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颗粒层场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层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 t=-8.041, 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 t=-12.728, P<0.05)。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 t=16.100,-11.840,-11.673,-35.576,均 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9,-0.910,-0.789,1.462;均 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 t=106.762,-69.605;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与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 t=88.862,-67.791;均 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 t=2.242,2.121;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与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 t=-10.173,7.669,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与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 t=-18.698,6.447,均 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 t=-5.669,5.669,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与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中隔偏曲的形态矫正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与整形外科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招风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应用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进行手术矫正耳廓畸形:沿对耳轮外侧单边切开耳廓软骨,软骨剥离后做软骨表面划痕,折叠软骨并缝合固定形成对耳轮形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耳廓形态、切口愈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8例(22只耳)招风耳畸形患者,其中男12例(15只耳),女6例(7只耳),年龄18~51岁,平均25.8岁;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4例。术后2 d内有4例患者出现术区疼痛,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3.6个月,22只招风耳畸形均获得矫正,舟甲角及颅耳角均明显减小,对耳轮形态圆润流畅,双侧对称性良好,患者均满意。术后未发生畸形复发、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耳廓软骨变形及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方法简单,效果自然而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第二足趾修饰性再造甲弧影以远指尖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第二足趾修饰性再造甲弧影以远指尖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我们切取第二足趾指尖复合组织瓣,携带部分末节趾骨游离移植,吻合胫侧(双侧)趾底动脉、神经及趾背静脉重建再造8例8指指尖缺损患者的指尖血运、感觉及外形。保留部分趾甲甲板,剥离并剔除甲基质,与患指残甲拼接。足趾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8例8再造指尖全部存活,其中1例术后30 h出现静脉危象,及时换药拆线后,顺利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5~20个月,其中5例术后4~10个月行指腹微修整术。再造指指腹饱满、皮纹接近,两点分辨觉为4~6 mm,手指功能接近正常,指甲生长外观良好,甲体无畸形。供区足趾无疼痛,行走功能无影响。结论:第二足趾部分移植修饰再造指尖甲弧影以远缺损,具有患指外形及感觉恢复佳、供区创伤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指尖缺损修复重建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及其辅助离体猪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可行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估新型柔性、双臂、主从操作的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DREAMS(dual-arm robotic endoscopic assistant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系统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新鲜剥离的健康猪胃作为模型,设计不同大小的类圆形病变10个(胃窦和胃体各5个),由2名内镜医生(甲和乙)独自完成内镜下剥离操作,观察DREAMS系统辅助下的剥离效果(黏膜下剥离速度)、安全性(肌层损伤、穿孔发生率)和操作性能(抓取效率:用每个病变需要夹钳夹取的次数来评估)。结果:10例机器人辅助下的ESD均顺利完成,10个病变均实现整块切除,病变直径(22.34±2.39)mm,剥离时间(15.00±8.90)min,剥离速度(141.79±79.12)mm 2/min,平均每个病变需要夹取4.2次,共有4例(40.0%)ESD出现肌层损伤,无一例穿孔发生。 结论:初步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REAMS系统辅助ESD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素浸泡和口服联用预防大面积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的短期疗效研究(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并研究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短疗程口服甲泼尼龙预防大面积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短期(≤3个月)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9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14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病变患者(共15处病变),内镜下评估后患者均接受了食管ESD治疗。术后采用定期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7周甲泼尼龙口服治疗,直至创面被再生鳞状上皮完全覆盖(>95%);若出现狭窄,则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术。主要观察食管狭窄率、首次内镜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激素浸泡次数、ESD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再生鳞状上皮生长速度及生长方式等;次要观察ESD术后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及激素使用的相关不良事件。结果:14例患者ESD术后无不良反应,均使用激素浸泡联合口服方案预防性治疗,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狭窄,狭窄发生率为7.1%(1/14);首次扩张距ESD完成的时间间隔为39 d,且只扩张1次。