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会阴部疣状黄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告 1 例女性会阴部疣状黄瘤的病例,患者女性,65 岁,发现会阴部结节半年,本病采取会阴部结节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示镜下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层内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提示为疣状黄瘤.术后患者病情平稳,如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增殖性疣状白斑:标准化评估和报告的专家共识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增殖性疣状白斑(PVL)是一种特殊的口腔白斑病,具有高复发率和高癌变率的特点。2021年由美国口腔和颌面部病理学学会和北美头颈病理学家协会推出“PVL:标准化评估和报告的专家共识指南”,并将PVL分为四类:①非反应性的波纹状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②非反应性的大面积过度角化的上皮增生;③鳞状细胞癌或疑为鳞状细胞癌;④不符合上述任何类别。本文对指南中PVL的新分类进行解读,以期为PVL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足趾穿掘性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穿掘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鳞状细胞癌,该病发展缓慢,很少转移,但常侵犯邻近软组织,在临床中常表现为感染性病变症状,因此临床常漏诊。本文报道1例43岁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双足皮肤反复破溃、流脓,因临床初步诊断为慢性骨髓炎就诊,后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穿掘性癌。该病罕见,在形态上易与疣状癌、乳头状鳞状细胞癌、表皮囊肿和假上皮瘤样增生等病变混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核性匍行性脉络膜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2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6个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1、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8、18.9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无明显异常表现。左眼眼底正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右眼视盘周围、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大片质地不均、边界不清的病灶( 图1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视网膜外层结构破坏,外层疣状隆起,脉络膜基质间点状强反射,伴有脉络膜血管扩张( 图1B)。55°蓝光自身荧光检查,右眼病灶边缘可见强弱程度不等的强自身荧光改变( 图1C)。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右眼后极部、鼻下、颞上和颞下视网膜大片青灰色或黄白色病灶,呈匍行样,部分病灶伴有少量色素增生( 图1D~1G)。患者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患者接触史。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系数、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ANCA、ANA、免疫八项(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结核菌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胸部CT检查未发现活动及陈旧病灶。诊断:匍行性脉络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幼年性透明蛋白纤维瘤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幼年性透明蛋白纤维瘤病(JHF)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为ANTXR2突变,以透明纤维组织异常生长为特征;无有效的根治措施。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学诊断为JHF的男性患儿,患儿为近亲结婚生育的子女,主要表现为后枕部肿瘤、牙龈增生、鼻旁疣状增生、关节挛缩和骨溶解性等病变;基因组测序发现ANTXR2/CMG2基因出现纯合子突变。患儿行头部结节切除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母质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甲母质细胞癌。患者女,76岁,左手拇指甲下肿物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拇指甲板增厚,局部呈黄色及黑色,远端甲板略弯曲,甲板下可见明显血管扩张,甲下及甲板外侧缘可见疣状增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团块状向下浸润生长,团块中央明显角化坏死,伴较多"鳞状涡"结构及细胞异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HK31、HK85在鳞状涡区域阳性表达,K6/K16在肿瘤基底部阳性表达,HK75在整个肿瘤区域强阳性表达。诊断:甲母质细胞癌。治疗:手术切除联合3次皮肤光动力治疗,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疣状血管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18岁25例),平均年龄9.7岁,中位年龄4.5岁。17例发生于下肢,7例发生于上肢,4例发生于躯干。28例皮损呈不规则红色斑片,缓慢生长,部分可见红斑疣状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浅粉色或红白色。7例病变范围广,皮损上沿至臀部,向下至足背及脚趾,呈暗红色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坚硬,条带状分布并形成铠甲样外观,周围可见卫星灶。镜下见28例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自真皮乳头层至深部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畸形血管;其中,真皮乳头层主要由大量增生和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组成;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筋膜层可见散在分布薄壁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偶见乳头状增生,筋膜层内畸形血管与宿主脂肪纤维组织混杂呈小叶状分布;表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延长并相互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1、CD34、ERG、WT-1,GLUT-1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深部绝大部分阴性。13例行PIK3C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第9、20号外显子均未发现体细胞突变。获随访2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7例由于面积较大行多次手术切除及整形修复,8例复发。结论:VH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婴幼儿及儿童多见,大多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肢体远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并需要与其他脉管畸形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相鉴别。少数病例易术后多次复发,需长期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疣状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疣状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8例食管疣状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8例患者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68岁(范围53~76岁)。食管上段4例、中段7例、下段7例。肿瘤中位直径18 mm(范围6~54 mm)。按巴黎分型0~Ⅱa型11例,0~Ⅱa+Ⅰ型1例,0~Ⅱb型5例,0~Ⅱb+Ⅰ型1例。白光内镜观察:病变表面呈现白色斑块状,斑块间发红,可见乳头状微表面结构。窄带成像病变黏膜部分区域不透光或呈斑片状浅棕褐色,乳头状微表面结构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上皮内微血管拉长、扩张、扭曲、管径不一。卢戈碘染不着色或浅染。组织学上,异型细胞体积大,核圆形至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可见核分裂,胞质丰富粉红色。上皮基底部细胞异型性增加,细胞密度高,核质比增加,核分裂活跃,细胞排列紊乱。3例肿瘤中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双核细胞和挖空样细胞,以及表层上皮角化及角化不全。异型上皮层内有明显的疣状或乳头状结构。5例在局部伴有疣状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占比6/10;p16阳性占比5/10;Ki-67异常分布模式占比10/10。HPV在被检测的10例中均为阴性。术前活检原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8例,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诊断为不典型性鳞状上皮细胞4例。结论:食管疣状型异型增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并伴有明显的疣状或乳头状结构;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提示它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一种组织学亚型,是疣状癌的前体病变。术前活检诊断具有挑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pitz样肿瘤320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痣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痣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痣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痣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3.6%)发生在斑痣上,11例(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痣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痣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痣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痣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痣(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13例,4.2%)、血管瘤样Spitz痣(8例,2.6%)、疣状Spitz痣(12例,3.9%)、黏液样Spitz痣(10例,3.3%)、晕痣样Spitz痣(4例,1.3%)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 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 6个/mm 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 结论: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痣的临床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痣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皮脑(脊)膜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5岁,因头皮暗红色斑块15年就诊。患者自出生起头顶部有一暗红色斑块,质地较软,表面光滑稍隆起,无头发生长,无触痛。曾诊断为血管瘤,由于皮损无明显增大,无自觉症状,故未予以治疗。2岁后暗红色斑块消退,遗留一淡黄色斑块,表面略微凹陷,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患者家属因美观原因,要求手术,门诊拟诊"头皮瘢痕"收住入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顶部见一淡黄色类椭圆形斑块,4.5 cm × 2.0 cm大小,边界清楚,斑块中央略凹陷,表面不平整,可见数个不规则凹陷,颜色不均匀,无疣状增生,无毛发生长,无破溃、糜烂,无触痛,头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图1A)。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腹部B超、心电图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予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增生肥厚,肿瘤位于真皮内,呈团块状,边界清楚,肿瘤细胞核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异型性不明显,其间可见裂隙样结构及砂砾小体(图1B、1C)。免疫组化染色:上皮膜抗原阳性(图1D),佛氏白血病病毒整合蛋白1、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7和20、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ETS相关基因、CD31、CD34、CD68、CD10均阴性,ki-67阳性(<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