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陕西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解2018年陕西省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状况,按照《2018年陕西省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方案》,选取陕西省地级以上城市/县(市、区)城区773个城市供水监测点,分别于2018年枯水期(4-6月)和丰水期(7-9月)采集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18年陕西省城市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为80.85%(1 250/1 546).出厂水中消毒剂余量的合格率84.05%(216/257)低于末梢水95.65%(835/873)和二次供水95.77%(272/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纯二氧化氯和液氯消毒方式末梢水样消毒剂余量合格率分别为96.51%(332/344)和 97.32%(363/373),高于使用次氯酸钠的消毒剂[88.89%(48/54)]和复合二氧化氯的消毒剂[89.58%(8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二氧化氯(91.24%)、游离余氯(94.62%)、菌落总数(94.18%)、浑浊度(94.18%)、总大肠菌群(94.70%)和氟化物(96.70%)外,其余指标的合格率均超过97%.提示微生物学指标、浑浊度和氟超标是影响陕西省城市供水水质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氧化氢及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用于控制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过氧化氢及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遵循范围综述的研究思路,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Ebsco、ProQuest、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对消毒剂浓度、实施方法、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篇单中心RCT和19篇类实验性研究。以消毒剂种类划分为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银离子组。实施方法为持续消毒、定期消毒、定期结合持续消毒;用于定期消毒的消毒剂浓度为0.1%~10%,用于持续消毒的消毒剂浓度为0.008%~0.250%;常用评价指标为菌落总数、合格率、致病菌检出率和生物膜。结论:2种消毒剂均可有效控制DUWLs污染,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的抑菌效果更好。可以将持续与定期消毒相结合,定期检测口腔诊疗用水水质并及时调整消毒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毒剂对高病毒载量患者所用内镜的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患者所用消化内镜残留病毒及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取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HBV)DNA≥10 5 IU/mL,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10 5 IU/mL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RNA≥10 4 copies/mL的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24名患者,将同一病种患者随机分组至实验组(过氧乙酸消毒组)或对照组(戊二醛消毒组),检测4个不同时点消化内镜HBV-DNA、HCV-RNA、HIV-RNA、细菌染菌量及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物荧光定量数值。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消化内镜内、外表面均未检出HBV-DNA、HCV-RNA及HIV-RNA。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18, P=0.473),消毒合格率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清洗消毒前后AT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34, P=0.182)。实验组的内镜处置人员对消毒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结论: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高水平消毒要求,过氧乙酸消毒时间更短,对消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鼠疫菌耐药及耐消毒剂相关基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是否存在耐药及耐消毒剂鼠疫菌株,为鼠疫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信息。方法:收集我国1943 - 2016年分离自10处鼠疫自然疫源地的2 753株鼠疫菌,根据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耐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基因strA、strB,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基因TEM、SHV、CTX-M,耐磺胺类药物基因sul1、sul2、sul3,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序列信息,分别针对每个基因设计1对引物。提取2 753株鼠疫菌基因组DNA,采用PCR法对所有DNA样本进行上述9个目的基因扩增。结果:PCR检测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成立,2 753株鼠疫菌DNA样本均未见耐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基因strA、strB,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基因TEM、SHV、CTX-M,耐磺胺类药物基因sul1、sul2、sul3及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对应的目的条带。结论:我国鼠疫菌尚未检测到上述耐药及耐消毒剂基因,但鼠疫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仍需持续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我国深入开展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及加强微生物耐药性防控管理提出建议。方法:检索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基本情况,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方法,比较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热点和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共检索到有效中文文献234篇,有效英文文献1 563篇。中文文献均为国内学者发表;英文文献中,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献有97篇,国外学者发表1 466篇。发文期刊质量均较高。与国外研究大趋势相比,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文献所在期刊相对较集中。国内学者发表的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中心度值最高,为0.36。国内外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关键词中" 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中心度值均最高,分别为0.63和0.21。