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模式(HPEM)的心脏康复延续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模式(HPEM)的心脏康复延续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以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心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出院后进行基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模式(HPEM)心脏康复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自护能力、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疾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2个月后的疾病自护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2个月后的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HPEM模式对冠心病PCI术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护能力和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式教学的未来发展:极简主义的BASIC改革模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有20年发展基础的传统混合式教学逐渐显露其弊端。在现代网络技术的保障下,以极简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生态学、协同性”改革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不仅能高效实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还能创新做到“优秀教学理念及方法的系统传承”。本研究借此形成的“151框架、BASIC机制”将有助于推动混合式教学由点到面再到立体性改革升级,并确保混合式教学在新时代具有更强生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智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阐述了智慧医学人才培养生态学机理,比较了国内外智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教育生态学理论和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智慧培养人才培养经验,从生态主主体、生态客体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智慧医学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实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数据建设为中心,以平台服务为支撑,以医学应用为目的的智慧医学学科建设,为高校智慧医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院校“双驱型”教师发展模式及其驱动路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双驱型”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育生态学、教师激励理论为基础,通过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两条轨道来促进教师完成从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换。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驱动路径包括社会主义信仰驱动、职业良心驱动、职业境界驱动;外在驱动路径包括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驱动、校本化教研活动驱动、医教协同驱动、校园文化正能量驱动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原因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原因,为引导心力衰竭患者及时就医、增加院内及院外护理范畴、优化护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6—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延迟就医的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对15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现象学分析方法及Nvivo11.0中文版软件辅助分析资料,对访谈资料分析与提炼。结果:15例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时间为7~44 d,延迟就医原因可归纳为5个主题群:症状认知不足;疾病管理能力缺乏;特殊人群的认知和经历;家庭社会支持不足;医疗延迟。结论:医护人员应优化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时识别特殊患者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探索心力衰竭患者获得院外优质医疗资源支持的途径进而改善延迟就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土壤线虫生态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土壤线虫是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其群落分布、组成结构、生态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互作机制的线虫生态学研究,一直是土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 土壤线虫多样性高和食性多样的特点,阐述了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的优点,及其在生物防治、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健康表征上的作用.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土壤线虫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食物网结构功能、地上地下多样性关系和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等.探讨了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重点评述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线虫分类和定量研究的前景,建立通用分析平台推广土壤线虫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大尺度土壤线虫调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教育生态理念下流行病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构建流行病学生态课堂,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蚌埠医科大学 2020 级和2019 级五年制预防专业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班(95 人)和对照班(92 人).实验班采用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师、学生和环境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对照组以传统式"讲授法"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完成后对2 个班级分别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班对教学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班,对照班学生认为流行病学课程更难,而实验班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实践导向更明确,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也更高,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度也更满意.2 个班级学生经过流行病学教学后,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题报告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社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实验班级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班级(P<0.05~P<0.01).结论:构建流行病学生态课堂可以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种群在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多峰型,非繁殖季为双峰型;而马鞍山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2个种群的活动模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四川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兼具保守性和可塑性,丰富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扩散模式对高阶相互作用物种共存机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物种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以成对物种间直接相互作用为主的传统共存理论,并未在实际群落中得到普遍证实.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高阶相互作用,即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直接作用强度受到其他物种的间接影响,在群落竞争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发展.目前,对高阶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非空间理论模型.事实上,群落中个体的空间分布和扩散模式等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均至关重要.故考虑空间因素,以三物种为例构建空间显式的群落动态模拟,通过引入不同的物种扩散模式,研究高阶相互作用对群落物种共存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阶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也可能抑制物种共存,具体共存结果取决于高阶相互作用的方向、强度和分类;(2)当全部高阶相互作用都存在,且取值为正时,物种共存位置会发生偏移,原本生态位分化下共存的区域不再共存,而在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区域,物种可以在更大范围的适合度差异下共存;(3)扩散模式对高阶相互作用的上述调节机制有一定的影响,且无论正高阶还是负高阶,当种群趋于局部扩散时,高阶相互作用的正向及负向调节效果均有所减弱.以上结论强调了在理论模型和实际保护工作中考虑相互作用网络的重要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物种共存机制,能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以"塔群"为核心的"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在时空尺度上朝着更宏观和更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传统的观测研究方法或模式已不适合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当前森林生态观测科研范式亟需变革.本文基于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尔塔群",提出以塔(群)为核心的"天-空-塔-地"一体化观测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主/被动星载遥感(天)、无人机+激光雷达+多/高光谱传感器的近地面遥感(空)、塔群或单塔(塔)、长期固定样地群(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动获取、传输、运算、分析与展示,形成"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该研究方法体系旨在促进森林生态学或生态系统生态学、林学等领域知识创新,探索科研范式变革提供实现途径;并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和边界层气象学等学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