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效果及翻修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行手术治疗的26例股骨近端多骨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9.2岁(范围:5~16岁),其中1例为McCune-Albright综合征。15例患儿为首次手术,11例患儿为翻修手术;手术方式采用带锁髓内钉或儿童髋钢板固定。观察26例患儿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其中11例行翻修手术患儿的畸形复发原因。结果:行初次手术的15例患儿中,13例行截骨或骨折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1例行外翻截骨+儿童髋钢板内固定;1例行外翻截骨+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儿童髋钢板内固定。行翻修手术的11例患儿中,9例行带锁髓内钉固定、1例行儿童髋钢板内固定、1例行儿童髋钢板内固定+异体骨植骨。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年(范围:1.0~3.5年),患儿截骨或骨折端愈合良好,畸形矫正满意,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发生感染1例,局部骨吸收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1例翻修患儿在既往16次手术后复发,复发原因包括带锁髓内钉远端失效6例次,带锁髓内钉近端失效3例次,钢板固定失效5例次,病灶刮除人工骨植骨术后复发2例次。结论:截骨矫形辅以坚强内固定支撑是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有效手术方法,以带锁髓内钉最为常用。由于生长发育、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内固定失效是畸形复发导致翻修的主要原因,需术后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纤维发育不良致股骨近端畸形的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纤维发育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是一种以髓内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类肿瘤样疾病,病变区域骨的发育停滞在未成熟的编织骨阶段,无法形成正常的骨小梁,导致骨的结构改变和力学强度降低;在负重时常出现反复的病理性骨折,进而继发受累骨的弯曲畸形、肢体短缩及步态异常。股骨近端是FD肢体畸形常累及的部位,畸形类型和程度复杂多样,多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髋关节内翻及骨干弯曲。矫正畸形的目的是恢复股骨正常的机械轴线和长度,从而恢复肢体的功能,避免畸形进展以及缓解因反复的病理性微骨折而导致的疼痛症状,这较病灶本身的治疗更加重要。术前应根据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病变类型个体化制定每一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术后需对患者长期随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是否应进行病灶刮除植骨以及使用植骨材料的种类仍存在争议,应基于矫形原则对FD股骨进行畸形分析,确定畸形类型及畸形顶点位置,设计截骨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虽然截骨后髓内或髓外固定方式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学稳定,但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固定装置。FD患者骨的愈合以及再生均无明显异常,但是生成的骨痂中包括发育不良的骨组织。FD患者在肢体畸形治疗后容易出现畸形复发,需长期密切随访以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青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所致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儿童及青少年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所致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随访3年以上且资料齐全的患儿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0.1±2.5)岁(范围7.1~12.6岁)。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7例。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改变,包括病变范围(病灶纵向长度/胫骨长度)、胫骨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双下肢不等长。结果:1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1.3)年(范围3.0~6.6岁)。术前均存在明显胫骨前弓畸形及跛行,其中7例有疲劳性疼痛、3例存在病理性骨折。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跛行改善9例、消失6例。15例患儿胫骨截骨或骨折端的骨愈合时间为(3.9±0.7)个月(范围3~5个月)。术前病变范围为0.41±0.17,术后即刻为0.38±0.17,末次随访时为0.30±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01, P=0.904)。术前胫骨前弓角为28.30°±6.62°(范围20°~45°),术后即刻为4.73°±1.53°,末次随访时为6.8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739, P<0.001)。术前胫骨在冠状面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近端内侧角及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7.50°±1.46°和88.30°±1.62°,术后即刻分别为88.40°±1.46°和88.70°±1.4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8.00°±1.39°和89.10°±1.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741, P=0.188; F=1.016, P=0.371)。术前双下肢不等长为(0.60±0.98) cm,末次随访时为(0.18±0.93)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6, P=0.761)。术后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导致的胫骨畸形不行病灶刮除,仅行楔形截骨矫形恢复下肢力线,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且不损伤青少年儿童的胫骨近、远端骺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采用"O"型臂导航下磨钻刮除治疗的骨样骨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8.4±10.9)岁(范围2~44岁);病程1周~3年,平均14.2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4例,胫骨远端1例,腓骨近端2例,肱骨远近端各1例。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确定病灶部位,通过1~4 cm小切口剥离肌肉软组织至骨面,放置通道拉钩,将磨钻注册为导航识别设备,逐步磨除瘤巢表面骨质,以刮匙刮除瘤巢送病理学检查;根据导航图像用磨钻扩大磨除病灶,结束前再次"O"型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磨除范围。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手术前后行CT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病灶是否有残留或复发。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18例手术时间40~175 min,平均89.3 min,其中建立导航图像所需时间为(18.0±4.1)min(范围13~22 min)。手术切口长为(2.7±1.1)cm(范围1~4 cm)。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完全刮除,术后病理全部证实为骨样骨瘤。全部病例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24 h患者均自主下地活动,术后第3至7天疼痛性质和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疼痛基本消失。18例术前VAS为(5.33±1.24)分,术后第3天为(2.79±1.32)分,术后第7天为(1.86±1.21)分,术后1个月为(0.86±0.93)分,术后3个月为(0.33±0.48)分,术后6个月为(0.09±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50, P<0.001)。