验积累,山药产地加工技术愈发成熟,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地加工工艺.但由于山药品种、产地和用途差异性的影响,目前山药产地加工缺乏标准化指导,制约了山药规范化生产,亟需寻求科学合理的产地加工方法.为此,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山药产地加工技术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为山药的规范化生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特色的ERAS理念下多学科合作在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中医特色的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多学科合作在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 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围手术期通过多学科合作模式,采用多项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中药内服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干预结束后,从多项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尿潴留、便秘、压疮、深静脉血栓、睡眠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疼痛评分,HAMD、HAMA心理状态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骨折愈合X线评分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医特色的ERAS理念下多学科合作模式,内外兼治,可极大地促进高龄骨折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反流黏膜套扎术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2年以上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接受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且术前资料完整的顽固性GERD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治疗前后的反流相关症状评分、症状主观缓解程度、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停药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和再次治疗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术前评估结果对抗反流黏膜套扎满意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GERD患者136例。男67例,女69例,年龄[52(38,60)]岁。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4(50,56)]个月,12个GERD相关症状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消化道和食管外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分别为[70(40,95)]%和[70(30,95)]%。PPI停药率为78%,疗效满意率为68%。术前评估项目中仅症状-反流相关性阴性组的疗效满意率优于阳性组(χ2=4.926,P=0.026),其余项目的组间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轻度吞咽困难、腹胀、腹泻、迟发性出血分别为7、1、1、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3例症状学复发和10例疗效不足患者再次接受内镜下治疗(n=5)或腹腔镜胃底折叠术(n=8),再次抗反流干预后11例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可减轻大部分入选GERD患者的多种相关症状,有较高的疗效满意率和PPI停药率。术前反流监测显示存在反流高敏感可能对疗效有不良影响。套扎术后短期和长期并发症较少且轻微,但需注意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疗效不充分或复发的患者可再次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抗反流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药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悸存在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且西医治疗不良反应明显等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心悸的中医药治疗概况进行综述,发现治疗以口服中药为主,辅以针刺、艾灸、刮痧、推拿、耳穴疗法、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治疗,但内服中药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和细胞研究水平,中医外治临床应用少,且缺乏机制研究及统一治疗规范.因此,未来要促进中医药治疗体外研究向体内研究转化,加大对中医外治法的重视,制定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案,努力为进一步推进心悸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墨旱莲及蟛蜞菊内酯抗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改变、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质病变.目前,西药治疗OP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中药治疗OP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以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为指导,补肾中药常用于临床治疗OP,效果显著.墨旱莲(Ecliptae Herba)为滋补肝肾的传统中药.新近研究表明,墨旱莲及其主要成分蟛蜞菊内酯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对墨旱莲及蟛蜞菊内酯防治OP的骨形成、骨吸收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墨旱莲及蟛蜞菊内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PLC-Q-TOF-MS和多元统计分析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白术漂制工艺的合理制定及炮制机制的阐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的漂制品(第1、2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用9倍量米泔水各漂12、24 h;第3~5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各漂12、24、48 h,漂洗温度均为2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其化学成分,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5%~30%B;5~14 min,30%~60%B;14~23 min,60%~70%B;23~31 min,70%~95%B;31~32 min,95%~5%B;32~35 min,5%B),柱温 40 ℃,进样量 2 μL,流速 0.3 mL·min-1;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并采集质谱数据,扫描范围m/z 50~1 250;利用PeakView 1.2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对照品、chemicalbook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质谱数据通过MarkerView1.2软件归一化处理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异化合物,分析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漂制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 从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中共鉴别出55个化学成分,包含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在内的40个共有成分.其中,从白术生品、第1~5阶段漂制品中分别鉴别出了 53、47、49、49、44、46个成分.与白术生品比较,漂制过程中新增了 vitexin和dihydrosyrindine 2个成分,未检测到聚-L-组氨酸、尿苷等 9 个成分,而 9-hydroxy-7-oxo-7H-furo[3,2-g]chromen-4-ylβ-D-glucopyranoside、4-octylbenzoic acid 等 4个成分在漂制过程中呈消失-出现的变化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8个差异化合物,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这3个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漂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都是生品中为最低,第3阶段漂制品中为最高.结论 漂制辅料(清水和米泔水)和漂制时间是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产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漂白术饮片若以白术内酯Ⅰ、Ⅱ、Ⅲ为指标性成分和药效成分,则白术合理的漂制工艺为:白术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漂12 h.该实验可为樟帮特色米泔水漂白术炮制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植物提取物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一旦患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效药物的研发一直是AR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西医通常采用抗组胺药、鼻喷激素、抗白三烯药物治疗AR,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中医则采用玉屏风颗粒等中成药结合针灸、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但见效慢.中西医结合能有效避免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带来的诸多弊端,是目前治疗AR的首选,这其中,植物提取物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并取得较多新的研究成果.笔者对AR致病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植物分类、入药部位、提取方法、用药浓度、方剂组成、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等方面对单味药用植物提取物和多味植物组合提取物治疗AR进行了归纳,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治疗AR植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三维五法"浅论顽固性面瘫针灸证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神经炎经过两个月治疗后,半年以内面部肌肉症状仍恢复效果不佳者,以气血亏虚为本,随病程挟瘀血、痰浊等成本虚标实之象.三维五法是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优势病种临床推广项目之一,即点、线与面(腧穴、经络和经筋)三维结合,刮痧、拔罐、针法、灸法和中药五法并用.本研究基于此,提出"点、线、面"三维、"头、腹、胫"三维和"听、动、化"三维,"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扎跳法、滞针提拉法、调气畅血法与腹脑同轴法"五法,在现代医学对顽固性面瘫辨病的基础上,通过病证结合、态靶结合,将多种中医特色临床有效治法有机融合起来,对持续性面肌无力、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和病后情绪障碍等进行多途径、多环节与多靶点的诊疗,发挥中医药靶向治病、调态辨证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