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零售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污染状况及药物敏感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浙江省杭州市零售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污染程度及其药物敏感性现状.方法 收集2019年、2021年及2022年杭州市各区、县零售的不同种类食品,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纯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分析其耐药特征及耐药谱.结果 共采集到不同零售食品样本460份,134份分离鉴定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29.13%,其中禽肉及其制品检出率为41.00%,畜肉及其制品检出率为37.43%.所有菌株均缺失ystA、ail、virF和yadA毒力基因,但131株菌(97.76%)携带ystB基因.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4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头孢唑林耐药率最高(98.51%),其次是氨苄西林(45.52%)、萘啶酸(23.88%)和头孢西丁(12.69%),对其他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0.75%~5.00%,其中发现2株分离株对多黏菌素B耐药.多重耐药菌占23.88%,其中4重及以上耐药菌占9.70%,耐药谱分散,无明显聚集现象,最高可耐受7种抗生素(1株).组内分析发现,2022年的菌株对氨苄西林及头孢西丁的敏感率显著高于2021年.结论 杭州市零售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污染率较高,尤其是禽畜肉制品,分离株均为非致病性的,ystB基因携带率高;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多黏菌素出现耐药,需加强对各类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其耐药特征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津市重点职业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掌握天津市重点职业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感染危险因素,有助于职业人群开展HEV防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年6月抽取天津市家畜(猪)和家禽类相关养殖、屠宰、贩售人员以及医护人员、农民、海鲜贩售人员、污水管道工人作为重点职业人群(1 036人),选择其他非上述职业作为对照人群(200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抗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抗-HEV)IgG和IgM,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E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天津市重点职业人群抗-HEV IgG阳性率(26.45%,274/1 036)高于对照人群(14.50%,29/200)(χ 2=13.41, P<0.01)。HEV阳性率较高的职业为家畜(猪)养殖及屠宰人员(33.96%,18/53),不同职业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57,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越长、在外就餐频次高(3~5、≥6次/周)、喝生水、食用未充分烧熟的猪肉或猪肝、作业后不洗手是HEV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是保护因素( P<0.05)。 结论:天津市重点职业人群抗-HEV IgG阳性率高,应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监测及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6年虚弱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适用于中国≥65岁老年人的6年虚弱发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数据源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纳入13 676名≥65岁基线无虚弱的老年人,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进行虚弱的关键预测因素识别,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建立虚弱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 2 000次重复抽样方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分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对建立的预测工具开展净效益评估。结果:研究对象年龄 M( Q1, Q3)为81.0(71.0,90.0)岁。随访时间 M( Q1, Q3)为6.0(4.1,9.2)年,期间共4 126名(30.2%)老年人发生虚弱,发病密度为41.8/1 000人年。LASSO筛选纳入15个关键的虚弱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年限、肉类摄入、饮茶、做家务、饲养家禽/家畜、打牌/麻将、基线视力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器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血压、心脏病和自评健康状态。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的AUC值为0.802,最大约登指数值为0.467,对应风险切点为19.0%。校准曲线提示,预测的虚弱发生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决策曲线提示在风险阈值<59%时,基于预测模型干预获得的净效益较全部干预或全部不干预更高,风险阈值为19.0%时,基于预测模型干预的净效益为0.10。 结论:基于问卷和体检等易获得信息构建的中国老年人6年虚弱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效能好,具有筛选虚弱发生高危人群的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 - 2020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 - 2020年四川省布病报告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人间布病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人群、时间、地区分布)和个案调查资料(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8 - 2020年四川省共报告布病病例30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23/10万。在309例布病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4∶1.0(218∶9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 ~ 60岁,占79.9%(247/30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1.8%(160/309)。