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例不典型肝血管瘤患者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及其与肝细胞癌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患者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及其与肝细胞癌的鉴别.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7月唐山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经CT确诊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另外选择经病理穿刺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40例,将其作为肝血管瘤组(n=60)和肝癌组(n=40).比较两组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价值.结果 肝血管瘤组声速匹配值、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最大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分别为(22.4±3.5)m/s、(16.1±2.5)kPa、(2.7±0.3)m/s、(2.3±0.2)m/s,均低于肝癌组[(40.6±4.5)m/s、(33.5±2.5)kPa、(3.8±0.6)m/s、(3.4±0.4)m/s,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声速匹配值、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最大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在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 声速匹配值、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最大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在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可用于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SWI T1WI T2FLAIR增强序列检查特征比较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完成了 MRI检查,包括 MRI-SWI、T1WI、T2WI、T2FLAIR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各种MRI检查方式对于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结果:MRI-SWI正确诊断9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77个,T1WI正确诊断7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21个,T2WI正确诊断7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32个,T2FLAIR正确诊断8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43个,MRI-S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 T1WI、T2WI、T2FLAIR(x2=28.698、P<0.05,x2=22.299、P<0.05,x2=16.257、P<0.05);T2FLAIR 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 T1WI(x2=7.211、P<0.05);T1WI、T2WI 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76、P>0.05);T2FLAIR、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2、P>0.05);T1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3.80%)、其次为低信号(30.58%);T2WI海绵 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9.24%),主要特征为病灶中央呈点状或网格状高信号,周围边缘低信号,称之为"铁环征",其次为低信号(35.61%);T2FLAIR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者圆形的混杂信号(58.33%),病灶内部显示为爆米花或者网格状,其次为低信号(34.09%);MRI-S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低信号(95.48%),主要显示病灶的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及瘤体,病灶周边及内部显示片状或点状低信号;T1WI、T2WI、T2FLAIR、MRI-SWI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74.23%、79.38%、84.54%、100%,特异度分别为85.71%、83.93%、78.57%、94.64%.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接受MRI检查的情况下,MRI-SWI序列 较T1WI、T2WI、T2FLAIR序列具有更高 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solitary 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SPCH)是一种罕见的肺良性肿瘤[1],影像学对该病报道较少,本文收集一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并结合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影像表现(附三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检查,均诊断为肾脏肿瘤性病变,接受肾脏切除术.结果 病灶在CT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突向皮质外或肾窦,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早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静脉期不均匀延迟强化,中央或周围有不强化区域.MRI扫描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正反相位图像区别不大,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同CT相似.病理切片肿块呈灰褐色,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4呈低增值,符合肾脏血管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12月内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较典型血管瘤相比,容易误诊为肾脏富血供良恶性肿瘤.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嵌合型13q倒位重复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例产前诊断的嵌合型13q倒位重复的形成机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分别于孕23周和孕32周抽取胎儿羊水和脐带血样,联合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胎儿的核型最终被确定为47,XY,+inv dup(13)(q14.3q34)/46,XY。孕妇于40周生育一男婴,除鼻梁处有一红斑(血管瘤)外,暂未发现其他异常。结论:嵌合型13q倒位重复病例应充分考虑其新着丝粒的位置和嵌合比例,为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骨梭形细胞血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梭形细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emangioma)是198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罕见病变,好发于青年四肢远端皮下软组织。镜下观察可见海绵状血管区、实性梭形细胞区、裂隙状血管区及乳头结构,极易误诊为其他血管源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67岁女性患者胸骨的梭形细胞血管瘤,随访9个月余,病情稳定,无复发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环状RNA circEIF4G2靶向微小RNA-379-5p诱导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ircEIF4G2对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9至1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皮肤组织,HemECs购自上海钦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组织和细胞中circEIF4G2和微小RNA-379-5p(miR-379-5p)表达。将HemECs分为si-NC、si-circEIF4G2、miR-379-5p、miR-NC、si-circEIF4G2+anti-miR-379-5p、si-circEIF4G2+anti-miR-NC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EIF4G2和miR-379-5p调控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circEIF4G2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3.76±0.42比1.00±0.13, t= 32.619, P<0.05),而miR-379-5p表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0.46±0.07比1.00±0.12, t=20.197, P<0.05)。HemECs中circEIF4G2表达高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2.61±0.20比1.00±0.07, t=22.794, P<0.05),而miR-379-5p表达低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0.41±0.03比1.00±0.09, t=18.657, P<0.05)。si-circEIF4G2、si-NC组HemECs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57±0.04、1.01±0.07,迁移数分别为(82.00±3.17)、(191.00±8.26)个,侵袭数分别为(61.00±3.11)、(132.00±7.73)个,si-circEIF4G2组各检测指标均低于si-NC组( t=16.187、36.960、25.564, P均<0.05)。miR-379-5p组和miR-NC组HemECs的 A值分别为0.61±0.05、1.11±0.09,迁移数分别为(94.00±5.10)、(187.00±6.10)个,侵袭数分别为(71.00±4.27)、(138.00±8.10)个,miR-379-5p组各检测指标均低于miR-NC组( t=13.768、35.089、21.951, P均<0.05)。circEIF4G2靶向结合并负调控miR-379-5p表达。si-circEIF4G2+anti-miR-379-5p组和si-circEIF4G2+anti-miR-NC组HemECs的 A值分别为1.04±0.09、0.58±0.05,迁移数分别为(184.00±10.02)、(86.00±4.10)个,侵袭数分别为(143.00±8.06)、(65.00±2.16)个,si-circEIF4G2+anti-miR-379-5p组各检测指标均高于si-circEIF4G2+anti-miR-NC组( t=13.462、27.156、28.043, P均<0.05)。 结论:circEIF4G2在血管瘤组织和HemECs中呈高表达,下调其表达可能通过靶向负调控miR-379-5p抑制HemECs增殖、迁移和侵袭,其可能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分子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肾原发性吻合状血管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吻合状血管瘤是新近报道的一种毛细血管瘤变异亚型,其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的吻合状血管瘤,患者行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未见报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EHE的病例。该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指引临床下一步诊疗方向,最终诊断为EHE,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尤其与其他类型的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考虑可以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