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力线不良解剖危险因素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之一,下肢力线不良会导致运动中非接触性ACL损伤.导致下肢力线不良的解剖因素包括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包括胫骨因素、股骨髁因素、股骨近端及髌骨与足踝因素等,非骨性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型因素、股骨机械轴周围因素、胫骨机械轴周围因素等.运动导致的非接触性ACL损伤大多由于下肢生物力线不良而影响膝关节正常负重,造成ACL力学环境异常,而ACL损伤修复或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病例中也存在下肢力线不良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准确评估并纠正下肢力线不良,对于预防非接触性ACL损伤和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决策树赋能的血液分析结果智能审核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血液分析检验结果人工智能(AI)审核规则。方法:纳入2019年8月1日至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患者血液分析数据18 474份,作为AI审核规则训练组,采集其对应的患者年龄、镜检结果、临床诊断信息,以血液分析报告参数、研究参数、报警信息等92个实验室参数作为AI审核规则的候选条件;依据镜检的人工审核作为审核标准,标注是否通过或拦截;采用决策树算法,通过高强度、多轮次及五折交叉验证,初步建立AI审核规则,通过设置重要病例必中,以优化AI审核规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AI审核规则与自动审核规则的假阴性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通过率等指标,评价AI审核规则性能。收集2023年11月1日至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12 475份住院患者血液分析数据作为验证组,将AI审核规则模拟用于结果审核,分析AI审核规则的性能指标,验证AI审核规则的性能。结果:AI审核规则由15项规则、17条参数构成,能够分辨计数和形态异常。与自动审核规则相比,AI审核规则的训练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通过率、正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22.7%、1.6%、74.5%、1.3%、75.7%、97.2%、93.5%、94.7%、94.1,均优于自动审核规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且无重要病例漏检。验证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通过率、正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19.2%、8.2%、70.1%、2.5%、72.6%、89.2%、70.0%、88.3%、78.1,与自动审核规则相比,假阴性率较低、假阳性率和召回率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利用机器学习的决策树算法建立并验证的血常规AI审核规则,能较稳定地识别、拦截与提示异常结果,与自动审核相比在血液分析检验结果报告中更加简便、高效、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正前方视物遮挡3 d于2022年12月9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发病前3 d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发热病史。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数指/30cm。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3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暗红色楔形病灶(图1A,1B)。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双眼外丛状层、外核层强反射病灶,外界膜、椭圆体带、交叉带反射中断,右眼伴有外丛状层裂隙状弱反射囊腔及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双眼黄斑区病灶相应区域深层血管复合体血流密度较正常区域减低(图1E,1F)。诊断: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猩红热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猩红热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2011年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猩红热发病率升高,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 emm基因型和主要超抗原型别的病原学特征是否出现明显变化仍不明确。虽然猩红热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极低,但猩红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加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的疾病负担。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一方面需加强病例监测,持续关注猩红热疫情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需全面深入开展病原学、免疫学、传播动力学、多学科交叉的生态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5例骨科院内创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42.6 ± 13.8)岁]。发生MDRO感染38例(MDRO组),未发生MDRO感染57例(非MDRO组)。观察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合并症)、受伤诊治情况(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是否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骨折、创面是否污染、创面深度、是否入住ICU、手术次数、累计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是否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血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创面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18%),革兰阴性杆菌91株(76%),其他7株(6%);菌株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住院时间、创面是否污染、是否入住ICU、确认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 OR = 1.033, 95%CI 1.005~1.061, P < 0.05)、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 > 6 h( OR = 4.282, 95%CI 1.174~15.616, P < 0.05)、使用抗生素种类 ≥ 3种( OR = 7.486, 95%CI 2.451~22. 863, P < 0.05)、入院时低血红蛋白值( OR =0.973, 95%CI 0.962~0.985, P < 0.05)与MDRO感染显著相关。 结论:住院时间、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均为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控制住院时间、尽量缩短首次伤口处理时间、个体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纠正贫血是防治创面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心动图对婴幼儿右位动脉导管未闭的筛查诊断方法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右位动脉导管未闭中的筛查诊断方法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4月至2022年5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超声诊断为右位动脉导管开放且经产前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血管造影和(或)手术确诊的3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右位动脉导管与主动脉弓异常及合并心脏复杂畸形的关联性及超声筛查诊断方法与价值。结果:在31例患儿中,超声诊断正确30例,误诊1例(实际为主动脉左弓右降,左右肺动脉交叉变异,动脉导管向右偏移)。