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CABG的145例患者为研究,随访过程中剔除18例,最终共纳入124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4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MFI-20)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术后疲劳水平进行追踪调查,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潜在的术后疲劳轨迹类别,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MFI-20得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F=310.039,P<0.001),得分从出院前1 d(58.44±8.65)分降至出院后4个月(36.92±9.89)分;最终识别出3种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中至轻度明显下降组、中度缓慢下降组、重至中度缓慢下降组,分别占比53.2%、32.3%、14.5%.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有无脑卒中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ICU停留天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停留天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有无脑卒中病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CABG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o结论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变化轨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积极改善可控因素,缓解患者术后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1 年 6 月—2022 年 6 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 426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在患者出院时(T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并采用中文版多维度疲劳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疼痛数字评分表和恐动症Tampa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在患者出院 3 个月(T2)、6 个月(T3)、12 个月(T4)继续采用中文版多维度疲劳量表评估患者的疲劳程度.使用增长混合模型识别其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并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患者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 414 例患者完成研究.识别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疲劳轨迹被分为 3 种:显著升高组(19.6%)、缓慢升高组(47.8%)、疲劳下降组(3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睡眠、社会支持、共病个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疼痛和运动恐惧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疲劳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疲劳轨迹存在 3 种潜在类别,年龄、睡眠障碍、社会支持、共病个数、BMI、疼痛评分、运动恐惧是患者疲劳潜类别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疲劳对中老年女性足底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下肢疲劳产生后中、老年人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40~59岁中年女性、60~69岁老年女性各15名,采用重复坐-起来疲劳干预方案,通过Freestep足底压力平台进行疲劳干预前后的行走时足底压力数据收集.结果 疲劳干预后中年组第一趾骨(T1)、第四-第五趾骨(M4-5)、内侧足弓(MFL)、内侧足跟(HM)、外侧足跟(HL)区域面积出现显著变化,HM、HL区域显著增大(P<0.05),HM、HL区域峰值压力显著增大(P<0.05),负荷百分比未出现明显变化,HM、HL区域峰值压强显著增大(P<0.05),压力中心轨迹长占足印百分比无变化;老年组群体表现中内侧足弓(MFM)、HM区域面积明显增大(P<0.05);T1和MFL区域负荷百分比明显增大(P<0.05).疲劳前压力时间呈现双峰形状,疲劳后曲线第一峰值降低,不对称性增加,M4-5、HM区域相对压力峰值明显增加,M2-3压强峰值明显增大,压力中心轨迹占足印长度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 疲劳产生对中、老年人的足底压力产生影响,老年人表现出较弱的抵抗疲劳能力,在疲劳后的足跟内侧与跖骨外侧区域峰值压力增加,压力中心轨迹长度增加,疲劳后的行走稳定性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围透析期患者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索围透析期患者疲劳发展轨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诊断为终末期肾病行透析治疗的172例围透析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FACIT疲劳量表、透析症状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别在首次确诊、初次透析、透析1月、透析2月、透析3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透析症状、睡眠质量与疲劳间的相关性;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及单因素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识别出围透析期患者疲劳轨迹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疲劳缓解组(15.7%)、轻中度疲劳递增组(62.2%)、持续高疲劳组(22.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透析症状量表得分与疲劳得分间呈负相关(r=-0.586,P=0.012);睡眠质量得分与疲劳得分间呈负相关(r=-0.426,P=0.047);不同轨迹类别在年龄(x2=13.701,P=0.033)、性别(x2=6.749,P=0.34)、慢性病数量(x2=11.104,P=0.025)、BMI(x2=10.168,P=0.038)、是否贫血(x2=12.665,P=0.013)和 NYHA 心功能分级(x2=10.118,P=0.038)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透析期患者从确诊到透析3月呈现3种不同疲劳轨迹类型.透析症状负担及睡眠质量与患者疲劳密切相关,加强透析患者症状管理、提高睡眠质量是改善患者疲劳感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可根据围透析期患者疲劳影响因素,积极改善可控因素,最大程度的缓解围透析期患者疲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高度症状性疾病,反复疾病恶化可能导致健康状况的迅速下降甚至死亡,但因导致慢阻肺疾病恶化的因素混杂,故很难预测慢阻肺患者死亡的轨迹.