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氮磷添加对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包括淀粉和可溶性糖,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抵抗力.热带雨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缓解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大气氮磷沉降的热点区域.目前,热带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优势植物叶片NSCs对长期氮磷输入的响应尚不清楚.该研究基于海南尖峰岭原始林和次生林10年的氮磷添加实验,探究长期氮磷输入对两种森林各8个物种叶片NSCs的影响,并分析叶片性状、光合作用参数和土壤养分含量与NSCs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林优势植物叶片相对于原始林优势植物叶片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NSCs含量.低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原始林优势植物叶片淀粉的含量,磷添加显著增加了原始林优势植物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氮磷同时添加提高了原始林优势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而氮磷添加对次生林优势植物叶片NSCs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两种森林8个物种的叶片NSCs含量均与叶片pH和比叶面积负相关,而与叶片碳含量、光合速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正相关.次生林土壤有效氮含量、总磷含量与叶片NSCs含量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叶片NSCs受到叶片性状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影响.该研究从叶片碳经济角度揭示了原始林优势植物相对于次生林优势植物对大气氮磷沉降的响应更敏感,并呼吁加强对热带原始雨林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生态韧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洮河流域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分区是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文以洮河流域为例,构建"生态系统抵抗能力-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的生态韧性分析框架,评价洮河流域生态韧性,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对应的生态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洮河流域生态系统抵抗力和适应力指标空间分异较大,低值区与高值区之间缺乏自然过渡;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空间差异明显,由东北向西南生态系统恢复力等级越高;生态韧性空间上呈现循环分布特征.基于韧性评价结果:洮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划分为五大类型,其中低生态韧性脆弱区分布在流域北部,占流域面积的7.49%;生态适应力提升区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占流域面积的34.04%;生态恢复力提升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偏北区域,占流域面积的6.39%;生态抵抗力提升区分布零,占流域面积的16.57%;高生态韧性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占流域面积的35.52%.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以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加景观类型为主的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期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2001-2019年台风干扰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植被抵抗力和恢复力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台风是影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对东南沿海地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干扰效应.为深入了解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植被的影响及其响应,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分析了 2001-2019年间不同等级的台风对植被EVI和LAI的影响,评估台风登陆时植被的抵抗力及台风过后植被的恢复力.结果表明:(1)2001-2019年间,共有70个台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台风(TY)、强台风(STY)与超强台风(SuperTY)的数量分别为35、26和9个.我国台湾省的台风登陆次数最多,为26个,其次为广东省(20个);(2)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台风(TY)、强台风(STY)与超强台风(SuperTY)登陆后的EVI净变化率分别为4.88%、-7.48%、-1.85%,LAI净变化率分别为22.28%、-65.70%、-17.60%;(3)在经历台风干扰后,沿海地区大部分植被可在3个月之内得到恢复,其中浙江省与广东省植被的恢复时间较长,海南省与台湾省植被的恢复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对我国沿海地区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土壤微生物群落抵抗力和恢复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使得土壤生态系统承受着环境干扰压力.土壤微生物受到环境干扰的响应程度(抵抗力)及恢复至原来状态的能力(恢复力)决定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梳理和总结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在介绍土壤微生物群落抵抗力和恢复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通过评估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系统表征抵抗力和恢复力;随后,分析了最近十年(2012—2021年)有关文献,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或)功能在环境干扰后的恢复力总体较弱,但耕作、有机物料添加和轮作等农田管理措施下的响应趋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继而,从个体水平的休眠和胁迫忍耐、种群水平的生存策略、群落水平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水平的历史遗留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维持机制;最后,从功能性状、多功能性和植物-土壤微生物整体性对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以期为构建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及预测环境干扰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人乳头瘤病毒16/58型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阴道微生态系统是由阴道的微生态菌群、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和局部免疫调节共同组成的. 当阴道微生态失调时,可导致机体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低下,继发感染[1].阴道微生态检测能为常见阴道炎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但是关于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检测报道并不多见. 本研究对210例HPV16/58型感染患者和310名健康女性的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 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生态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的微环境(组织、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组成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物群构成的改变可影响宿主疾病或健康状态.