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A轴及微小RNA-365-5p(miR-363-5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NMOSD患者根据水通道蛋白4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AQP-4IgG)结果分为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2组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PTX)连续治疗1年以上.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年复发次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和外周血IL-23、IL-17A、miR-363-5p表达水平,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QP-4IgG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纳入73例和27例.AQP-4IgG阳性组与AQP-4IgG阴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4.93%和70.37%,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的年复发次数分别为(1.36±0.32)和(1.33±0.41)次,ADL评分分别为(62.36±5.76)和(63.27±5.38)分,IL-23 分别为(325.23±116.35)和(328.79±120.38)pg·mL-1,IL-17A 分别为(68.46±12.38)和(69.61±13.41)pg·mL-1,miR-363-5p 分别为1.76±0.10和1.77±0.19.治疗12个月后,AQP-4IgG阳性组与AQP-4IgG阴性组患者年复发次数分别为(0.28±0.16)和(0.31±0.12)次,ADL评分分别为(85.10±10.36)和(81.26±11.34)分,IL-23 分别为(119.49±10.26)和(122.46±11.54)pg·mL-1,IL-17A 分别 为(43.16±6.29)和(40.27±8.75)pg·mL-1,miR-363-5p 分别为 1.38±0.15 和 1.36±0.15.2组上述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69%和18.51%,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疗效确切,可降低年复发次数,促进患者活动能力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23/IL-17A轴及抑制miR-363-5p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特异性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基于白质骨架的弥散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F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特异性改变.方法 选取 25 例儿童SCIWOFD患者(SCIWOFD组)及 27 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利用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BSS)分析两组之间脑白质纤维束的差异,并进一步量化分析儿童SCIWOF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利用TBSS进行儿童SCIWOF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HCs相比,儿童SCIWOFD患者右侧上纵束、左侧胼胝体压部和右侧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显著增加,平均扩散率(MD)、纵向弥散率(RD)显著减低,未发现DTI相关指标与感觉运动评分、患者年龄、病程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使用右侧上纵束的FA值作为两组样本的分类指标时,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 0.903.结论 儿童SCIWOFD患者存在显著的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同时TBSS作为儿童SCIWOFD筛查工具具有一定的潜力,并为未来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铁死亡实现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LRG)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阻断铁死亡有关.方法 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SCI组(n=30)和LRG+SCI组(n=30).采用改良艾伦法建立大鼠SCI模型.LRG+SCI组在SCI后立即皮下注射LRG(200 μg/kg),随后每天1次,连续10 d.假手术组和SCI组均给予等量的无菌PBS.分别在术后第1、2、3天,通过试剂盒检测受损组织中铁含量和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转运体系统-Xc(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1、3、7、14和28 d采用Basso、Be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定量表评定后肢功能.在术后28 d,取各组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HE和Nissl染色,评估术后损伤区周围的结构损伤和存活神经元.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大鼠损伤脊髓的铁含量在伤后3 d内明显升高(P<0.05),并且GSH水平显著降低(P<0.05).LRG治疗有效降低了损伤脊髓的铁含量(P<0.05),并提高了GSH水平(P<0.05).此外,LRG治疗显著提高了SCI大鼠受损组织中的xCT和GPX4的表达水平(P<0.01).与SCI组相比,LRG+SCI组在伤后7、14和28 d时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HE和Nissl染色显示,LRG治疗后受损区域的空腔较SCI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损伤脊髓中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加(P<0.05),LRG干预后受损区域的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 LRG治疗可能通过抑制病变部位微环境中的铁死亡来促进SCI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并恢复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多模态的三维融合可视化技术在神经外科解剖和手术入路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外科手术所面临的颅内及脊髓病变解剖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位于颅内的病变,根据具体位置不同,具有复杂的三维解剖及比邻关系.颅内病变的特点一是具有坚硬的颅骨作为保护,因而需要打开有限的颅骨范围进行手术;二是其手术解剖涉及到颅骨、脑功能区、动静脉、脑深部核团、脑室、神经纤维束等众多的成分.因而,如何准确地认识并理解这些解剖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一直是个教学难题.为此,数字化多模态融合技术将这些不同成分进行可视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加速了相关解剖和手术入路的理解和学习.本文介绍神经外科手术的特点,通过若干个典型病变的解剖及手术入路分析,详细说明数字化多模态技术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总剂量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后复发次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冲击治疗总剂量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NMOSD-ON)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治疗后复发次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NMOSD-ON患者23例27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所有患者采用基于细胞检测技术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行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检测.依据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给予患者IVMP冲击治疗.其中,给予1 000、500 mg/d的IVMP冲击治疗分别为18、5例,连续3~5 d,其后酌情减量为500 mg/d或250 mg/d,连续2~3 d.治疗过程中IVMP冲击总剂量平均为4 500 mg(1 500~5 250 mg).将初始、治疗后BCVA分为≤0.1、>0.1~<0.5、≥0.5三个区间,观察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不同BCVA区间的变化情况.年龄、病程、IVMP总剂量等不同条件下BCVA比较采用Mann-WhiteneyU检验.不同复发次数者之间BCVA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IVMP总剂量对治疗后6个月随访期间复发次数的影响行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VMP治疗6个月后BCVA≥0.5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logMARBCVA与IVMP冲击总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23例27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龄中位数35岁;发病时间中位数为5 d.AQP4-IgG阳性、阴性分别为21(91.30%,21/23)、2(8.70%,2/23)例.初始为首发病程者3例(13.04%,3/23)4只眼(14.81%,4/27);复发病程者20例(86.96%,20/23)23只眼(85.19%,23/27).患者初始至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干预时间中位数为7 d.治疗后6个月随访期间,复发5例(21.74%,5/23)6只眼(22.22%,6/27),均为初始复发病程者.其中,复发1次、≥2次分别为4(66.67%,4/6)、2(33.33%,2/6)只眼.初始、治疗后6个月BCVA≤0.1、>0.1~<0.5、≥0.5分别为20、4、3只眼及3、13、11只眼.初始、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0.1、>0.1~<0.5、≥0.5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72,P<0.001).女性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男性患者,初始BCVA≥0.1者BCVA提高眼数较BCVA<0.1者更多,首发病程者BCVA提高眼数优于复发病程者,IVMP总剂量>4 500 mg者BCVA提高眼数较总剂量≤4 500 mg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49、-2.904、-2.485、-2.286,P=0.014、0.004、0.013、0.0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BCVA≤0.1、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更低(比值比=0.069、0.899,95%可信区间0.010~0.463、0.798~0.998,P=0.006,0.02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ogMAR BCVA与IVMP冲击总剂量呈负相关(rs=-0.472,P=0.013).