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23年3月至12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2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DR组)和对照组(R组),每组62例。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DR组患者注射地塞米松5 mg+0.25%罗哌卡因10 ml,R组患者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记录吞咽功能障碍(任意一个指标异常)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4、8、12、24和48 h时,记录静态和吞咽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评价嗓音功能;记录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DR组纳入61例,R组纳入60例。与R组比较,DR组术后1和6 d时SSA评分、术后1 d时吞咽障碍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后8和12 h时静态、气管拔管后4~24 h时吞咽状态下NRS评分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 d时VHI-10评分降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例次减少( P<0.05)。 结论: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可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肛管引流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胃肠外科对131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双吻合技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不进行肛管间断冲洗,采用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同时应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皮下神经阻滞缓解双肛管带来的肛周疼痛。观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术后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术后肛门疼痛评分(2.9±0.4)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3%),其中1例患者为C级吻合口漏,紧急行二次开腹手术,行横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余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双肛管引流能够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经局部镇痛处理可缓解肛门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胎心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分娩镇痛对胎心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行CSEA分娩镇痛的产妇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舒芬太尼8 μg组(S8组)、舒芬太尼5 μg组(S5组)和罗哌卡因3 mg组(R3组),每组30例。3组产妇均行CSEA, S8组、S5组、R3组产妇分别予1 mg/L舒芬太尼0.8 ml、1 mg/L舒芬太尼0.5 ml或1%罗哌卡因0.3 ml用脑脊液稀释至1.5 ml后匀速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记录分娩镇痛前至分娩镇痛后30 min胎心率异常和产妇子宫收缩增强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产妇分娩镇痛前(T 0),分娩镇痛后5 min (T 1)、15 min (T 2)、30 min (T 3)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缩宫素、前列腺素E2 (PGE2)水平;记录产妇低血压、瘙痒等并发症,中转剖宫产的情况,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 结果:3组产妇分娩镇痛后胎心率异常、低血压、中转剖宫产、子宫收缩增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产妇T 0、T 1、T 2、T 3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缩宫素、PGE2水平及VAS疼痛评分,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8组和S5组产妇分娩镇痛后瘙痒发生率高于R3组(均 P<0.05);S8组产妇瘙痒发生率高于S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8 μg、5 μg或罗哌卡因3 mg行CSEA后胎心率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效果满意,可安全用于分娩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PCA)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椎管内PCA分娩镇痛的97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对照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椎管内PCA。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产妇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镇痛后45 min及宫口全开时的疼痛程度,统计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盐酸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药物总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统计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出血量(产时及产后2 h内),催产素应用、正常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和剖宫产比例,不良反应(瘙痒、发热、恶心呕吐、尿潴留、胎心过缓)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和5 min)。结果: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镇痛前和镇痛后15、30、45 min及宫口全开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盐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药物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均较镇痛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和剖宫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分娩比例和胎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可有效减轻分娩产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利于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岛市区5家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的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查及耐药基因检测,明确青岛市区该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构成,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青岛市区5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出的非重复CRKP共54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应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blaKPC-2、 blaNDM-1、 blaOXA-48、 blaIMP、 blaVIM目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结果:药敏试验显示,CRKP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35.2%),其次为复方新诺明(53.7%)、庆大霉素(55.6%)、左氧氟沙星(75.9%)、亚胺培南/西司他丁(88.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均高于90%。改良Hodge试验阳性菌株有43株(阳性率为79.63%),阴性菌株为11株。PCR耐药基因检测共检出带有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菌株40株,目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4.07%。其中35株携带KPC-2基因,7株携带OXA-48基因,4株携带NDM-1基因,1株携带IMP基因,其中携带有OXA-48基因的菌株均同时携带KPC-2基因,未检测出携带VIM基因的菌株,剩余14株未检测出目标碳青霉烯酶基因。结论:青岛市区5家医院CRKP携带的产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为KPC-2,其次为OXA-48及NDM-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镇痛合剂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 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lfsyll-2016-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TXAA组、TX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的上述5项指标分别为(599.6±67.3)、(379.9±38.8)、(169.9±56.9)、(272.8±83.1)、(217.0±64.1)mL,均低于TX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5.397、3.987、3.561、4.156、3.451, P=0.008、0.023、0.029、0.021、0.031;TXAA组比对照组:LSD- t=6.901、4.563、5.967、9.321、6.045, P<0.001、=0.019、=0.006、<0.001、=0.003)。② 3组患者术后12、24及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3 d时的PGE2和缓激肽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术后12、24、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0.9)、(2.4±1.0)和(1.9±0.9)分,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6.063、10.736、29.654, P=0.011、<0.001、<0.001;TXAA组比对照组: t=6.239、11.079、31.078, P=0.007、<0.001、<0.001)。TXAA组术后1、3 d时的PGE2水平分别为(154.4±23.1)和(195.4±30.8)pg/mL,缓激肽水平分别为(167.8±15.4)和(217.1±14.9)ng/mL,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 TXAA组患者术后1 d时的TEG-MA值为(67.4±6.0)mm,分别高于术前、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5.693、0.383、8.963, P=0.021、=0.046、<0.001)。