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微生物群主要包括肠道微生物群和阴道微生物群.健康的肠道菌群被视为机体健康的确切原因,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和菌群不平衡与健康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当阴道微生态失衡或外源性病原体入侵时,可导致疾病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是导致不孕的重要病因之一,肠道菌群异常可引起PCOS相关临床表现,如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种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有关.阴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为HPV感染的协同因素;阴道微生态失衡合并HR-HPV感染可能是宫颈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阴道微生态与外阴及阴道炎症、子宫颈炎症、盆腔炎症等妇科炎症的关系也较为确定.当外来病原微生物增加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导致炎症发生.微生态平衡对女性生殖健康至关重要,深入探讨微生态在女性生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本文就微生态对女性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高龄患者口腔护理方法改进后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口腔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途径之一,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1].长期住院的超高龄老年入机体抵抗力降低,增加了口腔疾病、吸入性肺炎及院内感染的几率.本研究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40例>95岁老年患者中开展,比较2种口腔护理方法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0例超高龄老年患者,近1个月无肺部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未曾使用过抗生素,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年龄95~102岁,平均97岁;其中男26例、女14例;住院时间均>3年.进食方式:胃管35例、空肠管5例.进食体位:床头抬高30°;均无口腔疾病;经口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5例,均有经口腔吸痰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期施肥和增水对半干旱草地土壤性质和植物性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内蒙古多伦退化草地2005年建立的长期野外控制试验中施肥和增水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综合评述.结果表明:加氮导致了表土酸化并降低酸缓冲容量,提高了表土中碳氮磷硫有效性及DTPA-浸提态铁锰铜含量,导致盐基离子钙镁钾钠总量的消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了优势植物物种叶片对氮磷硫钾及锰铜锌的吸收,抑制植物叶片对铁的吸收,而对钙镁吸收无显著影响,增加了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降低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单独加磷增加了表土全磷和Olsen-P含量及真菌丰度,促进了植物叶片对氮、磷、硫的吸收,但对其他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及ANPP、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增水提高了植物群落对干旱的抵抗力,但对ANPP增长的贡献受到土壤氮有效性的限制.增水对于加氮导致的土壤酸化、植物和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加氮增水和加磷增水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受地上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影响.长期野外控制试验对于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但单点的研究结果仍需与不同区域多点控制试验的联网研究相结合,深入开展地上与地下生态过程的关联研究,才能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相关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宁夏沙坡头干旱沙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决定生态系统兴亡的重要特征.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位于干旱沙漠区以荒漠为背景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脆弱性(生态与环境)、过渡性(草原向荒漠、沙漠向城市)与复合性(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并存)的特点,对其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研究,对于维护腾格里沙漠西南缘生态安全和实现宁夏中卫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研究基础上,基于稳定性三维内涵(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演替稳定性)、评估指标构建(原则与逻辑框架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确立(红绿灯综合评估法)等,针对性地开展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稳定性示范性评估,发现:1)近20年19个单项指标中,多数指标情况趋于变好,少部分进一步恶化,保持基本稳定仅两个.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要素由群落组成为主转变为以生境条件为主;2001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6个关键年份中,生态系统稳定性3个内涵对稳定性的贡献基本以抵抗力稳定性或恢复力稳定性为主.3)保护区整体生态稳定指数ESI由0.41增至0.661,稳定状态从临界到稳定,总体上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这主要得益于长期的治沙防沙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大规模推沙造林、各种生态监测和维护、大规模取黄河水灌溉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潜在损失的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滑坡是山地常见的地质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福祉.滑坡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用生态系统服务表征生态系统的潜在损失,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参考.西南五省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岩性复杂、地质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从灾害危险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潜在损失3个维度构建了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模型和指标,其中,危险性基于地质、地形、地貌、降水等因素及相互组合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所得,脆弱性用景观格局指数表征,潜在损失用生态系统服务来衡量,进而对西南五省区的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潜在损失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哀牢山以南、四川邛崃山、横断山脉、大渡河流域地区、广西北部及大瑶山以东地区.研究区滑坡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无量山、哀牢山、苗岭、雷公山及大渡河流域、三江并流等地区.从海拔分布来看,500~1500 m是高风险主要分布的区域,占高风险面积的37.9%;从生态系统类型看,高风险区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占高风险区域面积的66.4%.应加强高生态风险区的滑坡监测与预警,重点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