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锆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氧化锆材料颜色与人天然牙较接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制作口腔种植体的一种较理想的材料。为提高氧化锆种植体的成骨性能,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可主要分为两大类:非涂层法和涂层法,而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有其优势也有不足。本文就氧化锆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支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输尿管支架一直作为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植入性器械之一,具有内引流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市场常见的高分子聚合物支架、抗压能力强的金属支架和生物可降解的支架等,此外支架的材料类别、制作过程和表面涂层的不同也使得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疗效。现如今,在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双"J"管、金属支架管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可降解支架管等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就支架管的发展和现阶段不同支架管的材料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腔内技术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式,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作为腔内技术的一种选择受到关注。近10年,有或无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表现出良好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受试者病变相对简单。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有效性欠佳。铁合金和锌合金可降解支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可观的结果;具有药物涂层的铁合金支架在膝下狭窄动脉的成功植入,标志着铁合金可降解支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既往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试验数据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显示,有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和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肿瘤型人工关节的临床应用已趋于成熟,但松动、断裂及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以至严重影响了患者整体的临床效果。近年来,生物材料、表面处理和生物力学等相关基础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设计改进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对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表面涂层改进和应用抗菌处理技术降低假体感染率、通过优化假体的结构设计改进固定方式,以及降低假体松动率、机械并发症等,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于超声激发下产生的压电效应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早期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口腔种植体表面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阳极氧化、水热反应及高温退火在钛表面制备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涂层组),以抛光钛试件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和水接触角测量仪分别检测两组钛试件表面形貌、成分、晶相和亲水性;通过压电力显微镜测试涂层组压电性能。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并将其接种于两组钛试件表面,以接种于空白培养板的细胞为空白组;施加低强度脉冲超声干预后,检测细胞增殖和死活情况,评价涂层的细胞相容性;使用碱性磷酸酶(ALP)显色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整合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情况,评价涂层促BMSC早期成骨分化的作用。结果:涂层组钛表面呈现均匀的珊瑚状形貌,珊瑚触手直径为70~100 nm;主要成分为四方相钛酸钡;涂层组表面亲水性(水接触角10.12°±0.93°)显著优于对照组(水接触角78.32°±0.71°)( F=10 165.91, P<0.001);涂层具有稳定的压电性能,压电常数约为5 pC/N。细胞实验显示,培养第3天,无论超声与否,涂层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 P<0.05);培养第5天,无论超声与否,3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第7天,涂层组ALP活性显著大于空白组和对照组( P<0.05);RT-qPCR显示,超声后涂层组整合素和BMP-2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其他组,且显著大于未超声涂层组( P<0.05);超声后对照组整合素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未超声对照组( P<0.05);超声后涂层组RUNX2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未超声涂层组( P<0.05)。 结论: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的压电性能,低强度脉冲超声激发可促进大鼠BMSC早期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明胶纳米微球聚多巴胺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构建的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ZOL)-明胶纳米微球(GNPs)聚多巴胺(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构建多孔钛合金支架,利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不同ZOL浓度(0、1、10、50、100、500 μmol/L)的ZOL-GNPs,两者复合构建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并进行表征分析,并对3种不同状况支架(裸多孔钛合金支架、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分别在第1、4、7、14、21、28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释放检测。将破骨细胞与上述不同ZOL浓度的新型支架相复合,利用实时定量(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破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电镜扫描显示GNPs成球性好,表面光滑,分散均一,粒径为(243.6±63.4)nm,ZOL-GNPs均匀复合于支架的表面及孔隙内,球形规整无粘连。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种不同状况下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81±0.12)、(1.80±0.23)、(1.81±0.15)G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孔钛合金支架在第1天的释药百分比明显较高,在随后的27 d中,药物释放逐渐缓慢增加。低浓度ZOL支架组中,细胞黏附增殖较多;50 μmol/L组中则出现球状细胞;随后随着浓度的升高,球状细胞增多,甚至发生凋亡。RT-PCR结果显示Ctsk基因和TRAP基因在随着ZOL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在50 μmol/L时表达最高,然后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Ctsk与TRAP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趋势相似。 结论:构建的一种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不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还具有局部药物缓释抗OP作用;当ZOL浓度为50 μmol/L时,更有利于抑制破骨细胞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涂层多孔镁合金支架的抗菌和成骨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载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镁合金支架,并在体外评价其理化性质、降解及药物释放行为、细胞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等。