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ON)是主要累及视神经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准确诊断、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一直是临床诊疗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随着有关DON临床诊断标志物、疾病分型及不同亚型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及时制定DON的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指导临床进一步规范开展工作。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联合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按照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成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共识专家组和指南外审专家组以及指南制定工作组,通过调研临床一线神经眼科医师、眼科医师及神经内科医师,收集并整理临床关注问题,全面检索和系统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制定新的系统评价,组织召开专家共识会议,深入访谈和剖析患者偏好和价值观,最终形成16条针对DON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主要涉及分类和诊断、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随访管理等方面,并对每条推荐意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DON和降低复发率发挥指导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71-1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首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32例患儿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首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患儿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首诊为ADEM的32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32例首诊为ADEM的患儿经临床随访,最终27例诊断为ADEM,4例诊断为多相型播散性脑脊髓炎(multiphasic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MDEM),1例诊断为ADEM后视神经炎(ADEM followed by optic neuritis,ADEM-ON)。确诊的27例ADEM患儿中,女童多见,3~8岁高发,多有前驱感染,好发于夏秋季;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27/27,100.0%)、发热(13/27,48.1%)、瘫痪(13/27,48.1%)、排便异常(7/27,25.9%)、视力下降(7/27,25.9%)等;头颅MRI以皮层下白质(20/27,74.1%)、小脑(10/27,37.0%)、丘脑及基底节等深部核团(7/27,25.9%)、脑干(3/27,11.1%)受累多见;10例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检查,3例(30.0%)阳性,7例(70.0%)阴性,MOG抗体阳性和阴性患儿在性别、年龄、前驱感染、发病季节、临床表现、血WBC、CRP、红细胞沉降率、脑脊液WBC及蛋白水平、普通脑电图、头颅及脊髓MRI、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临床痊愈16例(59.3%),非痊愈11例(40.7%),前者较后者前驱感染率高( P<0.05)。单相型患儿27例(84.4%),非单相型患儿5例(15.6%),非单相型患儿头颅MRI显示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较单相型多( P<0.05)。 结论:首诊为ADEM的患儿临床需要长期随访,头颅MRI提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复发风险较高;有前驱感染的ADEM患儿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二甲双胍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82只3~4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组, n=15)、假手术二甲双胍给药组(Met组, n=20)、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essel occlusion,2VO)组(2VO组, n=22)、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二甲双胍给药组(2VO+Met组, n=25),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不接扎。建模后按照每天100 mg/kg剂量连续4周给予二甲双胍溶液饮用水。二甲双胍干预4周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认知功能,在体电生理技术检测大鼠的长时程增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海马组织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水平,同时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突触结构,尤其是囊泡密度。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水迷宫7 d重复学习训练的逃避潜伏期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余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检验。 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7 d的学习训练中,4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0.93, P>0.05),但是时间主效应( F=25.90, P<0.05)和组别主效应( F=13.20, P<0.05)显著;在第3~7天的平台位置学习中,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Con组和2VO+Met组(均 P<0.05)。休息1 d后检测大鼠短期记忆,结果显示: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Con组和2VO+Met组( P<0.01),同时2VO大鼠的平台区域滞留时间和穿梭次数均少于Con组( P<0.01)和2VO+Met组( P<0.01)。电生理结果显示:高频刺激后,2VO组相对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斜率[(1.29±0.09)]显著低于Con组[(2.07±0.09)]和2VO+Met组[(1.69±0.08)]( P<0.01)。ELISA结果显示:2VO组海马组织TNF-α含量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组织IL-1β和IL-6含量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显著低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神经元不成熟树突棘密度和比例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突触囊泡密度[(230.29±19.44)个/μm 2]显著低于Con组[(414.52±13.17)个/μm 2]和2VO+Met组[(313.19±12.42)个/μm 2](均 P<0.05)。 结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慢性脑低灌注海马组织神经炎性反应,同时能够改善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障碍,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14年《中华眼科杂志》发布了第1版《中国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时隔7年,视神经炎治疗方面积累了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迫切需要更新共识或制定指南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联合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依据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制定了第1部《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以期提高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临床诊疗水平。