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麻黄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促进木麻黄生长并解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常问题,本研究从木麻黄根瘤中筛选出具备固氮(N)、产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长素(IAA)、产铁载体、产氨气(NH3)、溶解磷酸盐等多种功能的8株菌株,其中LB08、LB 18、LB 19、LB42、LB46、LB63和LB69为类芽孢杆菌,LQ10为布鲁氏菌.菌液浸种试验显示:8株菌株均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具有促进效果,其中菌株LB69显著提高了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活力,增幅分别达19.7%和28.3%;菌株LQ10显著提升了根长和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48.2%和334.4%;菌株LB18和LB42分别对初期芽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果,增长率分别为22.4%和32.8%.此外,浸种后幼苗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同工酶谱条带数增多,个别条带增强,酶亚型多样性增加,抗逆能力增强.综上,本文所述8株菌株的添加对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果,有成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球银杏叶开发相关发明专利研究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系统梳理全球银杏叶相关发明专利数据,挖掘专利信息,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incoPat数据库对全球范围内银杏叶相关发明专利进行计量学统计,并从专利数量趋势、国际布局、国内布局、应用领域、专利价值及技术市场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与结论:银杏叶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整体较为活跃,申请量呈增长态势;全球专利主要分布在中韩日等国家,其中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全球技术研发方向从传统的中医药、食品类,扩展到农业肥料、生物化学、日化品等广泛领域,热点主题仍以中医药和食品为主;我国银杏叶专利市场化有较大空间,应持续推进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产生量逐年激增,其资源化处理已成社会共识.好氧堆肥作为厨余垃圾资源化的主要方式,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前景.好氧堆肥处理厨余垃圾有助于土壤固碳,降低大气CO2含量,更可获得有机肥料,符合目前"碳中和"和化肥减量化的政策.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好氧堆肥基本机制及微生物菌剂的作用,并对厨余堆肥腐熟度的评价和相应的肥料应用进行了综述.堆肥方式、含水率、碳氮比、通气量、温度和辅料种类等会影响厨余堆肥的效果,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工艺,在发酵时间和处理成本之间获得最佳的平衡,不断完善堆肥产品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加强厨余垃圾有机肥的肥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解磷生物炭基肥料制备的优化及其对葡萄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解磷菌株X-P18 为对象,通过优化炭基微生物肥料制备工艺,制备具有高菌活性的解磷炭基微生物肥料.同时,以"女皇"葡萄作为试验对象,分别设计了空白(CK)、生物炭、炭基肥和液体肥 4 个处理组,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收期葡萄品质等指标,考察了炭基微生物肥料对葡萄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液与添加生物炭质量比为 3.0∶1.0,吸附时间为 6h,吸附时转速为 100 r/min,保护剂为质量分数 4%的海藻糖时,制备出的炭基微生物肥料活菌数最多.同时,果园实验表明:与CK组相比,炭基微生物肥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的质量分数,可达 221.81%,并且碱解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达到了质量分数8.30%、20.61%和 39.54%,并且土壤培肥效果较好.炭基肥组处理的葡萄果形参数、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较空白组分别提升了 6.64%、8.81%和 14.95%,总酸度降低了 23.18%,固酸比显著增加,达 40.67%.由此说明:施用解磷生物炭基肥料能更好地增加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葡萄更好的生长和土壤质量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生物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种植业.食用菌作为一类大型真菌,目前主要采用纯培养技术进行栽培,然而在自然界中食用菌与各种微生物并存,并且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根据其对食用菌的影响,可分为有害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常见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竞争性杂菌和侵染性病原;有益微生物主要包括覆土微生物、伴生菌、生防类微生物等.在农作物生产中,人们根据土壤微生物和根际微生物的营养、促生、抗病等功能,开发出多种微生物肥料和菌剂,有效的推动了作物的优质高产,而食用菌在菌丝际微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尚未起步.本文对目前关于食用菌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推动相关研究,为下一步食用菌新种类的驯化,以及高产、稳产、优质、高抗、广适和绿色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微生物菌肥调控药用植物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随着推进化肥农药"双减"、推动中药农业生态化等号召的提出,微生物菌肥成为了应对化肥农药零增长、促进药用植物高产优质、维持土壤健康、推动中药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土壤状况和土壤微环境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至关重要,微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作用于土壤,能通过补充土壤有机质和促进有益微生物代谢活动有效提高土壤质量,促进药用植物高产优质.