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 deficiency,HCS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若不及时治疗,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本文报道1例以气促起病的新生儿HCSD,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予生物素治疗,随访至3岁,智力运动及体格发育追赶至同龄儿正常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长节段脊髓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儿童生物素酶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脊髓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生物素酶缺乏症(BTD)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确诊的1例以长节段脊髓病变为主要表现的BTD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以“biotinase deficiency”“pediatric”“spinal cord”“myelopathy”“myelitis”“生物素酶缺乏症”“脊髓”为检索词,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性,3岁5月龄,以“反复喘息2年,肢体无力2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头发稀疏、微黄卷曲,全身皮肤略粗糙,四肢瘫痪。既往运动发育稍落后。血乳酸正常,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5.67 mmol/L),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延髓略肿胀,中脑、脑桥背侧、延髓、中脑导水管、四脑室周围脑实质、双侧视束T 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稍高信号。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示全段脊髓肿胀,可见广泛片状T 2WI高信号。尿酮体、3-羟基异戊酸增高。生物素酶活性为0.27 pmol/min(3 mm血斑),为正常均值对照的7 %。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示患儿BTD基因存在c. 284T>A(p.I95N)纯合变异,父母均杂合携带。口服生物素后随访6个月,患儿遗留下肢轻瘫。文献检索到共14篇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纳入18例BTD患者,起病年龄2个月~15岁(中位起病年龄4岁),其中11例头颅MRI异常,均存在脑干受累,6例视神经和(或)视交叉受累;18例脊髓MRI异常均为长节段受累,多累及颈胸段,3例累及脊髓全段。12例曾应用免疫治疗,6例有部分疗效,6例完全无效。加用生物素治疗后,仍有12例患儿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结论:对于亚急性起病的长节段脊髓病变的患儿,无论起病年龄大小,都需警惕BTD的可能,及时完善生物素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早期诊断并正确治疗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素酶缺乏症13例临床分析及随访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生物素酶缺乏症(BTD)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转归.方法 收集13例BTD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尿液有机酸分析、外周血生物素酶(BT)活性测定、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方法对BT基因的各个外显子及其两侧侧翼序列进行突变的检测,并对患儿进行随诊.结果 13例患儿均检出BT基因突变,其中男8例,女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气促(100%,13例)、皮疹(61.5%,8例)、抽搐(38.5%,5例)等.12例患儿(92.3%)尿液GC/MS分析提示3-羟基异戊酸升高,血气分析示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所有患儿均给予生物素治疗,48h内代谢紊乱纠正.随诊1~11年平均(4.681±2.739)年,均未再发代谢异常,体格、智力发育正常.结论 反复皮肤黏膜损害、气促、反复癫痫发作、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是BTD的主要临床特征,对可疑患儿应尽早进行血尿代谢产物筛查及生物素酶活性测定,早期开始生物素治疗疗效显著,长期随诊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生物素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男,5月2 d,因"纳差3 d,反应差 4 h"入院.患儿系第 3 胎第 3 产,孕38 周+5,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 2.8 kg,无窒息抢救病史.生后 50 d 出现抽搐,曾在神经科治疗,诊断为"癫痫",服用左乙拉西坦及德巴金.目前尚不能抬头,不能抓拿东西.有 1 哥哥, 1 个月大时诊断为"癫痫",1 岁 2 个月大时因抽搐死亡.入院查体:T 36.5 ℃, P 150 次/min,R 20 次/min,体 重 8 kg, BP 127/59 mmHg,营养中等,无发绀,躯干部及双下肢可见皮肤少量脱屑,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苍白,无咖啡色素斑及皮下结节,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头发稀疏,双侧眼窝无凹陷,前囟 0.75 cm × 0.75 cm,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 2 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浑浊,鼻腔未见异常分泌物,未见鼻翼煽动,呼吸对称,未见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脊柱无畸形,对疼痛刺激无反应,四肢肌张力低下,病理反射未引出.CRT 1S.初步诊断:(1)反应差查因:颅内感染?代谢性疾病?(2)癫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CSD)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7年经我院遗传代谢病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诊的6例HCSD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共有6例患儿(3女3男),发病年龄7月~7岁3月.