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格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3例链格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链格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链格孢霉,1例为侵染链格孢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链格孢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21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21例乳腺S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发病中位年龄65岁(41~77岁)。肿瘤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黏附性好,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浸润性SPC可见轮廓不规则的巢团伴周围促纤维间质反应;可合并黏液癌等其他类型浸润性癌成分。雌激素受体高表达、孕激素受体低~高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无扩增,Ki-67增值指数较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gA、CD56至少其中一项有表达。1例拒绝任何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酌情追加化疗或放疗或内分泌治疗。随访5~62个月,2例死亡(1例肺栓塞,1例合并非特殊型浸润性癌),19例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SPC肿瘤细胞膨胀性生长,由纤维血管支撑,形成局限性结节;细胞形态相对单一,显示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同时呈现低级别的细胞学特征,多为LuminalA型或B型。其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少见,临床进展较慢、侵袭性有限,大部分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吻合血管的全头皮撕脱伤头皮原位再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血管吻合联合美容缝合技术在全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与美容缝合技术联合治疗全头皮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彻底清创,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给予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抢救生命。探查血管并进行标记,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先进行静脉吻合,再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进行动脉吻合。术后给予常规抗凝等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头部轮廓,头皮色泽,通过触觉与压觉等浅感觉检查评估头皮感觉的恢复情况,观察毛发生长状态及有无瘢痕增生。结果:共纳入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5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创面污染,其中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术中2例吻合颞浅静脉、眶上静脉和哨兵静脉,4例吻合颞浅静脉和哨兵静脉;2例吻合颞浅动脉和滑车动脉,4例仅吻合颞浅动脉。患者术后均获3个月至2年随访,平均(13.71 ± 8.98)个月。3例患者原位再植术后成活90%以上,2例成活80%,1例成活75%,坏死部位经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后成活。再植成活的头皮感觉功能略有减退,毛发能够正常生长,仅留浅表线性瘢痕,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血管吻合联合美容缝合技术进行修复,在全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中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足弓三维发育状态与短距离奔跑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足弓三维发育状态与儿童短距离奔跑(以下简称短跑)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重庆市某学校7~15岁中小学生共64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4人,女316人,均使用三维扫描仪"Foot Secret"扫描足部三维轮廓以获得足弓指数及足弓体积,并测试受试者50米短跑成绩。根据性别及年龄将受试者分为6组:7~9岁男子组(93人),7~9岁女子组(103人);10~12岁男子组(116人),10~12岁女子组(112人);13~15岁男子组(115人),13~15岁女子组(101人)。对各组足弓指数、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7~9岁组中,男子组左右足与女子组左右足的负重足弓指数、非负重足弓指数以及50米短跑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7~9岁女子组左足负重足弓体积、左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7~9岁男子组的左足负重足弓体积、左足非负重足弓体积、右足负重足弓体积、右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以及7~9岁女子组右足负重足弓体积、右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均呈弱相关性( r=-0.301、 -0.294、-0.295、 -0.207、 -0.279、 -0.278),且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10~12岁组中,除10~12岁女子组右足负重足弓指数、右足非负重足弓指数与50米短跑成绩呈弱相关性( r=0.250、 0.243),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10~12岁男子组左足负重足弓指数、左足非负重足弓指数、右足负重足弓指数、右足非负重足弓指数,以及10~12岁女子组左足负重足弓指数、左足非负重足弓指数与50米短跑成绩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10~12岁女子组左足负重足弓体积、左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10~12岁男子组左足负重足弓体积、左足非负重足弓体积、右足负重足弓体积、右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以及10~12岁女子组右足脚负重足弓体积、右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呈弱相关性( r=-0.273、 -0.224、 -0.236、 -0.273、 -0.224、 -0.211),且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13~15岁组中,13~15岁男子组左足负重足弓指数、左足非负重足弓指数、右足负重足弓指数、右足非负重足弓指数,以及13~15岁女子组左足负重足弓指数、左足非负重足弓指数、右足负重足弓指数、右足非负重足弓指数与50米短跑成绩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13~15岁女子组左足非负重足弓体积、右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呈弱相关性( r=-0.233、 -0.225)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13~15岁男子组左足负重足弓体积、左足非负重足弓体积、右足负重足弓体积、右足非负重足弓体积,以及13~15岁女子组左足负重足弓体积、右足负重足弓体积与50米短跑成绩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足弓体积作为三维指标,不仅能准确描述足弓发育状态,而且可为儿童运动能力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动脉静脉化联合指端水平状切口创面放血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动脉静脉化联合指端非优势动脉侧水平状切口创面放血法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2年3月—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勒流医院行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术的22例(22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56岁;电锯、砂轮伤8例、切割伤6例、压砸伤4例、夹伤4例;拇指3例、示指5例、中指11例、环指3例。患者术中均采用动脉静脉化再植离断指,术后均行指端水平状切口创面放血治疗。观察再植指成活情况、再植指体外观、放血切口、甲体生长、关节自主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情况,以及再植指的感觉、血液循环、恢复工作情况;术后末次随访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标准评价再植指功能。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本组患者再植指成活率为95.5%(21/22)。21例患者再植指体外形满意,指腹饱满、无明显萎缩,放血切口无凹陷、挛缩;1例夹伤因离断指体挫伤重、甲床损伤严重患者出现指甲生长不平整、翘甲现象,余其20例患者再植指指甲生长基本平整。手指指间关节可正常参与日常生活、工作,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4~7 mm),指端红润、血运良好。末次随访断指再植功能评定优20例、良1例。结论:动脉静脉化联合指端水平状切口创面放血行末节再植,再植成活率高,放血切口愈合佳,术后指体外观及功能满意,临床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T特征对鉴别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胃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评价倾向性得分匹配后胃平滑肌瘤(GLs)和胃间质瘤(GSTs)的CT特征及鉴别价值.