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安全可靠性,与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各项数据对比,探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 Slicer印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简单安全可靠;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77例患者,分别为运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患者40例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37例,对比两种入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无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ODI和VAS均显著降低( t=0.000, P<0.05),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 t=0.690,术后VAS t=0.231,术后3个月VAS t=0.866;术前ODI t=0.979,术后ODI t=0.563,术后3个月ODI t=0.375, P>0.05);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4, P>0.05);术中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12, P>0.05);而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组在手术时长[15(14~16) min比22(20~24) min, t=0.000, P<0.05]、建立通道透视次数[5(4.00~6.00)比10(8.00~10.75), t=0.000, P<0.05]均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组;且术后X线回示骨水泥灌注位于椎体前缘正中线(35比5, t=0.000, P<0.05)。 结论:两种入路均能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效果,椎体侧壁组可使骨水泥推注椎体前缘且过椎体中线,生物力学更稳定,且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不易伤及脊髓,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Jack椎体扩张器与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后伤椎高度丢失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Kyphon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伤椎高度丢失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OVCF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KP组(采用DKP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72.4±9.2)岁,骨密度值(-3.99±0.88)SD,病程(0.7±0.4)个月。BKP组(采用DKP治疗)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71.6±14.3)岁,骨密度值(-4.08±0.63)SD,病程(0.6±0.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及术后36个月伤椎高度变化、邻近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DHIP)和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伤椎前缘、中间高度及DHIP均低于术后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KP组、BKP组术后36个月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79.86%±4.48%、80.24%±6.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77, P=0.782)。DKP组、BKP组分别有36、84例患者Pfirmman分级发生退变,两组椎间盘退变发生率(60.0% vs. 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60, P=0.454)。 结论:DKP和BKP治疗OVCF远期均可能出现伤椎高度丢失和相邻椎间盘退变,但两组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复位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8例OVCFs患者纳入观察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匹配分组,分为PVP联合组(调整手术床过伸20°~30°,如体位复位失败,依术前终板压缩程度双侧穿刺针反向撬拨,推注骨水泥)和PKP组(术前不调整手术床,穿刺后置入球囊并双侧扩张,推注骨水泥),每组各34例。术前拍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术中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第2天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Cobb角、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骨水泥是否渗漏、记录VAS评分,术后3个月记录ODI评估患者腰背功能。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统计患者治疗费用及再骨折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PVP联合组手术时间[(42.7±5.9)min]、透视次数[(20.0±3.6)次]、治疗费用[(19 153±601)元]均优于PKP组[(67.4±7.3)min、(30.1±5.9)次、(27 496±669)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39、8.46、54.12,均 P<0.001)。Cobb角: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PVP联合组(10.7±4.5)°、PKP组(13.4±3.8)°]较术前[PVP联合组(17.0±5.1)°、PKP组(16.7±5.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61、5.61,均 P=0.001),且PVP联合组较PKP组恢复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0, P=0.009)。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VAS评分[(3.9±1.5)分与(4.1±1.6)分]较术前[(6.9±1.1)分与(7.1±0.9)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3、8.88,均 P=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8, P=0.630)。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ODI(0.315±0.068与0.319±0.077)较术前(0.574±0.066与0.553±0.075)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54、14.16,均 P=0.001),两组患者术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 P=0.803)。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2, P=0.642)。PVP联合组术后因外伤引起再骨折1例,PKP组无再骨折。 结论: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和PKP均可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后凸畸形。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在手术时间、对医患放射线伤害、治疗费用方面更有优势且矫正畸形效果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镇痛药用量、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镇痛药用量、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肿瘤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给予ESPB。比较两组麻醉镇痛药用量、不同时间段疼痛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术中和术后情况(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镇痛药物输注量分别为(24.54±2.52)mL、(55.68±5.61)mL,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1.01±0.26)次、(3.15±1.02)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镇痛药物输注量(32.78±3.31)mL、(62.57±6.42)mL,镇痛泵按压次数(6.42±1.53)次、(10.78±2.45)次]( t=14.00、5.71、24.65、20.33,均 P < 0.001)。观察组加压扩张球囊时VAS评分[(4.10±0.8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65±1.01)分]( t=2.92, P < 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ODI评分分别为(18.37±2.78)分、(12.15±2.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3.56±3.42)分、(17.53±2.34)分( t=8.33、12.31,均 P < 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9.12±2.54)d]、首次排气时间[(23.56±4.56)h]均短于对照组[(11.64±3.12)d、(28.14±5.12)h]( t=4.43、4.72,均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ESPB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且不影响镇痛药物用量,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撬拨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撬拨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球囊扩张PKP联合撬拨复位植骨治疗86例(联合组),采用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治疗98例(内固定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疗效和并发症。