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脱细胞外基质的生物材料预防食管良性狭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在发生病变或者损伤后可以通过激素、支架、食管黏膜移植等方式预防狭窄,但是彻底防治狭窄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脱细胞外基质(dECM)作为天然的生物材料在食管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并发挥了出色的潜力,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组织工程修复的备选材料。dECM的提取方法是通过适当的脱细胞方法从各种物种的组织/器官中获得,其基本作用旨在支持、替换食管受损组织,并为细胞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达到预防狭窄的目的。在本综述中,总结了dECM的最新制备技术,介绍了不同形式的dECM生物材料在预防食管狭窄的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预防食管狭窄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候变化对巨柏适宜生境分布的潜在影响和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模式均受到影响.预测气候变化下物种潜在的地理分布范围变化,是判断该物种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制定科学的物种保护策略.巨柏(Cupressus gigantea)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末段及主要支流尼洋河近江河段河岸带的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朗县至米林市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及尼洋河河谷的巨柏公园,生存受到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气候变化的明显影响.该研究基于巨柏当前地理分布数据、地形因子、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相加模型(GAM)与ArcGIS空间分析分别对西藏当前及未来2081-2100年2种气候变化情景(高排放模式SSP5-8.5和低排放模式SSP1-2.6)下的巨柏生境适宜性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巨柏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狭窄,适生区集中分布在加查县至米林市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和米林市至工布江达县的尼洋河两岸,在隆子县、贡嘎县、错那县等地呈零星分布;(2)对巨柏潜在地理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有最冷季平均气温、温度季节性、昼夜温差月均值和海拔,适宜范围分别为-1.62-2.14 ℃、565.29-603.78、11.66-12.97 ℃和2 898-3 550 m;(3)三种模型模拟结果均表明与潜在地理分布面积相比,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巨柏的总适生区面积呈现扩大的趋势,且SSP5-8.5情景下巨柏适生区面积的扩增程度明显高于SSP1-2.6气候情景;(4)与当前适生区质心相比,未来情景下的巨柏适生区质心整体呈向西南偏移的趋势,巨柏的分布区也呈向藏西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方向较高海拔迁移的趋势.该研究探究了巨柏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巨柏对气候的响应状况,对巨柏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乌伦古河流域中下游蒙新河狸生境破碎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在对新疆乌伦古河流域中下游栖息的蒙新河狸Castor fiber birulai生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研究其生境破碎化现状,为该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和裸地的斑块面积增加,草地、林地和湿地的减少;蒙新河狸适宜生境面积分布狭窄,仅占总面积的12%(386.92 km2);适宜蒙新河狸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组成特征为最冷月份最低温度(-26.43~-23.07 ℃)、最暖季度平均温度(20.31~21.78 ℃)、最干季度降水量(20.04~25.72 mm)、土壤酸碱度(7.72~8.01)、土壤有机碳含量(1.2%~2.6%),以及有草地、林地和水体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扩散距离下蒙新河狸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普遍较低.建议在乌伦古河流域中下游建立蒙新河狸生境廊道,增加斑块间的连通性,改善蒙新河狸的生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极小种群植物川柿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川柿(Diospyros sutchuensis)为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目前,川柿基因组信息缺乏,在柿属(Diospyros)中的系统亲缘关系不明确.该研究通过Illumina平台对川柿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应用Getorganellev1.7.3.4和PGA软件对基因组进行组装和注释,使用DnaSP6.12.03软件进行多序列对比分析,并使用REPuter、Tandem Reapeats Finder和MISA软件进行重复序列分析,使用CodonW1.4和EasyCodemL软件分别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和选择压力分析.同时,基于4个不同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数据集,使用IQtree软件分析川柿与11个柿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川柿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7 917 bp,包含1对26 111 bp的反向重复区、大单拷贝区(87 303 bp)和小单拷贝区(18 392 bp),GC碱基含量为37.4%.(2)川柿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到113个基因,包括79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共检测到49个长重复序列、27个串联重复序列和34个简单重复序列;蛋白编码基因中高频密码子31个,多数密码子末位碱基为A或U,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使用最多;基因组编码区比非编码区更为保守,10个高变热点区域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蛋白编码基因中有8个基因(ndhB、ndhG、ndhI、rbcL、rpoB、petB、petD、rps12)受到正选择压力.(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川柿与老鸦柿(D.rhombifolia)和乌柿(D.cathayensis)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与海南柿(D.hainanensis)共同形成一个单系分支.该研究结果既为川柿及柿属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种群恢复等提供了叶绿体基因组资源,也为阐明川柿的系统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镰刀藻属与伪镰刀藻属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hyalina(Takano)Gómez,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巫山淫羊藿的资源分布及形态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掌握巫山淫羊藿基原植物资源分布及形态特征,为巫山淫羊藿物种分类鉴定、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共享平台数据及其他标本,获取巫山淫羊藿的鉴定和地理分布等信息,于花期开展野外实地观测并比较巫山淫羊藿各居群的形态特征.