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化益肠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小鼠肠组织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探讨清化益肠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小鼠的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造模前给药组、造模后给药组、抑制剂组、中药联合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采用单次全剂量照射构建小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造模前给药组、中药联合抑制剂组造模前7天连续给予浓度为4 g/ml清化益肠方水煎液灌胃,每次0.2ml,每日1次.造模后给药组、造模前给药组和中药联合抑制剂组造模后连续给予4 g/ml清化益肠方水煎液灌胃14天;对照组、模型组和抑制剂组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4天.自照射后2h起,抑制剂组和中药联合抑制剂组予NLRP3抑制剂MCC950(浓度为10 mg/kg)腹腔注射0.2 ml,隔日1次,共7次.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及RT-qPCR法检测肠组织NLR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肠组织无病变;模型组小鼠肠绒毛长度减短、黏膜层变薄,固有层多灶性黏膜坏死,局部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中药联合抑制剂组改善程度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组织中NLR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增加,脾脏CD4+T细胞比例上升、CD8+T细胞比例下降,血清IFN-γ、IL-18、IL-1β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给药组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造模前给药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较造模后给药组降低(P<0.05);中药联合抑制剂组NLRP3 mRNA水平较抑制剂组降低(P<0.05).结论 清化益肠方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发挥防治急性肠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悬吊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度混合痔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手术方式一直是肛肠科研究的重点。肛垫悬吊术依据"肛垫下移学说",将痔核和齿状线以上的黏膜缝扎、结扎或套扎,使脱垂的肛垫上移复位,既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又能够最精细的保护肛管、肛门的结构和功能,符合重度混合痔的微创治疗思想,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肛垫悬吊术作为一种新的术式应用于重度混合痔,尤其在重度脱垂性痔手术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通过分析近年来肛垫悬吊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痔动脉结扎术、自动痔疮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激光消融术及多项术式的手术操作要点,以期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重度混合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调节性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3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和33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取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Breg细胞(CD3 -CD19 +IL-10 +B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CD4 +CD25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克罗恩病患者于第0、2、6周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5 mg/kg)诱导缓解,其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的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于第14周再次检测PBMCs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并与第0周进行比较。同时,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于第0周和第14周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沉降率辅助评估英夫利昔单抗疗效。 结果: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克罗恩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PBMCs中Breg细胞比例较高[(3.15±1.17)%比(2.64±0.38)%, P=0.024],Treg细胞比例较低[(2.15±0.49)%比(4.25±0.41)%, P<0.001]。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和治疗第14周,克罗恩病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呈独立正相关( r=0.628, P<0.001; r=0.749, P<0.001)。治疗第14周,根据症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内镜下黏膜愈合进行评估。CDAI<150且内镜下黏膜愈合者定义为缓解组(R组),CDAI≥150或内镜下黏膜未愈合者为未缓解组(N组)。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R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5.89±2.60)%比(3.19±1.27)%, P<0.001;(4.59±0.72)%比(2.08±0.47)%, P<0.001],CDAI和CR P均显著降低[CDAI:(63.19±14.69)比(195.62±58.13), P<0.001;CRP:(3.65±2.23) mg/L比(29.80±30.06) mg/L, P<0.001]。治疗前和第14周,克罗恩病患者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与CRP( r=-0.279, P=0.026; r=-0.406, P=0.001)和CDAI( r=-0.409, P=0.001; r=-0.708, P<0.001)始终呈独立负相关。治疗第14周,ROC曲线分析显示"Breg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参数(曲线下面积:0.782,截断值:0.895 5, P=0.034)。 结论:Breg细胞和Treg细胞不仅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联合检测这两类免疫细胞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康犬食管淋巴引流规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健康Beagle犬胸部各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研究。方法:将犬麻醉后,打开颈部及胸、腹腔,于胸部食管各段中点处于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注射液0.4 ml,观察颈部、胸部和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蓝染情况,观察时间大于30 min。不同食管分段之间所有观察部位的蓝染频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犬胸上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60.0%;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7.1%;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44.4%;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2.9%;左上纵隔区域淋巴管33.3%;左上气管旁淋巴结3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20.0%;隆突下淋巴结12.5%;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颈部淋巴管和锁骨上淋巴结9.1%。犬胸中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5.6%;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44.4%;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42.9%;胃左动脉旁淋巴结42.9%;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0.0%;隆突下淋巴结33.3%;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0.0%;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9.1%。犬胸下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100.0%;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100.0%;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00.0%;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55.6%;脾动脉旁淋巴结30.0%;隆突下淋巴结11.1%。结论:犬胸上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近端,引流区域为颈部、上纵隔至隆突下区域;胸中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向上可至上纵隔,向下可至腹腔;胸下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远端,引流区域为隆突下区域至腹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致手足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8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方案化疗2次,化疗前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预处理,每次化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溃疡,双手、双足红肿,症状呈加重趋势,但几天后均自行好转。第3次化疗后患者双手、双足红肿伴水疱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40.0 ℃,背部出现大片红斑,腋下红斑伴糜烂渗出,口腔黏膜溃疡。考虑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头孢西丁钠、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及保持皮肤湿润等外部皮肤护理措施。治疗15 d后患者手足症状好转。