临床表现以反复顽固性皮疹为主,部分合并有生长发育落后、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3例有高乳酸血症,尿GC-MS检测:均有3-羟基异戊酸(3HIV)、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3HMG)、3-羟基丙酸(3HP)和甲基枸橼酸(Me-citrate)增高.血串联质谱检测:均有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C5-OH)增高.患儿入院后予口服生物素及对症治疗,1周后皮疹明显消退.例1~4患儿均为HLCS基因第11外显子发生c.1522C>T纯合子突变.例5患儿HLCS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c.1088T>A纯合子突变.例6患儿HLCS基因第11外显子发生c.1544G>A与c.1558G>A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58G>A未见报道.[结论]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临床疑诊的病人可进行尿GC-MS和血MS-MS检测.基因检测有助于HCSD的诊断,c.1522C>T纯合子突变可能与早发型HCSD有关;c.1558G>A为新生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种羧化酶缺乏症15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种羧化酶缺乏症(MCD)2种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尿液有机酸分析、外周血生物素酶(BT)活性测定、BT及全羧化酶合成酶(HLCS)基因突变分析进行诊断与分型,对15例MC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随诊.结果 1.MCD 15例患儿尿GC/MS分析见乳酸、3-羟基丁酸、3-羟基异戊酸,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甲基枸橼酸及3-羟基丙酸.其中14例确诊为HLCS缺乏症,1例为BT缺乏症.2.HLCS缺乏症起病早,大多数出生后5个月内发病,14例均以反复皮疹为首发症状,伴反复气促9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8例,反复呕吐5例,喂养困难3例,运动倒退、抽搐各1例.血气分析示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大部分患儿有酮尿、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氨血症、低血糖.除1例死亡外,13例给予生物素治疗,48 h内代谢紊乱纠正,随诊至今3~11(6.47 ±2.70)年,未再发,体格、智力发育正常.3.BT缺乏症1例患儿于1岁4个月起病,表现为神志改变、肢体颤抖,呼吸不规则,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胼胝体脱髓鞘样损害,起病第2天开始生物素治疗,随访1年,右侧肢体肌力仍未能完全恢复.结论 反复皮疹、气促、代谢紊乱是HLCS缺乏症的主要临床特征;BT缺乏症以神经系统损害更明显,常以神经系统急性脱髓鞘改变起病.GC/MS尿有机酸分析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2种类型MCD早期开始生物素治疗疗效显著,长期随诊,预后良好,部分BT缺乏症治疗不及时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迟发型多羧化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羧化酶缺乏症(muhiple carboxylase deficiencies,MCDs)是儿科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疾病,患儿因缺乏全羧化酶合成酶(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HLCS)或生物素酰胺酶(biotinidase,BT)而不能有效或循环利用生物素,导致多种生物素依赖的羧化酶失活,影响机体糖类、脂肪、氨基酸等代谢过程[1].2015年6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迟发型多羧化酶缺乏症患儿1例.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素酶缺乏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素酶缺乏症是由于生物素酶基因突变导致生物素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婴幼儿期起病.近年来,随着遗传代谢病筛查技术水平的提高,生物素酶缺乏症不断被诊断.国外报道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60 000,其临床表现复杂,未经应用生物素治疗的患儿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现对生物素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质谱技术在小儿重症遗传代谢病诊断的应用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遗传代谢病的发生率,评价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串联质谱技术(MS-MS)对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43例,采用GC-MS、MS-MS技术进行诊断,分析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以及预后.我们将所有病例进行两种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43例代谢性痰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代谢性酸中毒,意识障碍,严重电解质紊乱,不明原因肝功能障碍,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血氨增高等主要症状;发现用GC-MS检测尿标本阳性24例,阳性率为55.81%,用MS-MS检测血标本检测出阳性30例,阳性率为69.77%.结合基因等实验室方法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9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4例,希特林蛋白缺乏症2例,β酮硫解酶缺乏4例,线粒体疾病3例,尼曼匹克病3例,高苯丙酸血症2例,糖原累积病2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生物素酶缺乏症2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2例,酪氨酸血症2例,枫糖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1例,异戊酸血症1例,极长链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粘多糖贮积症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以上疾病症状都较为隐匿,不易发现,在临床诊治中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结论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遗传代谢病临床分析过程中,患儿主要表现为发育落后,喂养困难,意识障碍,惊厥,严重代酸等.