终末期慢阻肺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难治性呼吸困难、咳嗽、疲劳和虚弱、疼痛、焦虑和抑郁、营养不良等.然而,大多数慢阻肺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因此,临床医生与患者讨论姑息治疗可以为终末期慢阻肺患者带来更有意义的生活前景.本文总结终末期慢阻肺患者的症状负担以及相关姑息治疗的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短期疲劳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短期疲劳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某三甲医院103例AMI病人,评估病人出院时、出院后1~3 个月的短期疲劳状况,并判断病人短期疲劳发展特点和疲劳发展类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疲劳各个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AMI病人疲劳的发展纵向类别占比为明显缓解组40.78%(42/103)、缓慢缓解组48.54%(50/103)和无缓解组10.68%(11/103).性别、KILLIP分级、感知社会支持在疲劳轨迹不同类别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院前后焦虑(GAD-2)、抑郁(PHQ-2)和失眠(AIS)在疲劳轨迹不同类别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KILLIP分级Ⅰ级、感知到社会支持是缓慢缓解组的保护因素,而失眠(出院后3 个月)是缓慢缓解组的危险因素;感知到社会支持是明显缓解组的保护因素,而焦虑(出院时)和抑郁(出院时)、失眠(出院后3 个月)是明显缓解组的危险因素.结论:建议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心肌梗死病人疲劳发展特点和发展类别,进行针对性护理,防止持续疲劳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航海疲劳对远航官兵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不同的静态立位平衡参数综合评估长时间航海疲劳对官兵机体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某远航分队中随机选取31名远航官兵,在3个月远航任务前后通过立位平衡测试系统测量4种不同站立姿势下的静态立位平衡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远航官兵经过3个月的航行后,身体重心晃动轨迹增加,双足重心分布发生变化,不同频段晃动频率发生改变.结论 长时间航海疲劳对官兵立位平衡功能产生了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运动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运动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KOA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通过简易量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以及重心平衡测定仪量化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运动和平衡能力.具体指标包括:VAS疼痛评分评估膝关节疼痛,积分肌电值(IEMG)、峰力矩(PT)和总做功量(TW)评估股四头肌肌力,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和疲劳指数(WF)评估股四头肌耐力,在闭眼和睁眼模式下重心偏移的轨迹长度(L)和轨迹面积(A)评估静态平衡能力.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以及闭眼和睁眼模式下L和A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而股四头肌IEMG和MPFs以及伸膝PT、TW和WF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KOA患者膝痛,增强股四头肌肌力和抗疲劳能力,改善静态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因能够固定脊柱三柱达到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自其发明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外科手术.然而螺钉松动、断裂、拔出等各种并发症往往导致固定失败,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螺钉松动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1、2].因此,对于骨量下降的患者,如何提高PS的把持力及稳定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医师往往通过延长脊柱固定节段或结合骨水泥强化钉道等方法提高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内固定的稳定性[3、4].然而这些方法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骨水泥使用过程中存在高温释放引起脊髓或神经根损伤、骨水泥疲劳断裂、骨水泥外溢和栓塞等问题,延长脊柱固定节段增加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其他并发症.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基于传统PS钉道,Santoni等[5]首次提出了椎弓根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据报道,术中CBT螺钉置入扭矩是传统PS的1.71倍[6].另有研究也表明,CBT螺钉固定较传统PS固定具有更佳的抗轴向拔出力[7、8].此外,和传统PS固定相比,CBT螺钉的进钉点更偏内侧且钉道和皮质骨接触面积更大,具有更好的界面强度和微创等优点[5].但该技术出现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就其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等患者群体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症状群轨迹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症状群轨迹的变化,分析与术后症状轨迹变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32例,通过病历和随访获得患者术前,术后1周、6周和3个月的症状评分和一般资料.采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评估每个症状,潜类别增长模型绘制症状群轨迹图并以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 132例患者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显示,术前心绞痛、睡眠障碍、呼吸困难、疲劳、抑郁及焦虑症状评分≥2分,其他26个症状评分<2分.对术前评分≥2分的6个症状进行轨迹研究,确定了2~3种不同程度的轨迹.男性、年龄≥65岁、BMI≥27、吸烟、饮酒、长ICU住院时间、更少的血管重建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缺乏规律运动与症状严重趋势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绞痛、睡眠障碍、呼吸困难、疲劳、抑郁、焦虑症状在术后3个月内总体逐渐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