后期停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改用多西他赛治疗,手足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临床特征及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 92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PAD)临床特征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 920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5例,女1 005例;年龄为(63±16)岁。1 920例患者中,228例合并PAD,1 692例未合并PAD。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直径分类(<8 mm、8~12 mm、>12 mm),结石长径,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69±12)岁,(23.3±3.0)kg/m 2,16例,(14±4)mm,11、95、122例,(12±4)mm,89、139例和(62±16)岁,(23.8±2.8)kg/m 2,67例,(12±4)mm,159、892、641例,(10±4)mm,817、87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5、2.45, χ2=4.54, t=-4.92, Z=4.66, t=-7.31, χ2=6.90, P<0.05)。(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球囊扩张长径,术中出血,出血处理(黏膜下注射、止血夹、喷雾止血、电凝止血、其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机械碎石,取净结石,困难插管,延迟插管,>5 次插管尝试,插管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5~12.0)mm,56例,6、5、43、1、1例,52例,177例,67例,201例,74例,38例,74例,(7.4±3.1)min,(6±3)min,(46±19)min和9.0(8.0~11.0)mm,243例,35、14、109、73、12例,230例,1 457例,167例,1 565例,395例,171例,395例,(6.6±2.9)min,(6±5)min,(41±17)min,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31, χ2=15.90、26.02、13.61、11.40、71.51、5.12、9.04、8.92、9.04, t=-3.89、2.67、-3.61, P<0.05)。(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1,1.48,1.44,95%可信区间为1.06~1.61,1.20~1.84,1.06~1.95, P<0.05)。进一步分析,1 920例行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中,469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451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271%(81/469)和8.132%(118/1 4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6, P<0.05);1 692例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95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297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722%(70/395)和8.250%(107/1 2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00, P<0.05);228例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74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54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4.865%(11/74)和7.143%(11/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2, P>0.05)。 结论:与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合并PAD患者老年比例更高、BMI更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更高、结石长径更大、结石数目更多。PAD增加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插管难度及机械碎石比例,并降低取净结石比例,但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狭窄效果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狭窄的效果及其具体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因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行ESD治疗、剥离范围≥3/4环周的81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30例;年龄(62.09±7.95)岁,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口服醋酸泼尼松组(28例)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30例)。分析术后12周3组患者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内镜下探条扩张次数,比较手术前后Atkinson分级和食管癌患者补充量表(QLQ-OES18)评分。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组食管黏膜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15(CHST15)mRNA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组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82.6%(19/23)、46.4%(13/28)和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探条的扩张次数[ M( Q1, Q3)]分别为 2(1,3)、0(0,0)和0(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前和术后Atkinson分级和QLQ-OES18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复查时,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组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患者食管组织中CHST15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1±0.13、3.44±0.07、2.84±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口服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比较,CHST15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下调( P<0.001),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与口服醋酸泼尼松组比较,CHST15 mRNA的表达进一步下调( P<0.001)。随着CHST15 mRNA表达的下调,口服醋酸泼尼松组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食管组织中TGF-β1和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亦下调(均 P<0.05)。 结论:单独口服或者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均可有效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减少术后扩张次数,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效果更佳;糖皮质激素可降低食管黏膜组织中CHST15 mRNA的表达,抑制其所调控的TGF-β1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冷切除术中诊断"息肉样"结肠憩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三味辛夷滴鼻剂治疗腺样体肥大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例1:患者,男,18岁,2020年9月20日初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诉长期鼻塞感、睡眠差,并呈张口呼吸状。内镜检查:鼻中隔无明显偏曲;总鼻道略狭窄,可见少量黏脓涕存留;鼻腔黏膜轻度糜烂,右侧明显,前端血管纹理暴露明显,几近破溃,双侧中下鼻甲轻度苍白水肿,双侧中鼻道略狭窄,未见异常新生物生长;双侧鼻咽部均可见明显隆起,界限约为鼻咽部2/3,咽隐窝消失,弥漫性充血状,表面均可见黏脓性分泌物附着,触之不易出血(见图1a)。诊断为慢性鼻炎、慢性鼻咽炎、腺样体肥大,治疗使用十三味辛夷滴鼻剂(生产厂家: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20131,生产批号20190814)喷鼻1个月,每天2次,每次2喷,使用前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洗鼻。分别于9月26日二诊、10月8日三诊、10月14日四诊,患者自诉鼻塞感逐次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睡眠时张口呼吸状消失,镜检总鼻道逐渐清洁通畅,鼻腔黏膜修复良好,鼻咽部腺样体体积逐步缩小,10月21日复查,双侧鼻咽部均可见不规则隆起物,体积 < 1/2,较前相比表面明显光滑清洁;咽隐窝可见;未见异常分泌物附着,未见破溃出血(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际学员三站式强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动物模拟培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家猪离体胃模型在对国际学员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名国际学员进行为期20 d的ESD培训,第一阶段为理论知识学习,完成消化内镜基础及动物模拟培训调查问卷。第二阶段将其随机分为离体动物模型组(A组,8人)和临床观察学习组(B组,7人)。A组在临床观察学习期间,同时按照规范操作步骤进行离体动物模型培训课程。培训结束时考核两组学员ESD操作情况,并再次完成问卷。应用SPSS 20.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A组与B组ESD总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时间、标记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开时间及黏膜剥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ESD操作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切除标本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有1例为分块切除病灶,其余为整块切除。在操作过程中各发生1例穿孔。同时,对比离体动物模型组学员培训前后操作情况,发现培训后ESD总操作时间、切开时间明显提高。 结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家猪离体胃动物模型培训的内镜培训具有较高的教学参考价值,能够使各国学员熟悉并初步掌握ESD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帮助各国学员日后在临床开展ESD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