对患儿尽早进行血、尿标本遗传代谢病筛查,两种方法不能互为代替.但部分疾病的确诊往往要结合基因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及时合理治疗能挽救更多危重患儿并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重肥胖孕妇皮下脂肪组织维生素D受体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皮下脂肪组织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超重肥胖和正常体重孕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住院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足月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GDM的孕妇70例为GDM组,包括正常体重者(GDM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者(GDM超重肥胖组)各35例.另选择本院同期行剖宫产,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未见异常的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正常体重对照组35例,超重肥胖对照组35例.术前空腹抽血检测维生素D水平、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脂联素,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剖宫产术中取腹壁切口皮下脂肪组织2块,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脂肪组织中VDR蛋白定位,并半定量其表达强度.同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分析每组孕妇皮下脂肪组织VDR mRNA转录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超重肥胖对照组和GDM超重肥胖组的孕前和分娩前体重指数分别高于正常体重对照组和GDM正常体重组 [ 孕前分别为(29.2±2.9)、(29.4±3.8)、(21.1±2.3)和(21.9±2.0) kg/m2, F=87.766,P<0.001;分娩前分别为(35.2±3.4)、(35.1±4.3)、(27.9±2.8)和(28.8±3.3) kg/m2, F=44.827,P<0.001].GDM 超重肥胖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有糖尿病家庭史的比例分别高于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对照组 [(3 893±498)、(3 501±402)与(3 625±332)g,F=4.751;22.9% (8/35)、5.7%(2/35)与5.7%(2/35),χ2=7.869;P值均<0.05].(2)超重肥胖对照组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均高于正常体重对照组,而脂联素和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对照组[13.3 (12.3~14.5)与 12.0(10.4~13.3) mmol/L,2.7(2.4~3.0)与 2.2(2.0~2.7),(61.8±20.4)与(74.9±29.3) ng/ml,(21.6±7.2)与(25.9±7.3) ng/ml,P值均<0.05].GDM超重肥胖组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均高于GDM正常体重组,脂联素和维生素D水平低于GDM正常体重组[15.3 (12.3~19.5)与 12.0(10.1~15.8) mmol/L,3.4(2.6~4.1)与 2.6(2.1~3.2),(50.3±22.3)与(62.1±23.2) ng/ml,(17.1±6.7)与(20.6±7.9)ng/ml,P 值均< 0.05].GDM 正常体重组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体重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脂联素和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对照组[4.6(4.3~5.1)与4.3(4.0~4.5) mmol/L, 1.7(1.6~1.9)与2.1(1.6~2.4) mmol/L,(62.1±23.2)与(74.9±29.3) ng/ml,(20.6±7.9)与(25.9±7.3) ng/ml,P值均<0.05].GDM超重肥胖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高于超重肥胖对照组,HDL-C、脂联素和维生素D水平低于超重肥胖对照组[4.7(4.4~5.4)与4.5 (4.2~4.7) mmol/L,15.3(12.3~19.5)与13.3(12.3~14.5) mmol/L,3.4(2.6~4.1)与2.7(2.4~3.0), 1.6(1.4~1.8)与 1.9(1.7~2.2) mmol/L,(50.3±22.3)与(61.8±20.4) ng/ml,(17.1±6.7)与(21.6±7.2) ng/ml,P值均<0.05].(3)4组孕妇孕晚期总体维生素D缺乏率为78.6%(110/140),其中正常体重对照组、超重肥胖对照组、GDM正常体重组和 GDM 超重肥胖组维生素 D 缺乏率分 别 为 62.8%(22/35)、82.8%(29/35)、77.1%(27/35)和 91.4%(32/35)(χ2=8.994, P=0.029).GDM超重肥胖组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正常体重对照组(χ2=8.102,P=0.004).(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VDR定位于脂肪组织细胞核.4组VDR蛋白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 2个亚组VDR mRNA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亚组,超重肥胖2个亚组VDR mRNA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体重亚组.(5)维生素D水平受空腹血糖、孕前体重指数和脂联素影响.糖尿病家族史、VDR mRNA、总胆固醇、HDL-C和HOMA-IR与GDM相关(P值均<0.05).结论 脂肪组织在GDM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GDM和超重肥胖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皮下脂肪组织VDR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