13例患者完成无狭窄鳞状上皮再生,且无相关激素并发症。中位激素浸泡次数6.5次(4.0~14.0次),中位创面愈合时间为40 d(32~94 d),中位愈合速度为0.61 cm2/d(0.30~1.55 cm2/d)。结论:激素浸泡联合短疗程口服方案在预防大面积食管ESD术后狭窄短期随访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羧甲基淀粉钠溶液作为黏膜下注射液在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选取巴拿马小型猪进行体内实验,比较3.3%羧甲基淀粉钠(SCMS)溶液和上市产品Eleview?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影响。结果显示黏膜下注射3.3% SCMS溶液所形成的黏膜抬举高度和维持效果优于Eleview?。3.3% SCMS注射组中,ESD所需注射液总量、黏膜切除时间均低于Eleview?组,且整块切除率更高,出血情况更轻。两组的成功切除率、穿孔、创面愈合、注射液残留、病理分析等均未见明显差异,表明3.3% SCMS溶液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黏膜下注射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粪便多靶点DNA与粪便潜血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早诊早筛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靶点粪便DNA与粪便潜血(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拟行肠镜检查的门诊筛查患者及结直肠外科待手术的肠癌患者235例,其中男141例,女94例,年龄22~86(55±13)岁。包括初诊未治疗组215例(结直肠癌患者86例、进展期腺瘤患者12例、非进展期腺瘤患者25例、一般性息肉患者8例、表观健康人84名)和干扰组20例(既往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2例、既往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患者6例、非肠癌的特殊疾病患者4例以及行新辅助放化疗的肠癌患者8例)。取肠道准备前的新鲜粪便样本进行FIT-DNA联合检测,样本处理和核酸纯化采用FIT-DNA 检测试剂盒;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KRAS突变和BMP3、NDRG4基因甲基化;采用免疫法检测便潜血。以结直肠镜或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的筛查及诊断效能。结果: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早期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筛查灵敏度分别为7/7和8/1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104/106)和93.7%(104/111);对早期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总体筛查灵敏度为15/19,阴性预测值为96.3%(104/10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2(95% CI:0.960~1.000, P<0.05)、0.758(95% CI:0.592~0.924, P<0.05)和0.841(95% CI:0.724~0.957, P<0.05)。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8.8%(85/86),对进展期腺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12,对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总体诊断灵敏度为94.9%(93/98),特异度为88.9%(104/117);AUC分别为0.968(95% CI:0.937~0.997, P<0.05)、0.758(95% CI:0.592~0.924, P<0.05)和0.942(95% CI:0.905~0.979, P<0.05)。纳入干扰组后,FIT-DNA 联合检测技术的总体诊断灵敏度为91.6%(98/107),特异度为89.1%(114/128)。 结论:FIT-DNA 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早期筛查效能和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睑钙化上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2岁。因发现右眼上睑皮肤红肿20 d,于2022年5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上睑皮肤红肿,就诊于外院,诊断为睑板腺囊肿,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患者有甲减病史10余年,否认重大全身性疾病,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1.0,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上睑近中央睑缘处见一直径约5 mm半球形隆起(图1A),质韧,局部皮肤稍有淤青、淤血,压痛阴性,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等深浅,瞳孔圆,晶状体透明;左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即刻血糖、凝血功能、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右眼眼睑肿物、右眼睑板腺囊肿?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患者于2022年6月8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右眼眼睑肿物切除术",术中平行睑缘切开肿物表层的眼睑组织,分离周围组织充分暴露肿物,剥离过程中见肿物内有大量白色干酪样及肉芽组织状内容物流出,剪除囊壁及肉芽,压迫止血。术后结膜囊及切口处涂氧氟沙星眼膏1次/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d,持续1周。病理检查:送检囊壁组织约6 mm×3 mm×2 mm,灰白色,质地中等,主要成分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伴慢性炎细胞浸润;内容物约5 mm×3 mm×2 mm,黄白色,呈颗粒状,主要由蓝染的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的影细胞组成(图1B),病理学诊断:右眼睑钙化上皮瘤。术后右眼上睑切口对合好,无渗血、渗液,上眼睑无明显红肿。患者随访3个月,未见肿物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学与功能磁共振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结构,并分析其功能。方法:2022年 2—12 月于皖南医学院神经系统疾病转化医学中心对10%甲醛固定的10例成人尸头标本(20侧大脑半球)进行实验研究。使用Klingler纤维束剥离方法,在6~40倍显微镜下进行白质纤维束剥离,研究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结构,并探究两者与脑深层纤维束的关系;同期对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颅脑功能磁共振检查,收集弥散加权成像(DTI)相关数据并进行后处理,将显微解剖及DTI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结果:上纵束Ⅰ位于扣带回的大脑内侧面,扣带沟的上方,上纵束Ⅱ、Ⅲ及弓状束位于大脑外侧面。剥离岛叶灰质皮层、最外囊后,显露外囊和屏状核,后将弓状束和上纵束Ⅱ、Ⅲ剥离,显露放射冠、矢状层纤维束等脑深部纤维束,剥离时发现弓状束、上纵束Ⅱ与脑深部纤维束之间连接紧密。在大脑半球侧裂以上区域,灰质皮层与深部的U形束在冠状位方向无长联络纤维束联系。DTI研究也证实了以上结果。结论:弓状束与上纵束是位于大脑浅层的主要长联络纤维束,与灰质皮层及U形束有密切联系;同时两者与脑深部纤维束连接紧密。在大脑半球侧裂以上区域,放射冠外侧只有弓状束和上纵束Ⅱ、Ⅲ是前后方向的浅层长联络纤维束,可能参与侧裂以上区域冠状位方向上的顶部与底部灰质皮层间的脑功能信息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