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0—2019监测年度我国流感流行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及季节性模式,分析流感活动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第14周至2020年第13周我国大陆南方和北方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的就诊百分比和病原学监测数据,计算流感检测阳性率,并对ILI占门/急诊就诊病例百分比(ILI%)、检测阳性率及流行优势株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ILI%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9监测年度我国南方和北方流感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南方和北方均在每年的第40周至次年的第13周出现明显冬春季高峰,南方在每年的第20周至35周出现夏季小高峰。2010—2019监测年度我国南方和北方流感活动呈现出不同的活动趋势,其中南方的ILI%以2012年为联结点呈现先降(APC=-10.36%)后升(APC=3.51%)的趋势,而北方的ILI%在2010—2019监测年度呈现出下降趋势(APC=AAPC=-2.90%)。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具有不同的季节性模式,表现为甲型H1N1亚型和B型流感主要在冬春季发生,A(H3N2)亚型全年均可发生。结论:我国流感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病原学监测结果表明南北方流感流行优势株大体相同,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具有不同的季节性模式。需持续做好流感病原学监测,完善疫苗免疫策略,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鼓励每年流感流行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流感对人群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预测指标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轻症和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患者外周血转录组的差异,评估影响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5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确诊的1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轻症组与重症组各5例),以健康人群(5名)作为对照。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进行RNA转录组测序并分析其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转录组测序结果的数据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结果:重症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63.4±21.5)×10 9/L,低于轻症组患者的(255.6±52.5)×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636, P=0.007)。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和血红蛋白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外周血转录组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组患者的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8,MMP8)测序结果的平均值为18.41,高于轻症组的2.33及健康对照组的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平均值在重症组为174.00,高于轻症组的22.91和健康对照组的3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MMP8及MMP9有望作为判断甲型H1N1流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流行性感冒相关死亡病例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相关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31例流感相关死亡病例(死亡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期PICU住院救治存活的188例重症流感患儿为存活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抗病毒治疗等资料。重症流感患儿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219例重症流感患儿,死亡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2±3.3)岁,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9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例,冬春季多见(23例),8例有基础疾病。救治存活188例,男138例、女50例,年龄(3.4±2.7)岁,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51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37例,20例有基础疾病。死亡组患儿感染前1年内均未接种流感疫苗。死亡组31例患儿临床表现发热31例、咳嗽21例、惊厥17例。流感相关脑病(IAE)17例;肺炎17例,塑型性支气管炎1例,3例气漏综合征,8例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4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3例发生继发感染,革兰阳性球菌9例;血常规15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8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死亡组31例患儿均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治疗,24例在发热48 h后首次用药;23例死于流感并发症,4例死于基础疾病,4例死于继发感染。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儿多有基础疾病[25.8%(8/31)比10.6%(20/188),χ2=4.215, P=0.040],继发感染发生率高[41.9%(13/31)比20.2%(38/188),χ2=7.029, P=0.008],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时间晚[77.4%(24/31)比53.7%(101/188),χ2=6.099, 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继发感染、首剂NAI>48 h、并发ARDS及IAE是重症流感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P均<0.05)。 结论:流感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及IAE。识别并积极控制继发感染和并发症,及时给予NAI能够提高重症流感患儿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0年至2021年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上海市报告的272例COVID-19患者,相关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其就诊或入院时采集的SARS-CoV-2核酸阳性呼吸道标本进行22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核酸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272例COVID-19患者中,15例(5.5%)存在SARS-CoV-2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均为双重感染。合并感染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鼻病毒3例,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冠状病毒NL63/HKU1各2例,冠状病毒229E、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Ⅰ型和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各1例;与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2例。272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212例(77.9%),咳嗽117例(43.0%),乏力46例(16.9%),咽痛35例(12.9%)。混合感染组的白细胞计数为(6.8±1.7)×10 9/L,高于非混合感染组的(5.3±1.6)×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 P=0.008)。 结论:上海市COVID-19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以病毒为主,尤其是肠道病毒/鼻病毒。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联合用药,并进一步加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型H3N2流行性感冒合并面神经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部分患者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现报道1例甲型H3N2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后合并面神经炎的患儿,早期给予甲泼尼龙抗炎,维生素B6、甲钴胺片等营养神经,以及普通针刺等综合康复治疗1个月,临床痊愈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38例临床特点及重症/危重症的高危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妊娠期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重症/危重症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妊娠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为轻症组(29例)和重症/危重症组(9例)。