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突现词较多,1994年至2018年研究人员对病原体种类的关注逐渐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转移至肺炎克雷伯菌、肠道沙门菌;对消毒剂种类的关注逐渐从氯已定、季铵盐化合物转移至次氯酸钠、过氧乙酸。而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突现词均较少,主要为"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二者突现时期较早,在2008年和2010年终止。 结论:我国关于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开展研究的学科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触消毒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COPD累积患病率不断升高,与之发生相关的病因及诱发因素较多,职业性有害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接触消毒剂及其产物与气道炎症、呼吸道症状以及COPD发生之间存在关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消毒成为防控的重要环节,消毒剂的使用率明显增加。因此,本综述通过总结消毒剂及其产物对COPD的影响,并且讨论可能的发生机制,根据消毒剂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使用消毒剂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轮状病毒实验室污染检测与常用消毒剂灭活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环境中轮状病毒污染状况,识别实验室内容易发生污染的重点部位,同时评价三种常用消毒剂对轮状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用病毒采样拭子对实验操作后的物表、常用仪器、实验室环境以及个人防护用品表面进行采样,并用荧光定量RT-PCR进行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依照2002年版的《消毒技术规范》分别对含氯消毒剂、乙醇和苯扎氯铵这三种消毒剂进行轮状病毒灭活实验。结果:采集标本174份,共检测到13份轮状病毒核酸阳性标本,总体阳性率7.47%。用含有效氯500 mg/L次氯酸钠消毒剂作用5 min,75%的乙醇作用1 min,1 500 mg/L苯扎氯铵作用1 min,对轮状病毒的灭活对数值均可达到4.00以上。结论:在操作轮状病毒的实验室存在病毒污染的风险,用次氯酸钠、乙醇和苯扎氯铵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轮状病毒,可用于轮状病毒去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多肽生物消毒剂消毒相关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研究一种多肽新型生物消毒剂杀菌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动物毒性试验方法,对某多肽新型生物消毒剂的消毒相关性能进行观察.结果 用浓度为5 500 mg/L的该多肽生物消毒剂溶液作用10 min,对悬液内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对白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4.0.该消毒剂最高使用浓度5倍溶液对大鼠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值均>5 000 mg/(kg·bw),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为无刺激性;未见皮肤变态反应;V79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致畸指数<10.结论 该多肽生物消毒剂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属于实际无毒级物质,无刺激性和致突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生物膜对消毒剂抗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和最具生命威胁的细菌之一,本文对其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发育过程,常规消毒剂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筛选高效、低毒、方便、经济的新型消毒剂,促进临床护理工作、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次氯酸钠消毒剂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在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一旦易感人群与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接触,很容易被感染.为避免致病菌的传播,采取消毒的方式将环境中的致病菌杀死以阻断致病菌与人类接触,是目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次氯酸钠(NaClO)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然而NaClO应用于环境空气消毒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建立NaClO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损伤模型,探讨NaClO消毒剂对BEAS-2B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 100 mmol·L-1 NaClO 标准溶液用 0.9%NaCl溶液梯度稀释至 0、25、50、100、200、400 μmol·L-1 处理细胞,分别在 15、30 min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选择0、25、50 μmol·L-1 NaClO处理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 Annexin 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确定最终实验浓度.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形态,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Fluo-4 AM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总活性氧(ROS),二氢乙锭(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ROS,试剂盒检测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丙二醛(MDA).[结果]与 0 μmol·L-1 NaClO处理组细胞相比,25 μmol·L-1 NaClO处理 30 min后细胞形态变化不大,50 μmol·L-1 NaClO处理 30 min后细胞活力下降至正常细胞活力的 70%(P<0.01),细胞形态开始皱缩变圆,最终选择 50 μmol·L-1 NaClO处理 30 min作为后期实验浓度.实验结果发现,与 0 μmol·L-1 NaClO处理组细胞相比,NaClO处理组凋亡细胞数量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细胞内Ca2+浓度升高(P<0.05),细胞ROS水平升高(P<0.05),线粒体ROS水平升高(P<0.01),MDA含量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NaClO诱导BEAS-2B细胞损伤模型,并发现NaClO可通过诱导BEAS-2B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损伤.根据结果推测可能的原因有 2种,一是NaClO溶于水形成次氯酸(HClO),HClO具有氧化性,进入细胞后使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导致细胞氧化应激.二是HClO进入细胞直接攻击线粒体膜,导致线粒体膜内外电位失衡,Ca2+外流引起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