3组患者术后1、3 d时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XAA组术后1、3 d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98.3±73.2)和(283.7±49.6)mmol/L,分别低于TXA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INR的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良好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血肿压迫神经等情况。术后超声随访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论:对接受PLIF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TXA的基础上,切口内局部注射TXAA,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并且不增加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患者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6~78岁,性别不限,体重46~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SG组)。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维持BIS 45~60。麻醉诱导后,TSG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待胸腔操作结束转平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入0.3%罗哌卡因2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G组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 -1·h -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TSG组背景输注速率0.03 μg·kg -1·h -1,PCA剂量0.025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2组均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T 0)、麻醉诱导前即刻(T 1)、麻醉苏醒后1 h(T 2)、术后4、8、12、24和48 h(T 3~7)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局麻药中毒等)和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SG组T 2~7时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A按压次数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中心血管事件和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痛敏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医疗保健相关性及医院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社区、医疗保健相关性及院内感染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西安市第一医院不同临床标本的分离细菌,根据感染场所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CAI)组、医疗保健相关性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HCAI)组和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HAI)组,比较三组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差异。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细菌9 762株,CAI组2 258株(23.1%),HCAI组763株(7.8%),HAI组6 741株(69.1%)。HCAI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低于CAI组,高于HAI组( χ2=106.335和69.603, P值均<0.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均高于CAI组( χ2=35.749和65.098, P值均<0.001),低于HAI组( χ2=26.350和115.885, P值均<0.00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CAI和HAI组( χ2=5.745和13.992, P值均<0.05)。HCAI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检出率低于HAI组( χ2=69.005, P<0.001),MRSA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CAI组( χ2=13.634和13.083, P值均<0.001),低于HAI组( χ2=17.927和21.937, P值均<0.001)。HCAI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CAI组,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HAI组( P值均<0.05)。除呋喃妥因外,HCAI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CAI组,而低于HAI组( P值均<0.01)。HCAI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高于CAI组( χ2=14.107、14.819、16.822和15.998, P值均<0.001),低于HAI组( χ2=7.821、4.671、18.070和17.552, P值均<0.05)。HCAI组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HAI组( χ2=32.263、31.526、42.417、25.277和6.798, P值均<0.01)。 结论:HCAI组在细菌构成和耐药性方面,与CAI组和HAI组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工作中应区分感染场所,开展精细化耐药性监测,以更好地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胆外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并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每例CRKP感染患者,选择2例非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non-CRKP)感染患者与之进行匹配。共纳入720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444例,女性276例,年龄(58.0±11.6)岁。依据感染情况分为两组:CRKP组( n=240)和non-CRKP组( n=480)。根据预后情况将240例CRKP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死亡组( n=34)和存活组( n=206)。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感染结局等,以分析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患有急性胰腺炎( OR=3.473,95% CI:1.844~6.541)、感染前存在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OR=2.028,95% CI:1.228~3.347)、慢性肾衰竭( OR=1.873,95% CI:1.142~3.073)、低蛋白血症( OR=3.060,95% CI:1.869~5.01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 OR=3.882,95% CI:2.518~5.985)、入住重症监护室( OR=1.783, 95% CI:1.034~3.075)和感染前30 d内手术( OR=13.463,95% CI:7.482~24.223)是肝胆外科患者发生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感染前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OR=3.784,95% CI:1.420~10.089)、接受机械通气( OR=5.085,95% CI:1.436~18.011)、意识障碍( OR=40.710,95% CI:3.564~464.943)、接受激素治疗( OR=14.977,95% CI:3.819~58.743)和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 OR=4.102,95% CI:1.226~13.726)是肝胆外科CRKP感染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CRKP组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与non-CRK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肝胆外科患者发生CRKP感染与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和自身屏障被破坏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这些因素影响着患者感染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下尿路梗阻的病原菌检验情况及其耐药性、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下尿路梗阻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00例上下尿路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是否出现病原菌感染,分析病原菌分布、耐药菌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下尿路梗阻患者病原菌感染影响因素。结果:共79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61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16例,真菌感染2例;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阿米卡星、氨曲南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不低于50%,奇异变形杆菌对环丙沙星及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不低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及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不低于50%;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不低于50%,表皮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及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不低于50%,屎肠球菌对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氨苄西林及青霉素的耐药率不低于50%;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泌尿科器械检查、留置尿管、膀胱冲洗及膀胱输尿管逆流均是影响上下尿路梗阻患者出现病原菌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P<0.05)。 结论:上下尿路梗阻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尿潴留、留置尿管、膀胱冲洗及膀胱输尿管逆流均是影响患者出现病原菌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是导致上下尿路梗阻患者主要的病原菌感染类型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