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在电子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在电子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选择2018年6—8月及2019年3—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7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比较应用电子镇痛泵智能管理系统前后70名医护人员镇痛泵取用时间及医护满意度指标。结果:应用电子镇痛泵智能管理系统前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泵时间为(3.725 ± 0.332)min,医护满意度为64.29%(45/70);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后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泵时间为(1.901 ± 0.237) min,医护满意度为97.14%(68/70),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6.197, χ2值为8.425, P<0.05)。 结论:电子镇痛泵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医护人员镇痛泵取用时间有效缩短,满意度显著提高,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效率,实现了麻醉科电子自控镇痛泵网络化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能化静脉镇痛系统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应用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智能化静脉镇痛系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Ai-PCA)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胫腓骨双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智能化镇痛管理系统组(A组)和传统电子静脉镇痛泵组(P组),每组40例。两组麻醉方法及追加镇痛方法相同,A组采用智能化镇痛管理模式,P组采用传统镇痛管理模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时的静息及运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术前1 d及术后1、2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术后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P组比较,A组各时点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 P<0.05),术后1、2 d PSQI评分降低( P<0.05),患者满意度升高( 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及术后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i-PCA能够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布啡联合帕瑞昔布预防术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纳布啡联合帕瑞昔布用于预防术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RIH)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舒芬太尼组(S组,23例),麻醉诱导时给予舒芬太尼0.30 μg/kg,术中间断追加舒芬太尼以维持全身麻醉;瑞芬太尼组(R组,25例),麻醉诱导时给予瑞芬太尼2.0 μg/kg,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0 μg·kg -1·min -1以维持全身麻醉;纳布啡+瑞芬太尼组(NR组,23例),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纳布啡0.1 mg/kg,诱导时给予瑞芬太尼2.0 μg/kg,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0 μg·kg -1·min -1以维持全身麻醉;纳布啡+帕瑞昔布+瑞芬太尼组(NPR组,25例),诱导前15 min给予纳布啡0.05 mg/kg、帕瑞昔布40 mg,麻醉诱导时给予瑞芬太尼2.0 μg/kg,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0 μg·kg -1·min -1以维持全身麻醉。术后均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治疗。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48 h时点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术后3、6、12、24、48 h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应用电子Von Frey刺激仪,测试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前臂内侧及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 结果:R组术后1、3、6、12、24 h NRS疼痛评分高于S组、NR组、NPR组( P<0.05),术后3、6、12、24、48 h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大于S组、NR组、NPR组( P<0.05),术后24 h切口周围及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低于S组、NR组、NPR组( P<0.05);NR组术后24 h切口周围及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低于NPR组( P<0.05)。4组患者术后寒战、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及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布啡联合帕瑞昔布可以有效预防术后RI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路径管理对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缺损手术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部缺损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建立该术式标准化、规范化的手术路径。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收治的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围手术期行不同的干预策略。ERAS组实施全面系统的ERAS围手术期处理策略,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和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SpO 2)、Narcotrend麻醉深度指数(NT指数)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amsay镇静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两组组间比较,手术开始后各时间点(切皮、手术进行30 min、1 h、2 h、术毕)NT指数较对照组低( P<0.05);ERAS组术后4、8、12、24 h的VAS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48 h内,ERAS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电子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ERAS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P<0.05);ERAS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ERAS理念在足部游离组织移植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确切,采取程序化的干预措施,可减少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的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的观念与临床实践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癌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癌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癌痛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癌痛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癌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 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癌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 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癌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 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癌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单次胸段硬膜外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在儿童Nuss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单次胸段硬膜外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用于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Nuss手术的4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单次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各21例。T组患儿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取侧卧位行单次胸段硬膜外阻滞,G组患儿气管插管后使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术毕两组均使用电子泵静脉镇痛(自控+持续给药模式)。