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恶性转化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mature cystic teratoma of ovary,MCTO)是最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通常为良性,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其可能发生恶性转化(malignant transformation,MT).MT-MCTO多见于绝经后期女性,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尚缺乏标准的诊治方案.报告1例77岁MT-MCTO为鳞状细胞癌Ⅱ B期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在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接受1个疗程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然而,由于患者身体情况无法耐受进一步治疗,随访术后半年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GCTs)是一种少见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因其组织成分复杂,导致治疗方式多样化。颅内GCTs分为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是可以通过多模式治疗实现高度治愈的肿瘤,但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的生存结局较差。目前,针对颅内GCTs的治疗方案尚不统一,缺乏明确的临床诊疗指南。本文针对颅内GCTs的治疗经验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诊断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疾病。由于发病罕见、肿瘤成分多样、发病部位特殊以及目前现有诊断方法的局限,导致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准确诊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将对该病诊断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并发恶性血液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纵隔生殖细胞肿瘤(GCTs)并发恶性血液病(HM)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例纵隔GCTs并发HM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截至2019年12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3例患儿为12~16岁男童,以纵隔占位起病,GCTs病理类型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予手术和化疗治疗。3例在GCTs诊断的5个月、9个月、31个月时分别发生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予对症治疗,2例死亡,1例存活。共检索到英文报道病例135例,其中纵隔GCTs并发HM共127例(94.1%),其他部位GCTs并发HM共8例(5.9%)。文献报道的127例纵隔GCTs并发HM病例中,126例(99.2%)为男性,诊断GCTs的中位年龄为22岁(10~48岁);GCTs病理类型包括畸胎瘤53例(41.7%),含畸胎瘤和/或卵黄囊瘤成分的GCTs共94例(74.0%);HM类型中,AML共72例(56.7%),其中AML-M7共31例(24.4%);GCTs与HM间隔中位时间为3个月(0~122个月),46例(36.2%)患儿2种疾病同时发生,85例(66.9%)在GCTs诊断的12个月内发生HM;可知生存状态的病例107例,其中存活13例(12.1%),死亡94例(87.9%),诊断HM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0~48个月)。对于原发纵隔GCTs,尤其病理类型为卵黄囊瘤和/或畸胎瘤成分的青少年男性,需高度关注其HM倾向,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类生殖细胞低温冷冻保存现状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类生殖细胞低温冷冻作为生育力保存的一种方式,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该技术已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在辅助生殖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提高ART的成功率,冷冻保存技术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尤其是冷冻策略的选择和冷冻保护剂的改良与优化。冷冻保存技术适用于行ART治疗或是因疾病导致的生育力下降而进行的卵母细胞、精子、胚胎冷冻保存的群体,也适用于癌症患者为保存生育力而进行的卵巢及睾丸组织冷冻保存。然而,不同的冷冻方法对于不同生殖细胞类型的冷冻效果并不一致,且目前不同生殖细胞冷冻效果的评价尚缺乏合理有效的标准。本文综述了人类生殖细胞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并探讨了低温保存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罕见的原发于鼻腔的幼儿卵黄囊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卵黄囊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生殖细胞肿瘤,原发于鼻腔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21月龄幼儿原发于鼻腔的巨大卵黄囊瘤,侵犯前颅窝及眶内,经6个疗程PEB(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方案化疗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肿瘤未见复发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DNA和CTC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在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发现时多为早期,手术结合化疗通常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但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化疗可能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另外,即使采用规范化手术并结合化疗,仍有约20%的患者复发,复发患者极易出现化疗耐药,预后受到影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评估生殖细胞肿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分期、残留灶大小、化疗耐药以及卵黄囊瘤成分等,但仍需要更为精准的指标来指导术后化疗和评估预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概念起源于血液系统肿瘤,近年来逐渐延伸至实体肿瘤领域,是指肿瘤患者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仍然有残留的肿瘤成分,与复发及预后相关,可以通过循环肿瘤DNA(ctDNA)和循环肿瘤细胞(CTC)等方法检测残留的肿瘤成分。本文就MRD的概念、检测方法及ctDNA和CTC检测MRD在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5版WHO睾丸肿瘤新分类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第5版WHO泌尿及男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已于2022年5月出版,与2016年第4版WHO分类相比,睾丸肿瘤虽然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第5版分类仍然植根于形态学,保留了第4版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命名法。本文将就第5版分类中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以及睾丸附属器官肿瘤相关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MARCA2基因变异致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SMARCA2基因变异致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NCBRS)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22年6月收治的1例确诊为NCBR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以“SMARCA2”和“Nicolaides-Baraitser综合征”或“Nicolaides-Baraitser Syndrome”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建库至2023年1月),分析 SMARCA2基因变异致NCBRS中国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特征。 结果:患儿,男,12月龄时以睡眠中发热惊厥起病,之后出现反复发热或无热惊厥,伴生长受限、发育迟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显现典型面部及手足特征,全外显子组测序示 SMARCA2基因c.2564G>A新生错义变异。文献检索截至2023年1月,有6篇中国人群 SMARCA2基因变异致NCBRS的报道6例,加上本例,共7例进行总结。男女比例为6:1。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神经发育障碍,语言受累明显。5例患儿有特殊面容,主要包括头发稀疏、头围小、人中宽且长、上唇薄、三角脸和掌指(趾)关节突出。5例以惊厥为首发症状,起病年龄1~2岁,发作形式多样,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疗效不佳。视频脑电图和MRI均无特征性表现。7例患儿 SMARCA2基因变异位点分别为c.553C>G、c.2002G>T、c.2564G>A、c.3293G>A、c.3593T>G、c.3592G>A和c.3313C>T,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例患儿为新生变异,父系生殖细胞嵌合和母系体细胞嵌合各1例。 结论:NCBRS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障碍,伴反复癫痫发作及特征性面部表现,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该病缺乏特异性治疗,规律随访、定期评估尤为重要,及时干预智力、语言、行为以及癫痫发作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524例 幼年男性—声音变粗—身高生长加速—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显著升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一例表现为周围性性早熟的幼年男性患儿,睾酮升高为107.05 nmol/L,就诊初始胸腹部增强CT、阴囊超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诊断为21羟化酶缺陷症。随诊发现血和脑脊液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分别高达21 341 U/L和9 792 U/L,起病后4个月复查头颅MRI,发现松果体区不均质强化肿物,病理为绒毛膜癌。回顾文献发现HCG很少通过血脑屏障,外周血HCG>1 000 U/L提示可能为绒毛膜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