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将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生物学与生态文明教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述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相关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作出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学习科学视域下医学院校ESP课程体系的生态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院校研究生的ESP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兼具自然及社会双重属性,注重专业应用型语言的学习及实践,构建具备职业、社会境脉特征的英语教学生态体系是探索医学院校高水平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理念,设计与构建了情景仿真式课程模式,实施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完成了混合式关联课堂体系模式的探讨与融合性教师角色的分析。在课堂实践基础上,将创新课程理念与ESP课程生态体系构建有机结合,进一步指导学习科学视域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验证了ESP课程体系生态构建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初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经反复修改形成咨询表。运用改良的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根据咨询结果筛选并修订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是83%、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79、0.82;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是0.255、0.203,协调系数Kendall’s W经显著性检验, P<0.05。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较科学可信,可为大学英语教师自我诊断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教育生态理念下流行病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构建流行病学生态课堂,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蚌埠医科大学 2020 级和2019 级五年制预防专业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班(95 人)和对照班(92 人).实验班采用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师、学生和环境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对照组以传统式"讲授法"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完成后对2 个班级分别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班对教学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班,对照班学生认为流行病学课程更难,而实验班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实践导向更明确,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也更高,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度也更满意.2 个班级学生经过流行病学教学后,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题报告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社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实验班级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班级(P<0.05~P<0.01).结论:构建流行病学生态课堂可以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新农科背景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根植三农聚焦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根植三农聚焦融合"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服务区域农牧产业发展,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是我校涉农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为了新农课背景下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课程组在思政案例凝练上,从学科发展史、三农实践应用、校友优秀案例、生态文明、职业道德与生物伦理等方面,搭建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平台;在课程思政案例和实践项目安排上,对接行业发展、三农实践、教师科研、校企合作项目和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等,建立学生知识应用的"融合"平台,从而实现对学生"根植三农"的情怀培养和"聚焦融合"的能力提升.授课过程中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线,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改造为人才培养全周期的参与.在课前的线上布置任务、课中的"六环节"教学和课后的第二课堂等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具有一定挑战度、高阶性和创新性的知识应用达到思政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在三农行业一线的就业率明显提升,利用学科融合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了学生利用课程知识服务"三农"实践的内生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双碳"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双碳"工作作为切入点,以"关爱红树林,助力碳中和"为主题,展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时政热点、热点解读和政策落地等,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在课堂上渗透生态意识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6/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社会责任素养,要求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1].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许多内容与生态保护相关,如何在课堂上渗透生态意识,让学生从行动上践行生态保护、落实核心素养,是众多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尝试从社会热点、日常生活和生态践行人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生物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生物学综合实验"是湖北师范大学一门线下实验课,项目库内容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毒理、食品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项目化实验."微生物硒纳米合成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硒纳米的应用"为项目库中一个实验项目.该项目以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发酵条件优化)和分子生物学(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分析)为基础,融入材料科学(生物材料提取和形貌分析)和环境化学(吸附动力学分析)相关学科知识,为本科生设计的一项研究型生物学综合实验.该实验内容进行学科交叉,助力知识融会贯通;贴近科研一线,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促进主动学习;强调过程考核,调动学习积极性.以该实验项目为例,结合课堂内外自身教学实际,探索"生物学综合实验"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道路,以期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并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社会责任素养在北京生物学等级性考试中的考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分析2020-2023年北京高中生物学等级性考试题,发现社会责任素养测评主要集中在健康生活、抵制毒品侵害、生态文明建设、参与事务讨论、辨别伪科学等方面,建议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关注学科前沿动态、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北京本土资源的利用,立足为国育才,让课堂向生活延伸,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聚焦重要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应用"五构概念"教学法安排单元学习内容并设计课时教学过程,改善传统课时教学存在的知识碎片化和学习浅表化现象,更好地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的策略及情境导入、深度阅读、系统分析、模型构建、拓展调查等实施的策略,促进学生树立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更好地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