术后1年,拍摄X线片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大于内固定组[(205.64 ± 45.63)ml比(180.37 ± 30.08)ml和(110.22 ± 28.91)min比(81.66 ± 20.7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91.86%(79/86)比79.59%(78/98)],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13.95%(12/86)比38.78%(3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联合组术后1年患椎前后缘高度明显大于内固定组[(95.78 ± 1.59)mm比(62.74 ± 1.80)mm和(98.53 ± 3.80)mm比(95.06 ± 3.28)mm],Cobb角明显小于内固定组[(6.53 ± 2.80)°比(18.06 ± 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后1年VAS和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 E级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56.98%(49/86)比23.47%(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与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治疗相比,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球囊扩张PKP联合撬拨复位植骨治疗可更好地实现患椎复位和畸形修复,安全性更高,减轻疼痛更明显,日常生活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继发心脏和下腔静脉骨水泥占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8岁,因“外伤致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 h”于2021年7月30日入住台州市立医院脊柱外科。患者6 h前受车祸伤后即感腰部持续性剧烈疼痛,活动时加剧,不能站立行走,无双下肢麻木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痛胸闷。患者既往体健。查体:L 2椎体压痛、叩击痛阳性,腰部活动受限,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阴性,4字试验阴性,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入院后腰椎侧位X线片:L 2椎体骨质似见不连续。腰椎矢状面CT:L 2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退行性变,附见左肾类圆形低密度影(图1A)。骨密度检查:T值为-1.7。腰椎MRI显示:L 2椎体压缩性骨折,附见左肾囊肿可能。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和传染病筛查无异常。入院诊断:L 2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左肾囊肿。于2021年8月2日在局部麻醉下行L 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患者俯卧位,L 2双侧椎弓根水平经皮穿入穿刺针,在C臂X线机正位透视下自L 2椎弓根投影外侧缘缓慢进针到椎弓根投影内侧壁;改腰椎侧位透视,穿刺针穿过椎弓根继续进针到椎体中前部,穿刺针达到L 2椎体中线处后,术中置入球囊至椎体中央并使用球囊扩张器进行扩张,见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注入8 mL骨水泥。术后给予补钙(口服碳酸钙片 600 mg,每日1次)、镇痛(静脉注射帕瑞西布纳针40 mg+生理盐水5 mL,每日2次)、肌肉松弛(口服乙哌立松片50 mg,每日3次)和腰带物理固定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患者出院时VAS评分2分(术前5分),腰椎活动正常,未行X线片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强化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和椎体成形术(PVP)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60~80岁老年OVCF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大于1/3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PKP组和PVP组,两组互为对照。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骨水泥渗漏情况、再骨折情况和高值耗材花费情况。结果:PKP组和PVP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F=115.380、175.010,均 P<0.001),两组比较PKP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PVP组( t=2.219、 P=0.031),其他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KP和PVP组患者手术后1 d开始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 F=43.020、51.010,均 P<0.001)。PKP和PVP组内后一时间点的SF-36评分较前一时间点均有提高,术后1个月较术前、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的提升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KP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37.0%(10/27)、PVP组为25.0%(7/28),两组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30、 P=0.391)。PKP组再骨折率为3.7%(1/27)、PVP组为7.1%(2/28),两组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1.000)。PKP组患者单节段骨折高值耗材花费为46 490元,PVP组患者单节段骨折高值耗材花费为36 700元,PKP组花费明显高于PVP组。 结论:PKP和PVP治疗OVCF在镇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良好效果,PKP在镇痛方面效果略优于PVP组,PVP组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单次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记录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骨水泥弥散容积比、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治疗后伤椎相对高度高于对照组,局部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28% vs 82.86%, P<0.05)。观察组骨水泥弥散容积比中Ⅱ级所占比例、骨水泥注入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 P<0.05),而放射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伤椎相对高度及局部Cobb角,并且不增加骨水泥渗漏等风险,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IS引导下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用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高龄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BIS引导下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高龄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局部浸润麻醉下行PKP的高龄患者60例,年龄70~9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输注时间10 min,维持剂量0.2~0.7 μg·kg -1·h -1;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负荷剂量1.0 mg/kg,维持剂量1~2 mg·kg -1·h -1。消毒铺单后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为1%利多卡因20~30 ml。目标BIS值80~90。于入室(T 0)、穿刺(T 1)、球囊扩张后(T 2)、骨水泥注入结束(T 3)以及术毕(T 4)时进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T 1~4时D组Ramsay评分降低,心动过缓发生率升高,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 P<0.05),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PKP高龄患者的辅助镇静效果优于丙泊酚,但要预防心动过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PKP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观察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PKP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局部浸润麻醉)、实验组(接受ESPB),各55例.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情况,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穿刺时(T1)~手术结束出室前(T4)时间点,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先升高后下降,实验组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h、12h、24h、48h,VAS评分升高后下降,实验组的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浓度、皮质醇(Cor)]升高,但实验组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09%、5.4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局部浸润麻醉相比,ESPB可更好的控制老年PKP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