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预测效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研究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进行观察性队列研究,在患者清醒之日使用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进行肌力评估,根据临床肌力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肌力评分<48分)和对照组(≥48分).收集和比较两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在老年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62例清醒的老年危重患者,其中诊断为ICU获得性衰弱者30例为试验组(疾病发病率48.39%),无ICU获得性衰弱的32例为对照组.两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脓毒症持续时间、脓毒症性休克、休克持续时间、多脏器功能障碍及其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及其使用时间、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使用时间、低钙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是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3 d和A-PACHE Ⅱ评分>20分为截断点时预测性能最佳.结论 在老年危重患者中,APACHE Ⅱ评分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是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较好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 1 例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对1 名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自体PRP神经水分离注射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电生理及影像学指标,评价PRP注射治疗对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结果 经系统注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指标均明显好转,且追踪 3 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改善了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神经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联合钆延迟增强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1 mapping联合钆延迟强化(LG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心衰)而经超声检查考虑为DCM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的1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检查所有受检者心脏,平扫检查项目包括T2加权成像(T2WI)、电影序列、增强前的native T1 mapping;增强检查项目包括延迟增强及增强后post T1 mapping、首过灌注。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首过灌注剂量为0.1 mL/kg,以相同速度追加生理盐水20 mL,延迟7 min开始进行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包括4层2腔心位和4腔心位。观察LGE联合T1 mapping的CMRI结果,包括心功能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心脏形态学指标〔左心室质量(LVM)〕、组织学特点(T2图像心肌信号、有无灌注缺损及其位置和范围、有无延迟增强及其位置、形态和范围、增强前后T1值)、细胞外容积(ECV)及伴随征象(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增强前T1 mapping的T1值对DCM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DCM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率(HR)、血细胞比容(HCT)、肌酐(Cr)、高血压和心脏病家族史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M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Ⅲ级、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DCM组LVEDV(mL/m 2:234.9±35.9比121.8±27.6)、LVESV(mL/m 2:189.7±42.8比54.8±17.0)、LVM(g:197.6±56.3比110.5±22.9)、增强前T1值(ms:1 332.1±35.9比1 272.0±41.0)、ECV 〔(45.7±4.9)%比(28.0±2.1)%〕水平均明显升高;LVEF(0.191±0.107比0.554±0.103)、增强后T1值(ms:453.9±72.7比493.5±43.9)均明显降低(均 P<0.05)。DCM组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患者比例分别为25.0%、18.8%、25.0%。ROC曲线分析显示,T1 mapping增强前T1值的截断值为1 220.22 ms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P=0.01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9%,说明固有心肌T1值对诊断DCM有一定参考价值。32例DCM患者中有22例(68.8%)出现LGE,位置为室间隔、下壁壁间或心外膜下,范围为局部或弥漫多发,室间隔和下壁均受累的有9例(28.1%);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3.1%出现心搏骤停。 结论:一站式CMRI检查可以提高DCM的诊断效力,T1 mapping联合LGE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诊断和随访患者治疗很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胶质瘤的突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增殖和侵袭是其重要的特征,胶质瘤进展相关机制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并未很好的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最近,肿瘤突触相关机制的研究为探讨脑胶质瘤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背后的特定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解,胶质瘤细胞中的肿瘤微管会和正常神经元形成功能性化学突触,神经元的电活动通过神经元胶质瘤突触结构激活肿瘤细胞间钙信号网络,导致多级细胞致癌信号级联和神经元细胞骨架重塑机制启动,进而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本文将围绕胶质瘤相关的突触机制研究作一综述,总结当前胶质瘤相关电生理机制领域的研究动态,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期手术治疗肘关节挛缩合并尺神经卡压的时序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女,59岁,因左肘关节疼痛伴伸肘功能障碍2年,左环、小指麻木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左肘关节活动后疼痛,伴伸肘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期间行物理治疗等,效果欠佳。患者于就诊前2个月出现左手尺侧一指半及手背尺侧麻木,刺痛觉减退,自觉手部无力。专科检查:左肘关节被动活动度100°-0°-75°,肘关节无明显压痛;左手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夹纸试验(+),大鱼际萎缩(-),手指并指障碍,捏力减退,尺神经沟处Tinel征(+);患者自评DASH(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评分35分,肘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分。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左尺神经肘部受压电生理表现,左尺神经肘段传导速度为34 m/s。左肘X线片示:左肘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腔内赘生物形成。左肘CT示:左肘冠状突尖、冠状突窝内大量骨赘增生及关节腔内游离体。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考虑为左肘关节挛缩合并肘管综合征。患者先行左肘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术后1个月行左肘关节镜下松解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1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4例。术中对PMAVF和SAVM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门诊或住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脊髓DSA;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评估脊髓功能(评分下降≥1分为好转)。结果:26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切除病变;15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未见波幅明显下降。11例SDAVF和10例PMAVF患者均为单一瘘口,术后即刻DSA结果均显示病变未显影,脊髓正常血管保留;1例多发瘘口PMAVF患者仅按术前计划切除导致症状的一处病变,术后即刻DSA显示该处病变未显影;4例SAVM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团未显影。术后2 d,25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术前改善,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无明显改善,另1例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2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1(8,35)个月。