方法 26例GLs患者根据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与GSTs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肿瘤形状、轮廓、黏膜溃疡、肿瘤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和程度、肿瘤长径(LD)、LD与垂直直径(VD)比值.CT征象包括出血、钙化、外周浸润、远处转移等,应用回归分析确定2种肿瘤鉴别的最佳定量评价.结果 GSTs患者出现黏膜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Ls患者(P=0.032).进行性强化是2种肿瘤的共同特征;而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GSTs的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GLs(P=0.004,P=0.002).将上述影响因素纳入回归分析以动脉期强化程度18 HU、门静脉期强化程度23 HU作为临界值,动脉期强化程度≤18 HU被认为是诊断GLs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12.776,95%置信区间(CI)1.270~128.535].肿瘤的LD/VD比值、肿瘤异质性、生长方式等形态学特征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肿瘤表面少伴发溃疡,动脉期的轻度强化是GLs区别于GSTs的特征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癌脑转移瘤EGFR基因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基于T2WI及增强T1WI(contrast enhanced T1WI,CE-T1WI)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无创预测肺癌患者脑转移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安徽省立医院进行脑转移瘤手术切除并行EGFR基因检测的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纳入103例患者(118个脑转移瘤),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安徽省立医院80例患者为训练集,共89个脑转移瘤(EGFR突变型49个,EGFR野生型40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3例患者为测试集,共29个脑转移瘤(EGFR突变型23个,EGFR野生型6个).在CE-T1WI图像勾画脑转移瘤轮廓获取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将CE-T1WI-VOI复制至配准后的T2WI图像获取脑转移瘤的T2WI-VOI,采用PyRadiomics软件从上述VOI提取脑转移瘤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和LASSO-logistics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对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 test(HL)评价模型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临床净获益.结果 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脑转移瘤数目、脑转移瘤直径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EGFR突变型及野生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T1WI及T2WI图像上共提取了3 190个脑转移瘤的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了4个基于CE-T1WI图像和5个基于T2W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模型.该模型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在训练集中AUC为0.828,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4%、81.6%、70.0%;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783,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8%、95.7%、33.3%,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校准曲线显示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较好(HL>0.05).DCA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13.8%~87.2%的阈值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基于T2WI及CE-T1WI 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术前无创预测肺癌患者脑转移瘤EGFR基因突变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和诊断能力,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3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50 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消化道M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MRI、PET/CT的影像学结果,观察并评估病灶的部位、形态轮廓、最长径、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T1 WI和T2WI信号、直肠周围脂肪受累和转移情况、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等,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影像表现、肿瘤史、并发症、病理检查结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原发性 40 例(80%),继发性 8 例(16%),复发性2 例(4%);男23 例(46%),女27 例(54%),年龄26~83 岁,中位年龄64 岁;病灶位于直肠肛管36例(72%),胃5 例(10%),食管4 例(8%),小肠4 例(8%),胃肠道多发1 例(2%).其中21 例原发性消化道M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3.5 个月.35 例患者行CT检查,形态显示15 例呈息肉型,10 例呈"菜花型";6 例仅表现为单纯肿块;2 例呈溃疡型;2 例呈腔外生长,多数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强化后多不均匀,呈持续型或渐进型中度或明显强化;19 例直肠肛管MM患者行MRI检查,病灶多呈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 WI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均表现为持续性明显不均匀强化,DWI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中 5 例病灶周围脂肪受累;10 例患者行PET/CT检查,均发现葡萄糖代谢增高病灶,2 例提示体内出现多发转移,3 例提示远处淋巴结转移.胃肠道MM的中位SUVmax值为10.3(8.4,20.4).结论 消化道MM临床罕见,直肠肛管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影像学检查可为MM诊断、明确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但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盐酸四环素浓度和食物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综合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可对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迄今,盐酸四环素浓度和食物密度对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下,不同浓度的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密度和盐酸四环素浓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内禀增长率、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以及食物密度和盐酸四环素浓度间交互作用对除了内禀增长率外的其他5个统计学参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在各食物密度下,轮虫的特定年龄繁殖率高峰值随着盐酸四环素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盐酸四环素对轮虫生长和繁殖参数的影响呈现“低促高抑”的特点.3个食物密度下,高浓度的盐酸四环素显著提高了萼花臂尾轮虫的后代混交率,且在1.0×106个/mL藻密度下毒物浓度与轮虫后代混交率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食物密度的高低显著影响盐酸四环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土高原多年生草本根部年轮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年生草本年轮资料是反映草本物种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已被应用于草本物种年际生长动态特征、生活史策略及气候响应敏感性研究当中,然而这方面研究在黄土高原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黄土高原不同地点采集了16种多年生草本物种的根部年轮样品,通过根部解剖结构识别年轮结构,并分析了这些物种的年轮宽度和导管大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品中共有14个草本物种(87.5%)具有清晰可识别的年轮结构,平均年龄为7年左右;草本年轮宽度随年龄均有不断减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年龄不断增强的水分胁迫导致的.自然草本物种导管直径(导水能力)随年龄有不断变大的趋势,生长具有可持续性;人工草本物种导水能力随年龄有不断减弱趋势,生长趋于衰退;而分布于黄土高原北缘至半荒漠地区的二色补血草导水能力则随年龄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出输水效率和安全的权衡策略.本研究阐述了黄土高原多年生草本的年轮学价值和对胁迫生境条件下的生活史策略,能为黄土高原草地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