诊断正确的患儿中27例(包括24例右位主动脉弓和3例左位主动脉弓)胸骨旁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合可显示动脉导管开放,其肺动脉端开口位于右肺动脉近端;其余3例右位主动脉弓病例均为单心室伴大动脉转位,因大动脉呈平行关系,无法取得标准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右位导管在胸骨旁高位切面被发现。27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右位动脉导管病例主动脉弓胸骨旁高位切面均可显示:动脉导管一端连于右位主动脉弓峡部,一端连于右肺动脉;3例左位主动脉弓胸骨旁高位切面均显示:动脉导管一端连于右锁骨下动脉,一端连于右肺动脉。27例右位主动脉弓中,伴镜像分支16例,其中9例伴心脏复杂畸形;伴左锁骨下动脉迷走10例,其中1例伴心脏复杂畸形;伴孤立左锁骨下动脉1例,不伴心脏复杂畸形。左位主动脉弓3例均为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且均不伴心脏复杂畸形。30例右位动脉导管临床结局:因动脉导管粗大或伴心脏其他畸形临床行动脉导管结扎术14例;其余16例半年以上随访自愈4例,小型动脉导管持续存在9例,失访3例。结论:右位动脉导管多与右位主动脉弓相关,伴镜像分支者易伴心脏复杂畸形;左位主动脉弓者右位动脉导管则易伴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超声在右位动脉导管的筛查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38.5 ± 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5例,摔伤45例,其他10例。骨折AO分型:A1型56例,A2型33例,A3型11例。左侧60例,右侧40例。患者均行同侧膝关节MRI检查以明确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和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内侧半月板(MM)、外侧半月板(LM)、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采用Stoller四级法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Ruiz三级法评价膝关节韧带损伤程度。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患侧、骨折AO分型等亚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6例(76.0%)伴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151处不同部位损伤)。29例(29.0%)同时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5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双侧半月板损伤11例。MM损伤32例(32.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1例;LM损伤35例(35.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49例合韧带损伤患者中,单韧带损伤22例,双韧带损伤19例,三韧带损伤8例。ACL损伤33例(33.0%),其中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PCL损伤4例(4.0%),其中Ⅰ级3例,Ⅱ级1例;MCL损伤28例(28.0%),其中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1例;LCL损伤19例(19.0%),其中Ⅰ级12例,Ⅱ级5例,Ⅲ级2例。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显著相关,其中男性( P < 0.05)、A3型骨折( P < 0.01)伴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与膝关节韧带损伤显著相关,其中交通伤( P < 0.01)、A3型骨折( P < 0.01)合并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 结论: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同一患者合并多部位损伤的情况,尤以韧带损伤显著。男性、A3型骨折及交通伤为其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疗时须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短期股骨内侧软骨的MRI纹理特征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反映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短期股骨内侧软骨变化的MRI纹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接受ACL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23~43岁[(32.1±5.4)岁]。术前及术后1,4,12,24,48周对患者进行评估:(1)通过患侧膝关节MRI图像采集参数,将股骨内侧软骨感兴趣区域(ROI)划分为ROI1(半月板前角软骨)、ROI2(半月板体部软骨)、ROI3(半月板后角软骨),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和分析,得到反映软骨变化敏感的纹理特征参数;(2)采用ELISA法检测尿Ⅱ型胶原羧基末端肽(uCTX-Ⅱ)浓度水平。在上述各时相点,比较纹理特征参数的差异,得到反映软骨变化最敏感的纹理特征参数;比较uCTX-Ⅱ浓度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反映软骨变化最敏感的纹理特征参数与uCTX-Ⅱ浓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筛选和分析,ROI3的灰度不均匀度水平方向(Horzl_GlevNonU)和直方图偏斜度(Skewness)为反映软骨变化敏感的纹理特征参数。术前及术后1,4,12,24,48周ROI3的Horzl_GlevNonU与Skewne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ROI3的Horzl_GlevNonU与Skewness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递增,且ROI3的Horzl_GlevNonU增幅比Skewness增幅更大。术后4周与12周ROI3的Horzl_GlevNon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时相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周与48周ROI3的Skewn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选择ROI3的Horzl_GlevNonU作为反映软骨变化最敏感的纹理特征参数。术前及术后1,4,12,24,48周uCTX-Ⅱ的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前及术后1,4,12,24,48周ROI3的Horzl_GlevNonU与uCTX-Ⅱ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r=0.554,0.596,0.550,0.632,0.756,0.514, P<0.05或0.01)。 结论:ROI3的Horzl_GlevNonU是反映ACL重建术后股骨内侧早期软骨变化最敏感纹理特征参数,并且与uCTX-Ⅱ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RF易位富于细胞性血管周肌样肿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RF易位富于细胞性血管周肌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诊断的2例SRF易位富于细胞性血管周肌样肿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二代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儿男,3个月,头皮皮下无痛性肿块,直径约2 cm。例2,患儿女,3岁,膝关节处无痛性肿物,直径约1.5 cm。镜下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呈多结节状生长;主要由长条束状或交叉束状排列梭形细胞组成,间质中可见裂隙状或分支状扩张的薄壁血管,局部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丰富,但无明显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3~4个/10 HPF)。2例均表达h-caldesmo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例1结蛋白弥漫强阳性,局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20%和30%。FISH检测显示例1存在NCOA2基因易位,例2存在RELA基因易位。二代测序检测显示例1存在SRF-NCOA2基因融合,例2存在SRF-RELA基因融合。2例均行局部肿块切除,随访5~14个月,例1无局部复发,例2术后1年发生局部复发。结论:SRF易位富于细胞性血管周肌样肿瘤是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一种新变异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形成从血管周细胞肿瘤至肌样肿瘤及混杂性血管周-肌样肿瘤的广泛形态学谱系。因瘤细胞丰富,可见活跃的核分裂象,且呈平滑肌样免疫表型,容易误诊为肌源性肉瘤。该肿瘤大多为良性,少数可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