结果:在检索获取到的 90 号 144 份巫山淫羊藿标本中,仅 15 号(35份)为巫山淫羊藿,其余物种包括金城山淫羊藿、拟巫山淫羊藿、粗毛淫羊藿、镇坪淫羊藿和川鄂淫羊藿,疑似黔岭淫羊藿 1 号,不确定种 17 号.巫山淫羊藿狭域分布于重庆市巫山县和巫溪县,湖北省巴东县、兴山县和神农架林区,集中分布区仅为巫山县和巴东县,同域分布的木鱼坪淫羊藿其形态与巫山淫羊藿最为相似.植株和花的形态特征存在变异,且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呈现出连续性,但巫山淫羊藿与 6 个形态的相似种仍具有可资鉴别的性状特征.结论:巫山淫羊藿腊叶标本的鉴定错误突出,狭域分布加之过度采收已导致其资源严重破坏,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加强保护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气候变化下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潜在适生区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中国梧桐属(Firmiana)在世界梧桐属中占比较大,且除梧桐外其余种均为中国特有且分布范围狭窄的植物种,灭绝风险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多时期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变量数据和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分布数据,基于R语言kuenm程序包优化的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分析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在多尺度下的潜在适生区,得出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潜在适生区的面积变化和迁移方向、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为亚洲;(2)Maxent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对梧桐属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3)气候变化影响下除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外其它树种的潜在适生区都将在未来有所扩大;(4)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潜在适生区迁移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大跨度迁移较少,纬度变化不大;(5)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稳定潜在适生区最小;(6)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7)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及海南省北部;(8)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正在为人造地表所侵蚀.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及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状态,可为中国梧桐属建立多样性保护廊道提供相关建议,为制定多样性保护规划及相应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扎那纹胸鮡g型溶菌酶的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鉴定扎那纹胸鮡g型溶菌酶(GzLysG)编码序列,分析其在宿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巢氏PCR技术克隆了GzLysG cDNA序列,通过ExPASy、SignalP 5.0、CDD、Clustal Omega等在线软件对GzLysG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分析了GzLysG 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zLysG 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58 bp,编码 185 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分子量为 20 478.20 u,理论等电点为 9.16,是一种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质.该蛋白无信号肽,含有g型溶菌酶典型的催化活性位点、GEWL 结构域和 SLT 结构域.高级结构分析发现,GzLysG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其分子表面有一条与溶菌酶活性密切相关的狭长裂缝.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溶菌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且GzLysG与斑马鱼来源的溶菌酶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GzLysG mRNA在免疫保护相关的皮肤、肌肉和鳃组织中具有较高表达量.结论 GzLysG在扎那纹胸鮡固有免疫防御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江西药用植物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产自武功山地区的7种江西省植物新记录,包括石松科Lycopodiaceae的昆明石杉Huperzia kunmingensis、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的莽山绣球Hydrangea mangshanensis和腺鼠刺Iteaglutinosa、石竹科Lycopodiaceae的皱叶繁缕Stellaria monosperma var.japonica、菊科Compositae的川西黄鹤菜Youngiapratti,兰科Orchidaceae植物疏花虾脊兰Calanthehenryi和台湾吻兰Collabium formosanum.其中昆明石杉、莽山绣球、腺鼠刺、川西黄鹌菜和疏花虾脊兰5种为中国特有植物,疏花虾脊兰分布范围狭窄,ICUN将列为易危级别.该文对这些物种分布新区域的报道,扩宽其分布范围,丰富了江西省药用植物资源.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JIU)和中山大学标本室(SY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核基因ITS及叶绿体psbA-trnH和trnS-trnG基因怀地黄栽培起源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角度分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遗传多样性,探讨河南焦作地区怀地黄的栽培起源.方法 对地黄野生自然居群,栽培品种及其近缘物种ITS、psbA-trnH和trnS-tmG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比较中药材地黄野生自然居群,栽培品种间各序列的单倍型类型和核苷酸多态性,构建Neighbor-Joining (NJ)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 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地黄野生居群单倍型类型数量(ITS 6个,psbA-trnH 8个,trnS-trnG 9个)明显高于怀地黄栽培品种单倍型类型数量(ITS 3个,psbA-trnH 2个,trnS-trnG 3个).地黄野生居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远高于怀地黄栽培品种间,在3个基因联合系统树上,地黄野生居群和栽培品种所有样品与茄叶地黄聚在一支,支持率为90%;23个栽培品种(29个样本)与来自温县的10号地黄野生居群聚为一支,支持率为78%.结论 地黄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过程发生了明显的遗传瓶颈,导致现存怀地黄栽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降低.怀地黄栽培品种可能起源于河南温县区域的地黄野生群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