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现场应急消毒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然灾害使环境发生巨变,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往往伴随着出现卫生、传染病等问题,为此,开展现场应急消毒成为自然灾害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 自然灾害概念及危害性自然灾害是由于大气、地质以及水文等原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通常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啸、台风、洪水、冰雹、雪灾与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传染病易于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大自然灾害中公立医院应急救援与品牌宣传——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6.24茂县山体滑坡和8·8九寨沟地震中的救援和宣传工作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医院品牌作为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品牌意识还比较淡薄,品牌输出仍处于被动宣传阶段.重大自然灾害因可于短期内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成为医院品牌输出的重要契机.文章以华西医院在2017年茂县山体滑坡和九寨沟地震两次事故中的应急救援和灾后宣传为例,分析了公立医院在事故救援中连带实现医院品牌宣传的有益经验:宣传启动时间意识强,在灾难发生之后即快速反应;宣传文章撰写有技巧,既彰显团队的高端、专业,又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猎奇心理;注重媒体联动效应,营造内外兼顾的宣传格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汶川地震10年来我国救灾经验总结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近二十年已造成超过百万人员死亡和上亿美元的财产损失[1-4].我国是地震高发国家,陆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但却承载了全球33%的强地震[4].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区发生的8.0级地震,烈度高达11级,波及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共237个县,灾区总面积约50万km2,至震后137 d统计,确认69 227人遇难,274 643人受伤,17 923人失踪,4 624万人受灾,1 510万人紧急转移[1].地震引发举世罕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汶川地震导致医疗机构相关建筑物和医疗力量损失惨重,应急救援面临巨大挑战[1].现将救援工作的重要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考虑滑坡敏感性的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网络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城镇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天津市蓟州区的景观孤岛化和破碎化现象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从自然资源、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考虑,选取生态源地;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向等滑坡孕灾环境因子,基于信息量模型,在定量分析滑坡与各孕灾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地图代数计算滑坡敏感性指数,并用于修正由土地利用类型赋值得到的生态基本阻力面,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提取研究区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以及岩土类型等因素的控制;经验证基于信息量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坡敏感性指数对研究区内的滑坡具有较强的诊断能力;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提取生态廊道23条,总长度约为129 km.通过对比分析,提取的生态廊道基本上避开了滑坡灾害的高敏感性区域,能够有效地将生态源地进行连接;生态廊道在蓟州区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分布在蓟州区的北部山区,生态廊道的密度较高,在蓟州区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生态廊道的分布非常稀疏.研究成果将为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网络的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行山南麓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和细根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匮乏、土壤贫瘠等因素,将形成一定的裸地斑块,而这些斑块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而具有不同植被覆盖的林地则能有效的保持水土.为完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理化和细根特征,选择太行山南麓山区具有代表性的裸露地、草地、荆条地、侧柏地、栓皮地和刺槐地等植被恢复类型,比较了各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养分、粒径及细根状况等差异.研究表明:1)相对于裸露地,有植被覆盖的植被恢复类型拥有良好的土壤及细根状况.2)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刺槐林的有效氮转化速率较高;侧柏林有较高的细根参数;草地能够提高土壤中可吸收的磷组分.3)林地类型和土层均对土壤中含水率、黏粒、细根生物量和比根长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1).4)各植被类型的对于土壤斑块的利用能力不同;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及细根状况变化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为生态恢复中植被类型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柏木次生林震后滑坡迹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地质灾害作用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北川县擂鼓镇凤凰山柏木次生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震后滑坡迹地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区共记录植物93种,隶属42科78属,以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主,过渡区共记录植物97种,隶属39科80属,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为主,未滑坡区共记录植物108种,隶属59科92属,以菊科、蔷薇科、禾本科为主,菊科、禾本科在震后滑坡迹地恢复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草本层中未滑坡区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居中,丰富度指数(D)最低,灌木层中未滑坡区D、H和H′值最高,JSW值最低,过渡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滑坡区;乔木层中D和H值表现为滑坡区最高,过渡区最低,H′和JSW值表现为过渡区最高,未滑坡区最低.综上所述,植被分布大体上与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保持一致,滑坡区群落演替较慢且处于初级阶段,马桑、雀儿舌头、矛叶荩草为先锋树种,可改良土壤,稳定坡面,再适当增植乔木可有效恢复植被、提升植物群落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藏高原地震医学地理特点及灾害救援卫勤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青藏高原是我国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强烈的地区,自192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7.0~7.9级地震达100余次.地震及其后续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严重损害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具有分布面积广、地震活动强度大、地震发生比较密集、具有两个中深渊的地震活动中心等特点.高原地区低氧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环境特点及地质特点,增加了救援难度.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特点,并结合文献总结了地震灾害后的救援卫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7—2016年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回顾及对应急医疗装备研发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既往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回顾分析,提出应急医疗装备研发重点,以期为我国开展国际灾害应急医疗装备研发提供文献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国际紧急灾难数据库(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EM-DAT)中,2007—2016年历年死亡人数排名前20的自然灾害(共200起)为主要数据源,统计分析重特大自然灾害类型、特征,并对典型灾害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在200起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地震、洪水、滑坡、极端气温和暴雨等灾害占到所有灾害的98%.地震仍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灾害,而洪水灾害的影响人数最多且分布范围较大.近年来,极端气温频发所引起的人员伤亡也应引起高度重视.结论:目前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仍无法避免,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灾害成为了必然趋势.应急医疗装备未来研制工作应以不同灾害类型以及特征性疾病谱的救治需求为牵引,应与重特大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紧密关联.建议大力发展基于我国航空运载能力的应急医疗装备研制,并继续加大应急医疗装备的要素投入与产出激励政策,推动我国应急医疗装备产业长足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救灾卫勤保障实践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金沙江右岸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形成堰塞坝.至11月12日,堰塞湖蓄水量达到5.24亿立方米,一旦溃坝将对下游人民群众及财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1].地质灾害发生后,国家部委、四川和西藏各级政府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通过分析预测与研判,最终确定,此次“11·03”堰塞湖应急除险采取“堰塞体人工干预开挖导流槽”等应急处置措施[2].根据上级命令,医院紧急抽组医疗队随陆军某部应急抢险分队赴堰塞湖地域,对其实施伴随保障,至11月15日堰塞湖险情解除.虽然任务艰巨、环境恶劣,但医疗队卫勤保障坚强有力,确保了任务部队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7-2017年中国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特征及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我国既往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基本特征及规律,以期为国内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开展应急医疗现场救治组织指挥、制订合理规范的救治预案和开展救治装备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经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评选出的历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为数据源,时间跨度从2007-2017年,统计分析重特大自然灾害类型、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以及所在地域的关键指标.结果 110起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中,气象水文灾害占71.8%,地质地震灾害占27.3%,海洋灾害占0.9%.气象水文灾害和地质地震灾害死亡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3%和94.7%,而直接经济损失所占比例分别为56.9%和42.9%.从不同灾害发生次数上看,暴雨、洪涝、台风、地震和滑坡泥石流占到重特大灾害的78.1%.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的分布呈现典型区域性特征,干旱、洪涝和台风等气象水文灾害的发生时间具有一定规律,相对集中在6-9月期间.结论 在我国近年来地质地震灾害导致死亡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各种灾害应持续引起高度重视.气象水文灾害日益频发,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未来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增加趋势.研究结果提示每年的6-9月期间是防范气象水文灾害的重点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