对此,了解微生物菌肥介导的药用植物品质形成机制对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围绕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性质、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提高药用植物抗性、促进药效成分积累等主要过程梳理了菌肥在调控药用植物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介绍了菌肥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作出了展望,以期为利用微生物菌肥提高中药材品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推动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广菌肥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长期施用化肥对红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及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以湖南省祁阳县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地为平台,采用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和氮磷钾配施(NPK)4种不同组合的无机肥料添加方式,结合实时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及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与磷、钾配施可以缓解土壤酸化趋势,氮磷配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磷、氮钾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总细菌丰度及phoD基因丰度;氮磷钾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总细菌丰度,但显著降低土壤phoD基因丰度.磷酸酶编码基因phoD基因群落的α-与β-多样性在处理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所有处理中来源于假单胞菌属与紫色杆菌属的phoD基因分别超过总序列的45%.此外,链霉菌属、马赛菌属以及短波单胞菌属与土壤磷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在不同养分输入条件下,调节功能菌群丰度及磷酸酶活性的关键因素不同.氮磷钾的合理配施能够增加土壤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改变phoD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但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微生物物种趋于单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氮、磷、钾配施对恩施地区粉葛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优化氮、磷、钾肥配施方案,为恩施地区粉葛提质增效及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414"土肥配方试验设计,建立氮、磷、钾肥与粉葛产量、活性成分含量的效应数学模型,进行肥效主效应、单因素效应、互作效应分析,筛选最优施肥方案.结果:贡献率分析表明,磷肥对粉葛产量和大豆苷生物合成的贡献率最大,N肥对淀粉、葛根素、大豆苷元合成的贡献率最大.单因素分析表明,磷、钾对粉葛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氮与磷对淀粉、葛根素、大豆苷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施低量的氮肥对大豆苷元的合成有极显著促进作用.互作效应分析显示,不同浓度的氮、磷和钾肥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粉葛产量、淀粉、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含量.回归效应函数模型优化得到的恩施地区粉葛的氮、磷、钾肥优化施肥范围分别为 26.00~39.75、29.50~33.75、27.25~35.75 g/m2;能实现粉葛产量≥0.75 kg/株,淀粉、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分别≥311.54、4.01、0.97、0.34 mg/g.结论:优化氮、磷、钾肥配施显著提高恩施地区粉葛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森林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根际土壤发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功能菌株,探究其开发应用潜力.[方法]采集无量山地区 25 个区域植物的根际土壤,采用选择培养基,分离鉴定磷酸盐溶解、固氮、溶锌和拮抗等活性菌株,进一步测定菌株分泌铁载体、ACC脱氨酶和吲哚乙酸等生物活性,并验证促番茄种子发芽和生长效果.[结果]分离鉴定得到解磷菌 70 株,固氮菌 27 株,解钾菌 8 株,拮抗镰刀菌的菌株 51 株.其中,YIM B08401 和YIM B08402 形态学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 16S rDNA序列测序,鉴定为白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lba)和青岛假单胞菌(Pseudomonas qingdaonensis),两个菌株均具有磷酸盐溶解、固氮、溶锌和分泌铁载体的活性,最大可溶性磷含量为(455.63±59.65)mg/L和(878.95±64.78)mg/L;两株菌的促种子发芽试验结果接近,施加稀释 10 倍、102 倍和 103 倍的发酵上清液后,发芽率都维持在 82%-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6%和 49%,施加菌株发酵液的处理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的长度都有显著增加.盆栽实验证明,两株菌株促生效果最明显的处理组在地上部长度、鲜重、干重、茎粗、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方面的数据都显著优于对照组,YIM B08401 的上述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89%、495%、268%、62%、53%、385%和 469%,YIM B08402 的上述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118%、528%、477%、55%、37%、413%和 747%.此外,菌株YIM B08401 还具有拮抗病原菌和分泌ACC脱氨酶活性,YIM B08402 则还具有分泌吲哚乙酸的活性.[结论]无量山森林根际土壤蕴含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功能菌株,白色伯克霍尔德氏菌(B.alba,YIM B08401)和青岛假单胞菌(P.qingdaonensis,YIM B08402)具备开发为新型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及消减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化感自毒作用是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已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阐述了化感物质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机制,如影响药用植物光合作用、水和矿质元素吸收、细胞结构、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等;提出选育优良栽培品种、合理施用有机类肥料及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等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的防治措施,为消减化感自毒作用、提高作物产量、促进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