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分析2例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本组2例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肺部实变影、部分痰栓形成及肺部团块影,其中例1患者经支气管镜镜下清除痰栓,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对有腐木等可疑接触史,伴有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升高,胸部影像学提示有痰栓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积极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送检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眼病是发展中国家重要致盲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检查是感染性眼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眼部组织取材困难、标本量少,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偏低,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缺乏眼部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方法。为此,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组织专家和相关课题组通过讨论和临床验证,总结出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实践的病原学诊断路径,形成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该共识从常见感染性眼病临床表现和送检指征入手,规范眼部标本采集、转运、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强调眼科医师应与微生物检验人员充分配合,正确选择适宜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提倡床旁接种,同时针对刮片细胞学检查、传统微生物培养、棘阿米巴培养以及核酸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下呼吸道痰液检出纹带棒状杆菌的易感因素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下呼吸道痰液纹带棒状杆菌阳性患者的易感因素,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192例下呼吸道痰液检出纹带棒状杆菌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纹带棒状杆菌检出率,并对感染组(102例)与定植组(90例)患者的易感因素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8 976例,72例(0.8%)检出纹带棒状杆菌;2020年1—12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5 877例,134例(2.3%)检出纹带棒状杆菌;2021年1—6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4 039例,121例(3.0%)检出纹带棒状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93, P<0.01);其中老年患者纹带棒状杆菌检出率分别为0.6%(57/8 976)、1.4%(81/5 877)和1.9%(78/4 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57, P<0.01)。感染组患者高龄、入住重症医学科、营养不良、应用激素、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有创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咳嗽反射减弱、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定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感染组和定植组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1.2%(42/102)和48.9%(44/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25例(24.5%)患者根据药敏结果治疗纹带棒状杆菌,与无药敏结果治疗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8.0%(17/25)和32.5%(2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4, P<0.01);未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低于定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 P<0.05)。 结论:老年患者纹带棒状杆菌检出率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感染者通常存在多种易感因素,未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导致不良结局。在临床工作中,需关注且减少纹带棒状杆菌易感因素,正确解读病原学报告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临床路径精细化管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实施精细化临床路径管理对二级医院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北京市第六医院呼吸科住院的老年CAP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同等数量的两组,试验组61例(给予精细化临床路径管理)及对照组61例(抗菌药物选择及应用时间以临床经验决定),观察两组患者的痰病原菌送检率及检出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疗程、费用、联合用药情况及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痰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菌检出率95.1%(58/61)、27.6%(1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8%(45/61)、13.3%(6/45)( χ2=10.536、5.545, P=0.001、0.019)。试验组单一种抗菌药物的DDD数、用药时间及应用人次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所有抗菌药物的累计DDD数41.8(46.5)、累计用药时间41(61)d及累计应用人次6(7)人次,与对照组78.3(111.0)、50(131)d、9(15)人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526、-0.559、-0.429,均 P>0.05),试验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16.4%(10/61),低于对照组65.5%(40/61)( χ2=30.500, P=0.000);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疗程(8.98±2.05)d、抗菌药物费用(1 928.03±1 156.47)元、住院时间(11.00±3.16)d及住院费用(12 172.94±3 934.52)元,均低于对照组(11.75±3.16)d、(2 335.92±1 038.56)元、(13.90±3.72)d、(14 036.85±5 591.11)元( t=5.748、2.050、4.643、2.129,均 P<0.05)。试验组患者治愈率及30 d内病死率95.1%(58/61)、4.9%(3/61),与对照组88.5%(54/61)、8.2%(5/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3、0.535,均 P>0.05)。 结论:老年CAP患者实施精细化临床路径管理后可有效提高痰病原菌送检率及检出率,降低抗菌药的使用强度、疗程、费用及联合用药率,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对临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对临床医疗费用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脊液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在艾滋病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脑脊液病原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对艾滋病患者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100例艾滋病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同时将脑脊液样本送检mNGS和传统病原学检测,分别计算2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Youden指数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患者中68例临床最终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mNGS诊断灵敏度为76.5%(52/68),特异性为100.0%(32/32),Youden指数为0.765,阳性预测值为98.1%(52/53),阴性预测值为68.1%(32/47);传统病原学检测呈阳性,其灵敏度为25.0%(17/68)、特异性为84.4%(27/32)、Youden指数为0.094,阳性预测值为53.1%(17/32)、阴性预测值为34.6%(27/78)。ROC曲线显示,mNGS诊断CNS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诊断的0.616。结论:mNGS对艾滋病患者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有更高的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核查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质控)核查表(Checklist)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查阅《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等指南及相关文献,设计重症医学科质控Checklist,包括质控数据收集、病历质量核查、特殊诊疗、院感防控督查4个部分。每月由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担任质控主任,负责全科质控的实施,每日晨交班时完成过去24 h内的数据收集,对当日拟进行的特殊诊疗行为进行讨论、登记,并与护理组长协调,在全天对全科室进行质量把控,监督每位医务人员的不合理行为,对运行病历和出科病历进行检查,巡查各岗人员值班状况。