该指南提出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新的亚型分类,指导精准化治疗;同时,对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治疗热点问题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注免疫炎症调控机制在相关眼病诊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免疫和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分为感染性免疫炎症和非感染性免疫炎症。目前关于免疫炎症在眼部的研究进展主要聚焦在2个方面,一是经典的免疫炎症性眼病的靶向药物或靶点分子治疗研究,二是以往认为的非免疫炎性眼病的免疫机制研究。经典的免疫炎症性眼病如变应性结膜炎、免疫性角膜病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视神经炎和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发病机制中的免疫炎症关键分子是生物治疗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发现在感染性眼病和眼部肿瘤中,免疫炎症机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新近研究揭示免疫炎症在传统观念认为的非炎症性眼病,如近视、青光眼、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免疫炎症广泛参与从眼前段到眼后段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对相关眼病进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已引起全球眼科界的重视。眼科医生应关注免疫调控在各种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眼病的免疫疗法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免疫炎症调控治疗眼病的新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神经系统表现与病理生理学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HEV为嗜肝病毒,但研究发现HEV也能够侵犯除肝脏外的其他多个脏器系统,导致病理损伤,使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在HEV感染肝外表现中最为常见,且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痛性肌萎缩(又称Parsonage-Turner综合征)、脑膜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病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肌炎、重症肌无力等。HEV感染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尚未明确,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彩色眼底像和深度学习的视神经炎及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筛查诊断系统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并评估基于彩色眼底像和人工智能(AI)辅助筛查视神经炎(ON)及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筛查诊断系统。方法:诊断性试验研究。2016年至2020年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178例267只眼(NAION组)、ON患者204例346只眼(ON组),以及2018年至2020年经视力、眼压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为眼底正常的健康者513名1 160只眼(正常对照组)共2 909张彩色眼底像作为筛查诊断系统的数据集,其中NAION组、ON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30、805、1 374张。将正确标注后的彩色眼底像作为输入数据,选用EfficientNet-B0算法进行系统训练并验证,最终构建是否存在异常视盘、是否存在ON和是否存在NAION的3个筛查系统(二分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OC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和热力图作为诊断效能和科学性的判断指标。结果:测试集中,诊断是否存在异常视盘、是否存在ON、是否存在NAION的AUC分别为0.967 [95%可信区间( CI)0.947~0.980]、0.964(95% CI 0.938~0.979)、0.979(95% CI 0.958~0.989),并且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激活区域主要位于视盘。 结论:基于彩色眼底像的异常视盘、ON和NAION筛查诊断系统具有准确高效的诊断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伴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炎性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然而,AD的早期诊断受到侵入性脑脊液检测和高成本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限制。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外周的延伸,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脑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发现AD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存在AD病理变化、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及血-视网膜屏障受到破坏。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可发现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但视网膜血管成像作为AD生物标志物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提高视网膜血管指标诊断AD的特异度,并将研究关口前移至临床早期,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AD、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庭康复对前庭神经炎前庭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前庭康复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电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系统,全面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前庭康复治疗前庭神经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Cochrane Handbook 5.0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5篇文献,均为前庭康复治疗前庭神经炎且以冷热试验中半规管轻瘫为观察指标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纳入研究按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综合第1、3、6个月亚组结果显示前庭康复与药物治疗相比未能明显改善受损的前庭功能。第12个月亚组显示前庭康复对半规管轻瘫值影响合并后效应量MD=-3.34 [95%CI=-6.38, -0.30],合并效应量检验( Z=2.15, P=0.03),结果显示前庭康复组与药物组半规管轻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观察前庭功能变化,前庭康复与药物治疗前庭神经炎相比,经过1年的时间前庭康复可以明显改善受损的前庭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胶质细胞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抑郁症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常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和躯体疾病共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抑郁症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疾病,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和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导致其缺乏明确的治疗靶标,进而使得治疗过程愈加复杂。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大脑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不仅涉及神经炎性反应的调节,还在神经发生以及神经元调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小胶质细胞在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旨在为小胶质细胞作为抑郁症潜在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