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分析2组间一般情况、治疗及母婴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重症/危重症流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重症/危重症流感的预测价值。 结果:重症/危重症组患者年龄[(32±4)与(28±5)岁, t=2.155]、诊断流感孕周[33.3(27.3~37.1)与24.4(14.9~32.1)周, Z=-2.318]、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4/9与7%(2/29), χ2=4.733]、热峰[(39.3±0.7)与(38.5±0.6) ℃, t=3.556]、早产率[3/9与0%(0/29), χ2=6.412]、围产儿病死率[3/9与0%(0/29), χ2=6.412]及孕产妇病死率[2/9与0%(0/29), χ2=6.136]均升高(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流感样症状至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 OR=2.097,95% CI:1.103~3.989, P=0.024)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OR=1.361,95% CI:1.005~1.843, P=0.046)是妊娠期重症/危重症流感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现流感样症状至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95% CI:0.635~1.000)和0.854(95% CI:0.697~1.000),对应的界值分别为4.500和9.655。即当发病>4.5 d开始抗病毒治疗预测重症/危重症流感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93.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9.655时预测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2.4%。 结论:妊娠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应及早抗病毒治疗,避免发生重症。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或可作为临床快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细胞凝聚素和神经氨酸酶协同突变对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极易发生突变。血细胞凝聚素和神经氨酸酶是流感病毒表面两种重要的膜蛋白,相应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这两种蛋白质发生变异,对流感病毒的复制能力、病毒毒力、神经氨酸酶活性、耐药性和免疫逃逸特性的改变起关键作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威胁。现从复制能力、毒力、耐药性等方面,对血细胞凝聚素和神经氨酸酶协同突变影响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流感病毒特性的研究、疫苗的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2023年莆田市5岁及以下儿童流感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福建省莆田市5岁及以下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2018至2023年间采集莆田各流感监测哨点医院5岁及以下儿童的呼吸道样本,采用荧光PCR(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汇总临床数据对时空传播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莆田市共采集并检测流感样病例样本7449例,阳性530例,阳性率7.12%.2018年阳性病例数量达到147例,2019年阳性率为13.83%,均为所观察到的最高值.流感主要在冬春季和夏季发病,仙游县是流感的高发区,甲型H1N1和乙型Victoria病毒株间存在交替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流感检出率在2岁、4岁和5岁分别为6.587%、9.92%和11.97%,呈上升趋势,男性患儿数量高于女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莆田市5岁及以下儿童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和乙型Victoria为主,呈现出明确的季节性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为当地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解表清里方干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小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解表清里方对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小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法将36只7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及解表清里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6只.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滴鼻,其余组小鼠给予甲型流感病毒液于左侧鼻孔滴鼻,每只50 μL.造模2 h后,西药组给予0.037 5 g/(kg·d)磷酸奥司他韦灌胃;解表清里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给予6.05 g/(kg·d)、3.02 g/(kg·d)、1.51 g/(kg·d)解表清里方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0.2 mL灌胃,均 1次/d,连续5d.对比各组肺指数、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肺组织病理变化,肺组织中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肺悬液中病毒基因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β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mRNA表达,肺组织中PI3K、AKT、GSK-3β蛋白表达.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能降低小鼠肺指数(P<0.05),其他组别能降低肺指数、升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表清里方高、中剂量组能减轻小鼠肺部病变程度,西药组、解表清里方高、中剂量组能降低小鼠肺组织中M、NS2病毒基因复制水平(P<0.01或P<0.05);西药组和解表清里方高剂量组能降低小鼠肺组织中mTOR表达水平;西药组、解表清里方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均能显著下调PI3K、AKT和GSK-3β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P<0.01或P<0.05)解表清里方低剂量组在各个方面与模型组相差不显著.结论:解表清里方甲型H1N1流感小鼠有抗病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PI3K、AKT、GSK-3β、mTOR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南宁市2013-2022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4/8/31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南宁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数据,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宁市 2013-2022年流感发病情况及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结果,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1.0、Joinpoint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南宁市流感流行病学分布和病原学流行特征,采用季节指数法分析流行季节.结果 2013-2022年南宁市流感发病率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47.63%(P<0.05),年均发病率为84.47/10万(6.65/10万~302.55/10万).南宁市流感高发月份为1月、6月、12月,其流感季节指数均大于100%,报告的病例占比分别为12.69%、29.41%、25.97%.男、女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报告病例男女比例为1.24∶1.病例分布5~<10岁年龄组最多,占31.17%,以学生、散居儿童、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累计报告流感病例最多的县区为西乡塘区,占 21.12%;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县区为兴宁区(214.72/10万).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共占97.84%;其中小学最多,占63.07%.2013-2022年南宁市流感病毒优势毒株交替流行,2013年1月—2019年3月甲型H1N1和H3N2流感病毒占比较高,2019年4月—2022年12月以甲型H3N2和B(Victoria)系为主.结论 2013-2022年南宁市流感流行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年流感流行病毒亚型不同,发病人群主要为学生及儿童,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应加强学校流感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暴发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