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和2019年(实施Checklist)与2017年(未实施Checklist)的数据,包括收治患者情况、科室管理资料、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以及三管感染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标化病死率等主要质控指标。结果:2017、2018、2019年收治患者数分别为373、446、480例,2018年和2019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57%、7.62%,2019年较2017年增长了28.69%。3个年度收治患者年龄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2017年比较,2018年和2019年患者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d:8.99±6.12、9.14±7.02比10.20±7.21),VAP、CRBSI和CAUTI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AP(例/千机械通气日):12.97±3.60、9.62±3.14比17.48±4.89,CRBSI(例/千导管日):3.75±2.19、3.87±1.87比6.19±3.13,CAUTI(例/千导尿管日):3.29±2.18、3.28±1.87比5.61±3.18〕,标化病死率亦明显降低〔(77.27±7.24)%、(70.61±7.49)%比(84.41±9.05)%〕,每月院感防控督查发现的不合理人次明显减少(人次:54.00±6.30、41.08±10.76比72.08±19.68),每月特殊诊疗人次大幅增加(人次:1 056.67±235.27、1 361.75±278.48比722.25±145.96),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93.21±3.68)%、(96.59±2.49)%比(87.86±5.28)%〕和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91.13±6.36)%、(96.23±2.99)%比(85.58±7.68)%〕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3年所有病案均为甲级病案,且2018年和2019年病案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2017年(分:96.82±2.84、96.73±2.94比93.70±3.33,均 P<0.05)。与2018年比较,2019年患者VAP发生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DVT预防率、标化病死率均进一步改善,每月院感防控督查发现的不合理人次进一步下降,每月特殊诊疗人次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重症医学科应用质控Checklist,可以建成有效的质控体系与制度,有助于降低三管感染的发生率和标化病死率,缩短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质控意识和执行力,促进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病原及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病原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有明确病原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脓毒症28 d结局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结果:纳入176例患儿,发生脓毒症202次,血流感染144例次(71.3%),肺部感染59例次(29.2%),腹部感染21例次(10.4%),软组织感染9例次(4.5%),神经系统感染9例次(4.5%),泌尿系统感染3例次(1.5%)。共确定病原菌244株,革兰阳性菌74株(30.3%):前3位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肺炎链球菌(13株);革兰阴性菌122株(50.0%):前3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3株)、大肠埃希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真菌48株(19.7%):前3位分别是热带念珠菌(14株)、白色念珠菌(10株)、曲霉菌属及耶氏肺孢子菌(均为7株)。死亡组患儿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比例均高于存活组[9.0%(6/67)比2.3%(4/177), χ2=3.971 ,P=0.046;9.0%(6/67)比1.1%(2/177), χ2=7.080 ,P=0.008;16.4%(11/67)比6.8%(12/177), χ2=5.288 ,P=0.021]。57例患儿标本同时送检培养及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NGS)技术测定:25例培养和mNGS均检测出病原;30例mNGS检测阳性但培养阴性;2例培养阳性但mNGS检测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79株(46.8%):革兰阳性菌27株(34.2%)、革兰阴性菌52株(65.8%)。174例次(86.1%)脓毒症患儿在发热24 h内接受了经验性抗感染药物治疗。124例次(61.4%)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正确覆盖了感染病原菌种类,40例次(19.8%)未覆盖,10例次(5.0%)覆盖不全。22例次(10.9%)尽管覆盖了病原菌种类,但药敏显示对初始抗生素耐药。51例患儿死亡。 结论:入住PICU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高。早期识别并结合本地区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经验性选择合理抗感染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罗莫司成功治疗干扰素及阿糖胞苷治疗失败的Erdheim-Chester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5岁,因"干咳1年,活动后喘憋5个月"于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患者2018年10月无诱因出现干咳,2019年7月起干咳加重,逐渐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患者就诊于外院,B超提示心包积液、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取胸腔穿刺引流液行病原学、结核DNA及瘤细胞检测均未见异常。筛查抗核抗体谱、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行PET/CT:心包稍增厚,代谢轻度增高,SUVmax 3.5,双侧肱骨头及双侧肱骨上段、骶椎、双侧髂骨、右侧坐骨及双侧股骨上段见多发结节状异常代谢增高灶,SUVmax 13.1,双附件各见一结节状代谢浓聚,SUVmax 5.6,腹膜后、肠系膜间隙多发淋巴结肿大,SUVmax 6.7。完善全身骨显像:双侧胫骨中上段及两侧股骨下段、双侧腓骨中上段硬化性改变,伴颅骨、双肩关节、双侧肱骨中上段、双侧骶髂关节、双侧髋关节、双侧股骨大转子骨质骨显像代谢对称性活跃。头增强MRI:双侧眶内、视神经及眼肌信号异常,右侧丘脑异常信号,水肿可能。2019年10月行腹腔镜活检术,术中见腹盆腔内大量积液,腹壁、网膜表面大量粟粒样结节。取病理送检:(我院病理会诊)脂肪组织内见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弥漫性增生,伴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未见细胞异型性,考虑弥漫性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免疫组化:CD163(+),CD68(+),S-100(+),CD1a(-)。2019年11月起予甲泼尼龙40 mg/d治疗,激素治疗近1个月后复查浆膜腔积液较前无减少。患者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急诊收治的失血性休克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采集感染患者的穿刺部位样本及导管头端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分析两组各项基线资料的差异,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各项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49例,感染组54例,无感染组195例。感染组年龄、置管位置、失血量、超声引导下穿刺、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情况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score, 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时间和应用广谱抗生素与无感染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股静脉置管、未在超声引导下穿刺、APACHEⅡ评分、较长的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4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占44.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4.1%,真菌占11.1%;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3.4%,其次是四环素为34.5%,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100.0%;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以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相对较高,均为94.7%。 结论: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股静脉置管、未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高的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应用广谱抗生素;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理开展病原学检测指导精准抗感染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病原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临床不恰当的使用和解读可导致误诊、误治。合理开展病原学检测要求了解检测方法的特点,结合病程、病情和感染部位,病程早期对感染局部样本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病程7 d后可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疑难危重患儿可恰当使用二代测序等技术;可根据感染部位选择不同组合形式的多病原联合检测。规范采集技术,保证送检样本质量并科学解读检测报告,方可实现精准抗感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