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胰管扩张的胰腺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胰腺分裂症。患者因腹痛,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胰腺扩张,予ERCP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行EUS假性囊肿穿刺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诊疗就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予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止血,病情明显好转。复查CT仍见胰管扩张。为明确其原因,予完善MRCP、EUS检查,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最终通过ERCP明确胰管扩张的原因为胰腺分裂,予胰管支架置入。经过3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腹痛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腺巨大假性囊肿侵及胃左动脉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持续性腹胀伴呕吐1个月入院,查体发现腹部异常隆起,腹部CT提示巨大胰腺假性囊肿,在院期间突发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经介入栓塞胃左动脉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经支持治疗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AMD9基因变异所致MIRAG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1岁2月龄,因“阴茎短小、尿道下裂伴反复感染1年”就诊,合并发育迟缓、慢性腹泻、吞咽功能障碍、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结合基因检测,患儿7号染色体92732940位点存在c.2471G>A(p.Arg824Gln)的杂合变异,诊断为MIRAGE综合征。儿童MIRAGE综合征罕见。儿童期病死率高达62.5%,常见死因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储存红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红细胞输注是临床输血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挽救生命和液体复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重度贫血、失血性休克以及严重创伤的患者,在医疗应急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在的保存方法延长了红细胞的保存时间、提高了保存质量,但随着红细胞体外储存时间的延长还是会引起其生理、生化以及形态学相应的改变,导致输血产生不良后果。如何提高红细胞保存质量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储存红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降阶梯思维模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12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急诊外科护士应用降阶梯思维模式进行培训,比较实施前后急诊外科护士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并于培训前后各选取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比较。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转运能力评分及批评性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培训前,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患者转运时间明显缩短,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患者输液管脱落、导管堵塞、供气中断、血压波动、设备故障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培训后患者救治成功率及转运安全满意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诊外科护士应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后,其转运能力明显提高,有助于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能提升患者转运安全性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分析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价值,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2例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患者,均因常规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不理想而接受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其中男性和女性各16例,年龄(60.6±13.6)岁(34~88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与影像学检查,计算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技术成功率、即时口腔出血成功控制率、血压、血红蛋白、术后并发症及口腔出血复发率。结果显示,患者急诊血管内栓塞技术成功率及即时口腔出血控制成功率均为100%(32/32);13%(4/32)患者复发口腔出血。术后所有患者的失血性休克症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24 h,34%(11/32)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感,22%(7/32)的患者间断性局部疼痛,术后2~5 d肿胀、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术后1周,9%(3/32)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失明、脑血管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8例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进展与转移(4例)、心功能衰竭(2例)、重度肺炎(1例)和口腔出血复发导致的呼吸衰竭(1例)。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显著、可重复操作、出血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用于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新研究方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衍生囊泡和线粒体蛋白稳态等一系列过程调控线粒体功能,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可以改善器官功能障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对HS器官功能的影响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HS的损伤机制并指导临床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02例——血小板减少、巨脾、DIC、自发性脾破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青年男性,既往血小板减少症7年余,本次因巨脾、发热起病,快速进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考虑自发性脾破裂,急诊行脾切除术,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脾紫癜。脾紫癜罕见,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自发性脾破裂合并DIC死亡率极高,本例患者得以成功救治,本文分享诊治经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膨式聚氨酯泡沫在致命性出血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动物模型中评价自膨式聚氨酯泡沫(self-expand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PUP)的止血效果。方法:建立猪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进行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致伤后30 min将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纱布填塞组(gauze packing group,GP),泡沫材料填塞组(foam packing group,FP)和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每组各6只。监测48 h记录生存时间、生命体征、失血量、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并于死亡或处死后行肝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后三组动物均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其中FP组、GP组48 h生存率显著高于BC组(6/6 vs 4/6 vs 0/6)。FP组生存时间与G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 vs (44.58±5.53) h, P>0.05],与BC组相比显著延长[48 h vs (1.64±0.17) h, P<0.01]。F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GP组和BC组[(19.2±7.3) g/kg vs (41.3±8.6) g/kg、(51.5±7.3) g/kg,均 P<0.01]。与GP组和BC组相比,FP组的心输出量有明显改善[(5.0±0.53) L/min vs (4.13±0.41) L/min、(2.38±0.48) L/min,均 P<0.05]。FP组与GP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乳酸水平均好于BC组;FP组膀胱压明显高于GP组[(18.83±3.25) cmH 2O vs (3.83±1.47) cmH 2O, P<0.05, 1 cmH 2O=0.098 kPa],BC组未见膀胱压异常增高。FP组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继发性损伤。 结论:应用SPUP行腹腔填塞止血可以有效减少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的出血量,有效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短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指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后,指导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指导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指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1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56%,指导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28 d预后痊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1.11%、死亡率为2.22%,对照组28 d预后痊愈率为75.56%、有效率为15.56%、死亡率为15.56%,指导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