记录所有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术后1 h、6 h、12 h、24 h及48 h静息疼痛评分及术后0~1 h、1~6 h、6~12 h、12~24 h、24~48 h各时间段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次数;记录两组术后恶心、呕吐、便秘、疼痛等并发症以及T组硬膜外阻滞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瑞芬太尼用量:T组[(0.14±0.13)μg·kg -1 ·min -1]少于G组[(0.30±0.14)μg·kg -1 ·min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h、6 h、12 h静息疼痛评分:T组[(0.57±0.51)分、(2.95±1.99)分、(2.71±1.66)分]小于G组[(5.20±2.44)分、(4.55±2.12)分、(4.43±1.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24 h和48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段PCIA按压次数:T组[(0.67±0.48)次、(3.52±2.46)次、(1.91±1.09)次、(3.32±1.65)次、(7.83±5.15)次]均少于G组[(2.00±1.41)次、(6.80±3.65)次、(6.22±3.78)次、(11.74±7.16)次、(16.90±12.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需要补救镇痛的患儿例数T组(5例)少于G组(14例)( P<0.05);恶心患儿例数T组(9例)多于G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呕吐和便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组均硬膜外穿刺成功,无一例穿刺相关并发症。 结论:以单次胸段硬膜外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用于儿童Nuss手术可以减少静脉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术后早期镇痛效果优于单纯静脉镇痛泵,可提高患儿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自控镇痛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究艾司氯胺酮自控镇痛(PCA)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3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手术结束后将产妇送入麻醉恢复室并连接静脉电子自控镇痛泵进行PCA.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镇痛,观察组产妇采用艾司氯胺酮进行镇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对2组产妇产后2 h、6 h、12 h、24 h、48 h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比较2组产妇术后48 h内的镇痛补救率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2组产妇产前及产后24 h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FC)、心钠素(ANP)、肾上腺素(E)水平;比较2组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 h、6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镇痛补救率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2组产妇的NE、FC、ANP、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产妇的NE、FC、ANP、E水平较产前显著上升(P<0.05),但观察组产妇NE、FC、ANP、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PCA对剖宫产产妇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可减轻产妇应激反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肩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肩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 年8 月至2021 年12 月行老年肩关节置换术患者6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域级,随机分为两组(n=30):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和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试验组).两组于术后全身麻醉苏醒后,连接电子自控镇痛(PCA)泵,对照组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锁定时间15 min,PCA剂量2 ml;试验组药液配方:0.2%罗哌卡因,背景输注速率 5 ml/h,锁定时间 15 min,PCA剂量 5 ml,镇痛至术后 3d.术后24h起进行功能锻炼,2 次/d.记录术后8 h、12 h、24 h、2 d、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及术后l、2、3 个月的肩关节功能HSS评分,记录两组PCA镇痛不全时用吗啡补救的剂量,及术后嗜睡、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和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8 h、12 h、24 h、2 d、3 d VAS评分、需额外的吗啡消耗量均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HSS评分均表现为术后3 个月>术后2 个月>术后1 个月>术前(均P<0.05),试验组术后1 个月、术后2 个月、术后3 个月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可主动功能锻炼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有利于患者尽早接受功能锻炼,进而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无线镇痛系统提高骨科患者术后护理中的疼痛管理和患者满意度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无线镇痛系统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管理和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80例,以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子镇痛泵镇痛,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线镇痛系统镇痛.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管理状况和患者满意情况.结果 术后6 h、12 h、24 h、36 h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数字(NR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两组患者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处理及镇痛泵报警处理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控镇痛键按压次数小于对照组,有效次数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不满意率小于对照组,总体满意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电子镇痛泵镇痛,无线镇痛系统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满意度更高,且无线镇痛系统与电子镇痛泵同样安全,有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肘关节三联征术后镇痛及手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比较超声引导下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肘关节三联征术后镇痛及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选择肘关节三联征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6~70岁,平均(55.6±18.2)岁,择期行肘关节三联征内固定术.按照镇痛方式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为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和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Ⅰ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留置在臂丛神经周围,经导管注射0.33%罗哌卡因30 ml.术后全身麻醉苏醒后,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药液配方:0.2%罗哌卡因,背景输注速率5 ml/h,锁定时间15 min,自控镇痛剂量5 ml,镇痛至术后5d.术后24h起进行功能锻炼,每日3次,连续5d.记录术后1、2、3、4、5d各个时间点静息和进行功能锻炼时VAS评分,术后6d行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术后5d内导管相关不良反应(渗液、堵塞、脱出等)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置管时均阻滞成功.与C组比较,Ⅰ组静息状态下3d及术后3、4、5d功能煅炼时VAS评分降低(2.5±0.5 vs.3.8±1.1,3.0±0.4 vs.5.0±0.9,2.5±0.4 vs.4.5± 1.2,2.1±0.3 vs.4.1±1.0).术后第6天肘关节活动范围测试及MEPS评分升高:伸肘角度(-2.19±18.01)° vs.(-8.19±12.16)°,屈肘角度(45.15±11.20)° vs.(22.15±7.02)°,旋前角度(19.06±6.75)° vs.(9.10±2.48)°,旋后角度(17.08±5.18)° vs.(10.12±3.15)°,MEPS评分80.80±9.50 vs.64.90±11.21.C组术后5d内15例发生渗液,5例导管堵塞,10例导管脱出;Ⅰ组未见导管和局麻药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用于肘关节三联征患者的术后镇痛,并增加其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