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皮肤、肺组织TRPV1表达及IFN-γ、IL-4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小鼠皮肤、肺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P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表达及血清中IFN-γ、IL-4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将75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假贴敷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5只。采用屋尘螨滴鼻法制备BA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取小鼠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进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组贴敷药物为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药物组方,假贴敷组给予凡士林贴敷,1次/d,共贴敷14次;地塞米松组灌胃10 g/kg地塞米松,1次/d,连续干预14 d。运用EMKA-WBP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小鼠气道阻力;天狼星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表达,ELA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结果:在浓度为12.5、25.0、50.0 mg/ml的氯化乙酰甲胆碱溶液激发后,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小鼠气道高阻力Penh值下降( P<0.05);肺组织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气管内炎性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改善( 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肺组织TRPV1[(0.28±0.06)、(0.28±0.05)比(0.31±0.08)]表达降低( P<0.05);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降低( P<0.05)。 结论:穴位贴敷可通过诱发皮肤反应治疗哮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降低IFN-γ、IL-4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穴位贴敷法属于中医外治法,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起到治疗作用,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其中临床使用频次最高的贴敷药物为白芥子.本文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 1995 年至 2023 年穴位贴敷的相关文献包括主要应用剂型、处方类型、联合用药方式、常用穴位、适用病症、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此归纳白芥子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现状.目前,白芥子穴位贴敷临床以传统剂型药饼为主,多与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葶苈子、紫苏子、皂角等搭配复方配伍,常与口服化药、口服中药复方、推拿及耳穴压豆等联合应用,常用贴敷穴位为肺俞、神阙、大椎、肾俞、定喘、天突、膻中穴,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疾病中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主要为对皮肤的刺激性.但白芥子穴位贴敷目前仍以整体药效评价为主,单一活性成分药效分析较少,作用机制、起效路径等仍不清晰.今后,白芥子穴位贴敷研究方向主要在优势病种筛选、药效成分作用机制探、剂型改良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遂炮制前后对生理状态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甘遂炮制前后对生理状态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的影响,探究醋制减毒机制.方法:取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甘遂组、醋甘遂组,每组8只.空白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生甘遂组、醋甘遂组给予相应的供试液,连续给药20 d,第20天收集肝脏.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MS)技术分析大鼠肝脏样本,通过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进行数据前处理,检索HMDB等数据库.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MetaboAnalyst对所得差异代谢物进行显著富集通路分析.结果:实验最终发现生甘遂组与空白组比对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28个差异代谢物,醋甘遂组与空白组比对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18个代谢物,其交集有13个代谢物.结论:通过生物学意义分析得到醋炙甘遂能够通过升高肝脏中牛磺脱氧胆酸和硬脂酰肉碱水平,降低早期脑损伤和2型糖尿病诱发的潜在风险;通过升高肝脏甘氨胆酸水平,促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升高肝脏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水平,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血管重塑和功能恢复;通过升高肝脏3-羟基丁酸、油酰乙醇胺水平,发挥抗肿瘤、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其发挥减毒机制的相关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酮体的合成与降解、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川楝子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川楝果实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反相柱色谱对川楝子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川楝子中分离并鉴定了 5 种化学成分,分别为(21S,23R,24R)-21,23-epoxy-21,24-dihydroxy-25-methoxytirucall-7-en-3-one(化合物 1),Cinamodiol,Meliasenin G,21R,23R-epoxy-21 α-ethoxy-24S,25-dihydroxy-apotirucall-7-en-3-one,Toosendine E.结论 得到的化合物均为甘遂烷型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楝果实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理论应用甘遂大枣散辨治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是心力衰竭中一种重要类型,其死亡风险高、预后差,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HFrEF多存在水饮内停、郁遏阳气的病机,治疗应以"通阳"为要.叶天士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在给出一种祛邪通阳的治疗思路.基于此,临床以通利二便、利水通阳法应用经典名方十枣汤之改良方甘遂大枣散(甘遂、大枣)治疗 HFrE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经方中大枣配伍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总结和明确经方中大枣的功用、主治证候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及配伍应用等方面,查证《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配伍应用大枣的72首经方及相关条文,总结其规律.结果:大枣基本以"枚"作单位,以12枚为常用药量,含大枣经方多为汤剂,多直接掰开去核入剂,也有以枣肉入膏和丸的形式.含大枣经方主治证候,病位涉及头面、胸中、胃肠、四肢、营血等身体各部分,病性涉及寒热、疼痛、呕呃下利等;大枣与生姜配伍,有调营卫、和枢机之功;与人参、甘草配伍具有补中养营之效;与当归配伍还有养血通脉安神的作用;还能益土制水、缓和药性,与甘遂、芫花、葶苈等逐水药物合用,在逐水利水的同时还能减毒、缓和药性.对于"咳""胸腹满""痰涎阻滞"等情况应慎用大枣.结论:大枣的功效因配伍和用量不同而异,临床需要谨慎辨证,合理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当归芍药散加味联合甘遂臌胀贴对血瘀水停证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考察当归芍药散加味联合甘遂臌胀贴对血瘀水停证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散加味联合甘遂臌胀贴,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NO、ET-1、LPS、血氨、肝功能指标(ALB、ALT、AST、TBIL)、超声检查指标(脾脏厚度、腹水深度、门静脉内径)、住院时间、腹围、24 h尿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O、ET-1、LPS、血氨、ALT、AST、TBIL、超声检查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ALB更高(P<0.05),住院时间更短(P<0.05),腹围、24 h尿量改善程度更优(P<0.05).2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当归芍药散加味联合甘遂臌胀贴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血瘀水停证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情况,加速腹水消退、病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天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概况及选方用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总结近5年来天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选穴规律与用药特点,对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准化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检索近五年各中文数据库中与天灸疗法相关的临床文献,分析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并将用药与选穴整理成数据库.利用频率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与穴位及药物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天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多采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天灸药物大多归肺经与肾经,多为温性药物;关联性最强的穴位为定喘、肾俞、肺俞、脾俞,关联性最强的药物为甘遂、细辛、延胡索、白芥子.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选方用穴具有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使用多种方法深入分析天灸疗法的选方用穴规律,为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天灸疗法的应用推广.参考文献28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甘遂半夏汤中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遂半夏汤中尿嘧啶核苷、肌苷、鸟嘌呤核苷、芍药内脂苷、甘草苷、芹糖甘草苷6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为甘遂半夏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安捷伦(Agilent)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流动相: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进样量:20 μL.结果 各对照品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5;加样回收率为98.1%~101.2%,RSD≤3.3%.结论 本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为甘遂半夏汤的质量控制的制订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的甘遂毒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幼鱼为模型,评价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毒性差异及毒性特征.[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通过预实验,确定各提取物72 h最大不致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在此区间设定6~8个药物浓度,建立致死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毒性最大提取物的10%致死浓度(LC10)、最小致死浓度(LC1)、1/3 LC1和1/10 LC1为给药浓度,同时设立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连续给药72 h,观察甘遂毒性特征.停药后将幼鱼置于养殖水中恢复48 h,观察毒性可逆性.[结果]甘遂不同提取部位毒性顺序为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甘遂的主要毒性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刺激性.肝毒性既可造成肝肿大,又可导致肝变性,肝肿大不可逆,而肝变性具有可逆性.[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单个模型以相同浓度单次给药,同时评价了甘遂对心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等脏器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可逆性.实验结果证实了甘遂的毒性集中于石油醚提取部位,并可对肝脏和胃肠道造成实质性损伤.本实验为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