不同总剂量IVMP冲击治疗后,复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IVMP总剂量>4 500 mg比较,IVMP总剂量≤4 500 mg能获得更好的BCVA预后;IVMP总剂量对治疗后复发次数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最为严重的颈椎病亚型,具有临床症状重、致残率高、预后不确定等特点,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在CSM不同阶段可发挥协同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其有效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立项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莫文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袁文教授共同牵头,组织本领域专家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作为全国团体标准发布,编号为T/CAIM018-2021,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分级体系,构建CSM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临床关键问题,并广泛征求国内中医骨伤科、脊柱外科、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科、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意见,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通过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于2023年5月31日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中西会发[2023]93号),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调节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排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电针调节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 7(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7 receptor,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在其中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 从 48 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 12只纳入假手术组,剩余大鼠以T8完全性脊髓横断法建立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已成模的 27 只大鼠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 12只,剩余 3只模型大鼠用于实验候补.电针组于术后第 19天开始干预,连续 10 d,其余两组仅予以捆绑.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先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随后快速分离膀胱组织待检,应用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细胞损伤情况,ELISA检测膀胱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中P2X7R、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升高(P<0.01),以膀胱体积增大伴尿潴留为主要表现;模型组大鼠膀胱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且病理改变显著,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可见明显肿胀、变形等细胞损伤,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降低(P<0.05),尿潴留症状较轻,膀胱排尿功能改善;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损伤减轻,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明显改善,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减少(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电针可有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排尿功能,缓解尿潴留症状,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其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膀胱组织中P2X7R/NLRP3 信号通路焦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觉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觉反馈训练(visual feedback training,VF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他各种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但其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功能MRI的发展,研究发现VFT与大脑网络间和网络内的功能连接改变及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有一定相关性,为揭示其促进运动功能康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就VFT对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VFT在SCI患者运动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抗TIGIT和PVRIG双特异抗体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性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靶向抗T细胞免疫球蛋白-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e 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TIGIT)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Poliovirus re-ceptor-related immunoglob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PVRIG)双特异抗体,探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VRIG人源化抗体hP1和TIGIT人源化抗体hT1构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将纯化得到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热稳定性检测和稳定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活性;采用生物干涉膜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检测双特异性抗体亲和力;用 Jurkat-NFAT-Luc2-PD1-TIGIT-PVRIG 细胞和 293T-OS8-PVRL2-PDL1细胞中检测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对于TIGIT/PVRIG靶点的阻断作用;采用CMV recall assay法检测IFN-r在上清液中的浓度.结果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纯度>95%;Tm结果为Tm1:66.34,Tm2:80.95.采用SEC-HPLC对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进行稳定性分析,其纯度均>90%.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和PVRIG的人源化抗体hP1与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168 70 μg/mL 和 0.038 65 μg/mL,与 293T-cyno-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37 14 μg/mL 和 0.031 98 μg/mL,与 Human PVRIG Protein,His Tag的亲和力为 1.74E-10M 和 1.69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和 TIGIT 的人源化抗体 hT1 与 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70 27 μg/mL 和 0.031 21 μg/mL;与293T-cyno-TIGIT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20 28μg/mL 和 0.028 22 μg/mL;与 Human TIGIT Protein,His Tag 的亲和力为 8.50E-10M 和 8.47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具有阻断 PD1/PDL1/TIGIT/PVRIG 相互作用活性,且 KY-TIGIT-hlgG4M-PVRIG-SCFV 的 EC50为 0.007 μg/mL,优于单独人源化抗体 hT1(EC50为 0.013 μg/mL)和 hP1(EC50为 0.048 μg/mL)的作用.在含 pp65 peptide 条件下 KY-TIGIT-h1gG4M-PVRIG-SCFV 抗体分泌 IFN-r 为 349.72 pg/mL,明显高于其他抗体.结论 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有望开发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抗体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病变创伤后高位脊髓损伤致院前心脏骤停延迟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颅骨和脊柱结构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使两者可能发生伴随损伤,头部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发生率为6.5%.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由于脊柱僵硬,骨折风险可能增加3~4倍,并随着疾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脊柱骨折患者中有52.1%的患者患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脊柱骨折延迟诊断率为31.4%,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延迟性SCI.漏诊会造成严重后果,有报道称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特别是早期手术.创伤后要考虑因SCI导致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可能[1-4].本研究报道1例有强直性脊柱炎40余年的老年患者,颅脑创伤伴高位颈部SCI致院前CA延迟诊断最终死亡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