方法:利用模板复制技术制备多孔镁合金(Mg-2Zn-0.3Ca)支架,通过高温氟化处理后获得MgF 2表层,再将其浸没于含有盐酸万古霉素/PLGA的二氯甲烷溶液后匀速提拉,获得载万古霉素/PLGA的多孔镁合金载药支架。根据制备过程中各阶段产物(镁合金、氟化镁合金、PLGA涂层氟化镁合金、载万古霉素/PLGA氟化镁合金支架)分组,分别为Mg组、MgF 2组、PLGA组、万古霉素/PLGA组。将各组支架制备完成后立即测定并评价其材料学表征、降解速率、药物释放速率、抑菌性能、血液相容性及促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等。 结果:成功制备出载万古霉素/PLGA镁合金支架,其孔隙率平均为66.39%,降解速率[(0.540±0.102) mm/年]显著低于镁合金支架[(10.048±0.297) mm/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载万古霉素/PLGA在Hank平衡盐溶液中降解的pH值接近生理酸碱度;万古霉素在前48 h释放速度较快,48 h后逐渐变缓,11 d时累积药物浓度达最大值(43 mg/L),11 d后仍缓慢释放。万古霉素/PLGA组支架的抗菌率(97.89%±0.28%)显著高于Mg组(74.92%±2.20%)、MgF 2组(78.46%±2.59%)、PLGA组支架(61.08%±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溶血率为0.55%,远低于ISO 10993-4标准要求(5%);其浸提液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3、7 d,促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4.80%±5.13%、112.36%±2.07%、127.79%±4.61%;培养14 d时钙结节明显增多,吸光度OD值为1.189±0.020,显著高于Mg组(0.803±0.020)、MgF 2组(0.878±0.028)、PLGA组支架(0.887±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载万古霉素/PLGA的多孔镁合金支架在体外表现出良好的材料学性能、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钽涂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钽涂层金属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方面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取6只6周龄SD大鼠BMSCs进行原代培养至第3代,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自行制备钽涂层金属。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三向诱导、荧光染色、细胞增殖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试验。观察比较BMSCs在钛合金圆片(Ti6Al4V组)和钽金属圆片(Ta组)表面黏附的BMSCs数量、增殖速率、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粘连蛋白(OSN)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44 (94.55%)、CD90 (95.01%)、CD34 (0.06%)。诱导成骨分化14 d后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阳性;诱导成骨分化21 d后出现茜素红钙化结节;成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软骨诱导21 d后阿利新蓝染色评估有软骨形成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BMSCs在Ti6Al4V组和Ta组金属圆片表面贴附生长,细胞间互相接触、聚集成片,Ta组金属圆片上黏附的BMSCs数量明显多于Ti6Al4V组,并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能。细胞增殖检测结果发现,分别共培养1、3、5、7 d后Ta组BMSCs的增殖速率明显快于Ti6Al4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结果发现,与Ti6Al4V组相比,体外培养7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N和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外共培养21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X、RUNX2、OSN和OPN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相比于传统的骨科植入物钛合金而言,钽涂层金属能够更好地促进BMSCs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翻修的重建技术和临床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3种髋臼骨缺损重建技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行髋臼骨缺损重建的109例(109髋)患者资料。采用术前模拟手术选择适合的骨缺损重建技术,根据重建技术不同,分为多孔金属涂层生物型臼杯(包括超大臼杯)填补髋臼骨缺损组(普通臼杯组)、多孔金属涂层生物型臼杯联合三维打印金属垫块填补髋臼骨缺损组(垫块组)及定制式生物型三翼杯填补髋臼骨缺损组(三翼杯组)。普通臼杯组54例,男性23例,女性31例,年龄(59.6±9.9)岁(范围:32~76岁);垫块组44例,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为(52.8±13.6)岁(范围:17~76 岁);三翼杯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为(59.4±11.2)岁(范围:43~78 岁)。患者常规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于门诊复查,记录患者的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双下肢长度差异(LLD),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截至2024年3月。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翻修手术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普通臼杯组随访时间为(6.5±1.7)年(范围:2.8~9.3年),垫块组随访时间为(6.0±1.3)年(范围:3.5~9.0年);三翼杯组随访时间为(2.8±0.6)年(范围:2.0~3.8年)。末次随访时,普通臼杯组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LLD分别为(24.2±5.6)mm、(29.1±5.5)mm、(4.6±3.3)mm,其中旋转中心高度和LLD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671, P<0.01; t=6.073, P<0.01);垫块组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LLD分别为(22.4±9.0)mm、(25.4±5.5)mm、(6.0±4.0)mm,均较术前减小( t=9.071, P<0.01; t=11.345, P<0.01; t=4.927, P<0.01);三翼杯组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LLD分别为(22.7±6.0)mm、(30.9±8.0)mm、(5.3±2.2)mm,其中旋转中心高度和LLD较术前下降( t=2.716, P=0.022; t=6.226, P<0.01)。三组患者术后HHS和VAS均明显改善( P值均<0.01)。截至末次随访,普通臼杯组3例患者发生骨折,1例患者发生髋关节脱位,分别予以骨折复位内固定和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垫块组1例患者发生脱位,行全身麻醉下切开复位;三翼杯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假体与垫块均稳定在位,未发现假体松动和垫块移位。 结论:对于THA翻修中髋臼骨缺损患者,术前模拟手术可帮助外科医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重建方法,使用超大臼杯、三维打印个性化金属垫块和定制式三翼杯等技术均能够获得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4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单纯球囊扩张术、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涂层球囊和生物可降解支架等重要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创新和进步均与医疗技术提高和器械研发密切相关,尤其在攻克慢性闭塞病变、复杂病变和危重患者治疗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该文将对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器械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