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铁代谢特征改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铁代谢特征改变。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并进行铁代谢指标检测的253例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有无门静脉血栓分为门静脉血栓组( n=57)和不合并门静脉血栓组( n=196),比较两组铁代谢特征指标,并依据有无腹水、血小板计数水平、D-二聚体水平、Child-pugh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门静脉血栓相关的因素。 结果: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其Child-pugh B/C级、合并腹水的比例更高,D-二聚体水平更高,血小板计数水平更低(均 P<0.05)。门静脉血栓组患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更高[2.4(1.8,3.6)mg/L vs 1.8(1.3,2.7)mg/L, P=0.006],铁蛋白水平更低[33.1(18.9,63.3)ng/ml vs 57.7(19.4,142.5)ng/ml, P=0.038]。分层分析显示,腹水、血小板计数水平、D-二聚体水平和Child-pugh分级,不影响铁蛋白与门静脉血栓的负相关趋势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门静脉血栓的正相关趋势,且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无腹水、低D-二聚体水平、Child-pugh A级时,与门静脉血栓均呈正相关性(均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权衡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后,铁蛋白( OR=0.943,95% CI:0.904~0.983, P=0.006)、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OR=1.034,95% CI:1.001~1.067, P=0.044)与门静脉血栓独立相关。 结论: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铁代谢特征与无血栓患者存在差异,具有更高水平的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更低水平的铁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互联网联合预康复干预模式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联合预康复干预模式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患者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互联网联合预康复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腹水、纳差、乏力、下肢水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合理作息、合理饮食、情绪控制、运动锻炼、遵医治疗等疾病知识掌握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互联网联合预康复干预模式可缩短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患者的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脾肾分流术与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脾肾分流术和传统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脾肾分流术和传统断流术109例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流组手术时间长于断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3)min比(172±53)min, t=-3.677, P<0.05];分流组与断流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89)ml比(164±109)ml, t=1.621, P>0.05;(21±6)d比(21±8)d, t=-0.403, P>0.05]。术后两组中重度腹水、腹腔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973、0.830、0.095,均 P>0.05)。分流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断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比28%, χ2=5.280, P<0.05)。手术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流组1、2、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94%、91%、88%,断流组分别为95%、88%、85%、73%。再出血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脾肾分流术比传统断流术在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提高生存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C)并发肝功能衰竭(LF)患者血清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taxin)、和肽素(Copeptin)、内毒素结合蛋白(LB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43例HBV-DC并发L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预后情况分组为死亡组(55例)与存活组(88例),比较两组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水平.收集HBV-DC并发L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单独或联合预测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143例HBV-DC并发LF患者随访90 d时,有55例死亡,88例存活,死亡率38.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住院时间≥14 d比例、并发腹水比例、并发肝性脑病比例、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肌酐、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红素升高、并发肝性脑病、MELD评分升高以及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水平升高均为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Autotaxin、LBP、Copeptin标联合检测预测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0、85.45%、88.64%,显著优于单项指标检测预测的效能.结论 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高表达与HBV-DC并发LF患者短期死亡发生风险有关,且联合检测对HBV-DC并发LF患者短期死亡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扶脾利水消鼓方结合中医辨证施膳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功能、营养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价扶脾利水消鼓方结合中医辨证施膳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营养指数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7月—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6例.参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入院后卧床休息,饮食以摄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为主,采用利尿剂以利尿消肿,并给予保肝、抗病毒等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扶脾利水消鼓方结合中医辨证施膳治疗.两组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酸(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水平,营养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疗效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胀、纳差、乏力、胁痛和黄疸等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治疗后腹胀、纳差、乏力、胁痛和黄疽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AL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低于参照组,ALB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MI、TSF、AMC较治疗前升高,营养风险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组间结果比较显示,研究组治疗后BMI、TSF、AMC水平高于参照组,营养风险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扶脾利水消鼓方结合中医辨证施膳治疗有助于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利尿消除腹水的功效,改善肝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功能的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敷贴联合茯苓导水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不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损伤,持续性引发炎症,造成肝纤维化,若未能有效治疗,则会发展为肝硬化[1] . 肝硬化难以逆转,在代偿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随着病程进展为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并引发各种并发症[2] .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研究显示,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预后更差,5 年病死率高达 4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占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本文报道1例以腹水及双下肢水肿为首发表现,经超声心动图发现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占位,结合甲胎蛋白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应用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有所缩小,甲胎蛋白明显降低,提示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效.本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个月,有明确的乙肝肝硬化病史,临床诊断肝癌已经晚期,提示进行早期肝癌筛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将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n=32)和无腹腔积液组(n=89).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术后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采用R语言建立和评估术后腹腔积液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腹腔积液、行贲周血管离断术、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第5天白蛋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OR=229.127,95%CI 9.348-5 615.995)、术前存在腹腔积液(OR=3.331,95%CI 1.128-9.842)、行贲周血管离断术(OR=6.745,95%CI 1.334-34.093)是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独立危险因素变量构建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列线图模型.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拟合程度良好(P=0.77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95%CI 0.781-0.924).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对术后腹水的预测具有明显临床效用.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存在腹腔积液、行贲周血管离断术是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PCT、HBP、IL-7表达水平对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分析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降钙素原(PCT)、肝素结合蛋白(HBP)、白细胞介素(IL)-7表达水平对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90 例老年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2 例为观察组,单纯腹水 38 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腹水PCT、HBP及IL-7表达水平、肝功能指标及肠道屏障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腹水PCT、HBP、IL-7表达水平与肝功能指标、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腹水PCT表达水平较高、HBP表达水平较高、IL-7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谷丙转氨酶(ALT)较高、谷草转氨酶(AST)较高、白蛋白(ALB)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D-乳酸(Lac)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见,腹水PCT、HBP、IL-7分别与ALT、AST、DAO、ET及D-Lac呈明显正相关,与ALB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腹水PCT、HBP、IL-7表达水平在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呈现异常表达,且上述指标与患者的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有利于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