至末次随访,26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好转,其中6例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下降1分,11例下降2分,9例下降3分;复查DSA均未见手术部位脊髓血管畸形复发。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包括SDAVF、PMAVF和SAVM在内的脊髓血管畸形均可通过复合手术准确切除,且安全性较好,短期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环境富集对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小鼠神经再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环境富集对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小鼠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对22只C57BL/6小鼠进行坐骨神经挤压建立动物模型,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小鼠置于具备环境富集的鼠笼内进行干预,对照组置于标准鼠笼中饲养。造模成功2周后,2组小鼠均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步态分析,并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测定2组坐骨神经中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髓鞘碱性蛋白(MBP)以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 NTR)表达的差异。 结果:①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干预组小鼠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1.05±0.04)ms]较对照组[(1.98±0.30)ms]明显缩短( P<0.05),而其波幅[干预组(10.63±0.90)m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8±1.25)m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小鼠步态分析显示,干预组小鼠的平均接触强度[(160.60±20.45)AU]、步幅[(5.11±0.58)cm]和步速[(53.06±7.20)cm/s] 均较对照组[(122.70±15.04)AU、(4.00±0.61)cm、(39.38±9.61)cm/s]有明显增加( P<0.05),而其步轴角[(21.88±2.13)°]则较对照组[(30.74±5.93)°]明显减小( P<0.05);③经甲苯胺蓝染色镜下观,干预组神经纤维排列相对整齐、密集,有髓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5);④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干预组坐骨神经中的MBP、GAP43、p75 NTR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 结论:环境富集可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形成髓鞘而促进坐骨神经挤压伤小鼠模型中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周围神经减压、维生素B1和功能训练对改善大鼠周围神经卡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腹腔注射维生素B1及功能训练对改善大鼠周围神经卡压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经典Mackinnon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建立动物模型,将80只成年大鼠分为4组:A组(对照组)20只Mackinnon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组;B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C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并按30 mg /kg维生素B1量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D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并同步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比较组间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坐骨神经透射电镜相关参数、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的差异性。结果:A组SFI(-100.30±6.11)低于B组(-36.25±2.95)、C组(-15.65±2.60)、D组(-36.00±2.62),而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神经传导速度(15.05±2.11) m/s低于B组(31.50±1.96) m/s、C组(50.00±3.21) m/s、D组(29.30±2.36) m/s( P<0.05),且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三头肌重量、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高于A组,且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TNF-α、IL-6、CRP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的GAP-43、VEGF水平高于A组,B、D组的VEGF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通过增加坐骨神经中与血管及神经再生相关的VEGF及GAP-43表达,阻碍周围神经被进一步破坏的趋势,对周围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21年3月,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106例ASCM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行24 h BIS监测,根据患者60 d后神经功能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 n=75)和预后不良组( n=3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24 h BIS均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24 h BIS均值与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昏迷时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 BIS均值、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昏迷时间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 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昏迷时间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GCS评分和24 h BIS均值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24 h BIS均值与入院GCS评分呈正相关性,与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呈负相关( r=0.675、-0.700、-0.565, P<0.001)。24 h BIS均值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最高,截断值为74,曲线下面积为0.883(95% CI:0.814~0.951, 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87.1%。 结论:24 h BIS均值与ASCMP患者急性脑神经损伤、病情严重程度及昏迷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源性氟西汀暴露对雌性仔鼠慢性应激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母源性氟西汀暴露对雌性子代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轴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孕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孕11~20 d给予10 mg/kg的氟西汀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取两组的雌仔鼠各10只,于出生后12周分别行旷场实验、电迷宫实验和物体识别实验,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浓度。然后给予21 d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stress,UCS),并再次做上述实验。最后处死大鼠,取下丘脑组织,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的mRNA表达。采用SPSS 19.0进行描述和 t检验。 结果:UCS前,两组大鼠的各检测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UCS后,两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较处理前均明显减少,且处理组大鼠的水平运动[(37.2±7.2)次,(50.8±8.5)次, t=4.73, P<0.01]和垂直运动[(10.6±2.0)次,(15.2±5.1)次, t=2.93, P<0.05]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均明显减少,总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且处理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4±1.3)次,(4.5±0.9)次, t=2.36, P<0.05];处理组大鼠的物体辨别指数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0.11±0.04),(0.16±0.05), t=2.28, P<0.05]。UCS前后,处理组大鼠的ACTH变化率[(61.13±26.08)%,(29.83±12.73)%, t=3.67, P<0.01]和CORT变化率[(105.71±18.39)%,(74.15±39.24)%, t=2.34, 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下丘脑CRH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t=4.15, P<0.01)。 结论:未发现孕期氟西汀暴露对雌性子代大鼠HPA轴及学习记忆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但加重了慢性应激情况下HPA轴及学习记忆功能受损的易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