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纤维化疾病损害多种组织和器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皮肤、肝、肺、心脏、肾等多种器官纤维化中存在差异性表达,表明LncRNA H19可能参与了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该文总结了LncRNA H19与纤维化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各个器官中的作用,为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钟调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呈现24 h波动特点,与生物钟的调控密切相关。经典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MC)、嗜酸性粒细胞等,可周期性表达多种时钟基因Clock、Bmal1、Per、Rev-erbα,参与IgE介导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昼夜节律性发作。在现代社会中,机体内在生物钟与外界生物钟“失同步”产生的生物节律紊乱,有可能加重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药理性上调MC中Per2基因或重设内外时钟节律活动,可以“迟滞”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时相反应,从而抑制其症状发作。本文重点介绍生物钟调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新进展,以期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时间生物学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小RNA与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易转移、化疗耐药和预后差等特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微小RNA(miRNA)是一种调节多种基因表达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胰腺癌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成为新型诊断、预后预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潜能。相关研究初步显示出miRNA在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但目前实际应用推广尚存在一些困难,miRNA对胰腺癌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问题教学”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在小肠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问题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与“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模式在现代大学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临床五年制第四学年的医学生7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人,对照组34人,其中试验组采用PBL和CBL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课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比较两种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考核中,在问卷调查中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PBL模式结合CBL模式显著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收集、梳理能力,同时,也显著提升了临床思维、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训项目在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在开放性综合实训室开展多学科综合实训项目对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学效果。方法:将本校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读的2014级122名学生按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开展多学科开放性综合实训项目,对照组开展开放性实训练习。比较两组综合学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思维考核成绩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比较两组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 t检验。 结果:①试验组综合学科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0.33±3.70 vs. 74.56±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试验组临床思维考核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7.58±3.15 vs. 74.5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在问卷调查中显示,试验组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肯定度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学科开放性综合实训项目在优化开放性实训教学中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多学科综合性理论知识和影像技能掌握的程度方面得到了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提倡的"打造医教协同、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细胞介素6对卵巢癌恶性演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现代肿瘤学认为,肿瘤相关性炎症是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显著特点之一。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的影响密不可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就是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种重要的促炎因子。研究发现,在卵巢癌患者中可检测到IL-6及其受体异常高表达,且IL-6升高与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IL-6对卵巢癌恶性演进的作用机制成为肿瘤微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结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IL-6与卵巢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血液系统的紊乱、耐药性,IL-6靶向治疗卵巢癌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几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脑网络外科理念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血管病手术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功能,而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脑认知功能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现代脑成像技术和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脑网络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和认知表达的生理学基础。基于脑网络的拓扑特性,神经外科提出了"脑网络外科"的概念,旨在通过对脑网络的保护达到更加精准地保护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作用。基于文献回顾及既往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脑网络外科"理念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应用的3个方向进行综述。其中包括,基于人脑连接组学的脑网络关键节点的保护;脑血管病手术中认知功能相关供血区域的保护;通过术前脑网络结构和功能连接状态有效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的脑网络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向更为系统而且精细的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全面保护迈进。脑血管病神经外科手术将迎来"脑网络外科"的新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癌术前免穿刺临床应用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以现代新影像技术为主的综合诊断模式和微创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免穿刺,直接行微创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10月28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术前未行前列腺穿刺直接行3D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1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以磁共振(MRI)、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核素分子影像检查(PSMA-PET/CT)等为主的综合诊断技术高度怀疑为前列腺癌。记录并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等。结果:17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9±11)μg/L,核磁结果:14例外周带存在异常信号,1例提示前列腺炎症,1例提示前列腺增生,1例提示前列腺炎症、前列腺增生。PSMA PET/CT结果:17例均提示异常高表达灶,前列腺癌可能。直肠指诊:前列腺为Ⅰ或Ⅱ度大,10例质硬,余质韧,2例可触及结节,其余均未触及明显结节。3例患者既往行一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未发现前列腺癌。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45~120(85±21)min,术中出血量5~100(25±18)ml,恢复进食时间(14.3±4.4)h,排气时间(23±10)h,下地活动时间(22±7)h,拔除引流管时间(3.7±0.8)d,术后住院时间(4.9±1.2)d,拔除尿管时间(7.4±1.5)d。术后中位随访6.5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尿控率为81.3%,术后3个月尿控率为92.3%,术后6个月尿控率为100%;术后PSA(0.08±0.08)μg/L,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 P<0.001)。术前生活质量评分(57±5)分,术后为(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现代新影像技术为主的综合诊断方法高度怀疑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免穿刺,直接行微创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目前阶段需谨慎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任务驱动教学在全科医学生康复医学见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专业康复医学见习中的应用及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全科医学专业同年级25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分班情况分为两组,即实施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n=128),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验组( n=128);统计实验组学生对课程设定的评价,并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17.0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实验组88%以上学生对设定的任务认同满意度较高。实验组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均高于对照组( P<0.05);在解决问题、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现代信息利用及思维创造方面,实验组学生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0),实验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00)。 结论:在康复医学见习教学中,学生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满意度较高,且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培养康复思维,为未来基层医院工作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圣愈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圣愈汤作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首之一,出自金代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具有补气养血之功.自金元以来被各大医学名家运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圣愈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及梳理,发现其药理活性广泛,主要通过促进造血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增加骨髓造血细胞的产生、刺激血细胞的增殖和释放三方面来发挥补血作用,并通过提高骨髓造血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2的含量,增加T淋巴细胞的表达,实现机体的免疫调节.除此之外,圣愈汤还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脑外伤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圣愈汤在现代临床上应用广泛,多见于循环、骨科、内分泌、妇科、神经、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故本文通过对圣愈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为圣愈汤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以期为圣愈汤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