全年各月均有布病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3 - 8月,占总病例数的72.5%(224/309)。2018 - 2020年四川省21个市(自治州)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其中累计发病数前5位的市(自治州)依次为成都、凉山、自贡、内江、泸州,合计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0.5%(187/309)。在309例布病报告病例中,完成个案调查279例,其中有牲畜及其制品接触史者258例,占92.5%;接触牲畜种类均为羊;传播方式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占88.5%(247/279);传播途径主要为养羊(50.2%,140/279)、屠宰羊(18.6%,52/279)、卖羊肉或羊肉餐馆切割羊产品(11.1%,31/279);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和肌肉及关节酸痛,分别占91.4%(255/279)、89.2%(249/279)、80.3%(224/279)和65.2%(182/279)。结论:四川省布病疫情呈扩散加重趋势,春夏季流行。布病病例以散养羊农户高发,直接接触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相关部门应加强针对重点人群和地区的防控工作,以控制布病疫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海省54例男性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IL-6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染疫动物、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肉类或乳制品等途径而感染 [1]。布病在甲乙类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排第8位,是少数仍保持上升趋势的传染病之一 [2]。目前,布病仍然危害着我国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一种辅助型T细胞2(T helper 2 cell,Th2)细胞因子,不仅参与炎症反应过程,还调节代谢、再生等多种生物过程 [3]。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54例男性布病患者进行血清IL-6含量检测,观察男性布病患者炎性改变情况,为制定布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50岁及以上人群膳食模式与衰弱关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上海市≥50岁人群膳食模式并分析其与衰弱的关联。方法:利用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队列研究上海项目第三轮调查资料(2018-2019年),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收集食物的摄入频率和平均摄入量,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居民的膳食模式,采用健康缺陷累计总评分与所考虑35个健康相关变量的比值构建衰弱指数并进行分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衰弱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 274人,男性1 971人(60.2%),女性1 303人(39.8%),年龄(67.9±9.2)岁。共提取4种膳食模式:高蛋白坚果模式、薯豆蔬果模式、禽畜肉模式、高油盐模式。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高油盐模式相比,高蛋白坚果模式人群与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 OR=0.743,95% CI:0.580~0.951)。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未发现以上膳食模式与衰弱有关;在50~64岁人群中,高蛋白坚果模式和薯豆蔬果模式相较于高油盐模式与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在低水平体力活动人群中,高蛋白坚果模式相较于高油盐模式与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 OR=0.509,95% CI:0.361~0.720),但在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人群中,未发现其他膳食模式对更高程度衰弱的发生风险有显著影响。 结论:相较于高油盐模式,多摄入高蛋白坚果类和薯豆蔬果类的饮食模式可能与50~64岁居民发生更高程度的衰弱风险更低有关,同时可能对较低水平体力活动的人群保护效果更显著。提示多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坚果、薯豆类和蔬果类膳食可能有助于减轻和延缓衰弱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社区人群痛风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痛风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痛风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抽中的3个街道(镇)的20~75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上海嘉定区居民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平均患病率分别为9.82%与5.75%,其中男性为18.88%与7.94%、女性为3.79%与4.29%。社区痛风患病人群中,家族史阳性率为17.13%,家族史与痛风的关系显著( OR=3.140,95% CI 2.365~4.169, P<0.01)。年龄( OR=1.034,95% CI 1.021~1.047)、体重指数( OR=1.102,95% CI 1.074~1.131)、腰臀比( OR=4.876,95% CI 1.153~20.622)、睡眠质量( OR=1.310,95% CI 1.159~1.480)以及食用猪肉外的其他畜肉( OR=1.117,95% CI 1.007~1.240)、淡水鱼类( OR=1.138,95% CI 1.005~1.288)、加工肉制品( OR=1.145,95% CI 1.033~1.270)与痛风显著相关( P<0.05或 P<0.01)。性别、饮酒、食用海水鱼类、豆浆/豆奶也与痛风患病相关( P<0.05或 P<0.01),表现为保护作用( OR<1.000)。 结论:少吃畜肉与肉制品等高嘌呤食物,以及控制体重,可能有助于减少尿酸的产生,达到预防痛风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暴发原因与流行病学特征,为炭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用《炭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根据全民健保系统报告的炭疽疑似病例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 n = 83)。采集病例皮肤焦痂涂抹物、病牛组织、屠宰场地土壤样本及屠宰器具涂抹物,分别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病原菌分离培养。炭疽判定标准参照《炭疽诊断》(WS 283-2020)进行。 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现皮肤炭疽病例1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2例,确诊1例(Real-time PCR检测阳性且分离出1株炭疽芽孢杆菌)。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本次疫情传染源为病牛,传播途径为屠宰病牛、接触被污染的用具及相关牛产品,患者主要是从事牛屠宰或牛产品收售相关职业。实验室共收集样本84份,其中皮肤焦痂涂抹物13份、环境样本64份、牛肉样本7份。PCR检测结果阳性36份,阳性率为42.86%(36/84)。其中皮肤焦痂涂抹物标本阳性率为100.00%(13/13),环境样本阳性率为29.69%(19/64),牛肉样本阳性率为4/7。共分离到8株炭疽芽孢杆菌,其中环境标本6株、疑似病例1株、牛肉1株,总检出率为9.52%(8/84)。排查密接者83人,对涉疫的13个家庭用含氯消毒剂(5 000 mg/L)进行喷洒消毒(200 ml/m 2),累计消毒涉疫家庭40户次,消毒面积约10 765 m 2,焚烧处理疑似污染衣物45件,对152件厨具进行了浸泡处理。 结论:屠宰染疫牛、接触被污染的用具及相关产品为本次皮肤炭疽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市场监管,深化畜间防疫,开展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防病意识是预防炭疽发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0 - 2022年陕西省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陕西省布病防控工作系统,分别收集2020 - 2022年陕西省人间布病病例报告资料和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对疫情的流行特征及病例的暴露史和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20 - 2022年,陕西省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4 24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60/10万,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全年1 - 12月均有布病病例报告,主要以4 - 8月为主,占63.40%(2 688/4 240)。12个地市(包含杨陵区、省直管县级行政区划)均有布病病例报告;90个县(区、市)有布病病例报告,占县(区、市)总数的79.65%(90/113)。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92∶1.00(3 159∶1 081);年龄以30 ~ 74岁为主,占89.81%(3 808/4 24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7.12%(3 694/4 240)。2020 - 2022年陕西省共完成了4 223例布病病例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病程分期以急性期为主,占94.67%(3 998/4 223);住院治疗的病例占59.79%(2 525/4 223);从事布病相关风险职业以饲养、放牧为主,占78.43%(3 312/4 223)。暴露途径以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和呼吸道感染为主,占95.07%(4 015/4 223);有4 015例有牲畜及其制品接触史,其中接触牲畜种类以羊为主(占96.91%,3 891/4 015),可能感染地点以家中为主(占58.53%,2 350/4 015)。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肌肉关节疼痛、乏力和多汗,分别占75.49%(3 188/4 223)、58.23%(2 463/4 223)、68.17%(2 879/4 223)和63.65%(2 688/4 223)。共分离培养出139株布鲁氏菌菌株,菌型以羊3型为主,占75.54%(105/139)。结论:陕西省布病疫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疫情波及范围较广。发病以散养户为主,病程多为急性期,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和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要切实提升高危人群的个人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以减少布病疫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3-2017年江苏省人间布鲁菌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人间布鲁菌病(布病)监测点疫情及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感染情况,为制订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13 - 2017年,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在江苏省设立无锡宜兴市、淮安淮阴区两个布病监测点进行布病监测。收集2013 - 2017年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的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监测点内一般职业人群(健康体检者)和布病重点职业人群(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者等)血液样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13 - 2017年,江苏省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共报告布病病例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2.6∶1.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64岁,占72.22%(13/18);发病时间集中在1 - 6月份,占94.44%(17/1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14/18);未发生布病聚集性疫情和爆发疫情。在两个监测点共调查一般职业人群17 743例,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布病感染者,且无布病相关体征、症状者。2013 - 2017年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共113例,总阳性率为7.83%(113/1 444),各年份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t = 6.463, P < 0.05)。其中,宜兴市血清学检测106例,阳性率为11.79%(106/899);淮阴区7例,阳性率为1.28%(7/545),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1.926, P < 0.01)。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阳性率分别为5.10%(20/392)、9.74%(49/503)、8.01%(44/549),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6.618, P < 0.05);且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职业人群的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于从事牲畜交易的职业人群( P均< 0.05)。 结论:江苏省布病监测点重点职业人群布病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更易受布鲁菌感染,仍需加强对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的健康宣教及对外来牲畜的检验检疫工作,预防人间布病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