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症状缓解无复发,影像学病灶无残余无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为100%。 结论:"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而高效的技术手段,术中精确定位及磨除范围大于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儿童睑板腺囊肿术后护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睑板腺囊肿行改良手术的患儿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睑板腺囊肿患儿80例,随机分成传统组与改良组,各40例。传统组采用经病灶处睑板腺囊肿切刮手术,改良组在传统组基础上采取睑板腺囊肿刮除联合术中病灶及结膜下注射甲泼尼松龙,治疗过程中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治愈率,以及肿胀、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及护理后,改良组患儿切口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传统组无肿胀发生优于传统组,感染情况优于传统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治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睑板腺囊肿改良手术方式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伤口愈合更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与肿胀发生率均有降低,未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四肢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提高儿童ABC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经术后病理诊断为ABC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主要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局部压痛、关节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进行分析总结;术前采用影像学Enneking分期、估算囊肿体积、测量囊肿至骺板的距离,采用病灶刮除、局部烧灼和植骨术治疗,病理性骨折术中辅助内固定,术后采用Neer影像学分级进行结果判定,其中Ⅰ级和Ⅱ级为术后复发,对可能的复发因素采用 Fisher′ s精确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6~14.0岁,平均9.2岁;≤10岁组12例,>10岁组17例;股骨近端9例(31.0%),肱骨近端5例(17.2%),腓骨近端4例(13.8%),其余11例(37.9%)发生在中远端;26例(89.7%)有局部压痛表现,25例(86.2%)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8例(62.1%)有局部肿胀,15例(51.7%)有关节功能障碍,12例(41.4%)合并病理性骨折。根据Enneking分期:静止期18例(62.1%),活跃期7例(24.1%),侵袭期4例(13.8%);估算囊肿体积为3.3~172.0 cm 3,中位数体积约为50.8 cm 3;囊肿至骺板距离为0~85.0 mm,中位数距离为20.8 mm。所有患儿术后随访2.2~10.1年,平均3.8年。根据Neer分级标准判定,Ⅰ级和Ⅱ级共6例(20.7%),复发时间为术后2.5~20.3个月,平均12.5个月。囊肿体积>50.8 cm 3组术后复发率(42.9%,6/14例)较高( P<0.05),活跃期和侵袭期术后复发率(45.5%,5/11例)较高( P<0.05),不同性别、年龄、囊肿至骺板距离、病理性骨折之间ABC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ABC易发生于四肢长骨近侧干骺端,主要以疼痛、肿胀、局部压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易合并病理性骨折。ABC囊肿体积较大、病变处于活跃期和侵袭期,术后复发率较高;性别、年龄、囊肿至骺板距离、病理性骨折与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脂肪注射后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处理的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注射术后面部、胸部多发性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2018年6—9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对面部及胸部自体脂肪注射术后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女性患者6例(年龄23~29岁,平均25.2岁)进行治疗,均采用术前超声定位,术中小切口开放清创,彻底刮除坏死肉芽组织,窦道内持续负压吸引治疗促进肉芽生长,并配合规范抗结核药物抗菌治疗。结果:6例患者14个部位经30~60 d住院治疗,6~12个月院外规律用药,伤口均痊愈;面部组织无严重缺损,保持正常面部外观。随访12个月,病灶无复发。结论:小切口清创加负压吸引治疗,并联合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方法可治愈自体脂肪注射术后脓肿分枝杆菌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典型硬化性骨母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典型硬化性骨母细胞肿瘤(atypical sclerosing osteoblastic neoplasm,AS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佛山市中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的3例ASON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3例ASON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3、28及48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肱骨、颈椎及腰椎。影像学提示为孤立性膨胀性病变,溶骨或硬化为主,可见髓内硬化缘。临床治疗主要行病灶刮除术,均未进行放化疗。3例ASON分别随访5、7、26个月,尚未见复发。组织病理学显示病变由弥漫片状分布的致密瘤骨区及少量经典型骨母细胞瘤区组成,其中1个病例骨母细胞呈上皮样;免疫组织化学示3例ASON瘤细胞均为FOS及FOSB弥漫强阳性,IMP3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1%。结论:ASON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成骨细胞肿瘤,基于有限的病例分析,其生物学行为介于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之间,属于一种交界性-低度恶性的骨肿瘤,因其局部复发率较高,保持切缘阴性的病变完整切除是比较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男,30岁。体格检查:右腕尺背侧有直径约1.5 cm的隆起包块,局部无红肿,压痛明显;肿物触之质硬,局部皮温不高,无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右腕关节屈曲正常,背伸70°。右腕关节正位X线片示钩骨变形,中心大面积囊变,仅存薄层软骨下骨。CT冠状面重建示右腕钩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改变,其内可见骨嵴。冠状面MRI示右腕钩骨T1WI、T2WI呈混杂信号。入院诊断为右腕钩骨肿物。手术活检可见钩骨背侧皮质变薄,呈深蓝色;骨皮质质软,用手术刀可轻易划开。开窗后可见钩骨内充满暗红色软组织及血液,骨质破坏,残存部分游离松质骨块。组织病理学报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二期手术行右腕钩骨摘除,取髂骨植骨于原钩骨位置,克氏针固定;予头钩关节及第4、5腕掌关节融合。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访15个月,无复发。既往文献中涉及腕骨ABC很少,均为个案报告。腕部ABC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超过75%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30岁。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疼痛,部分病例伴有局部轻度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患侧手握力减弱。X线片、CT及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改变。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横断面可见液平面。腕骨ABC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腕骨摘除术和病灶内刮除植骨术。破骨样多核巨细胞、骨化区和被纤维间隔分隔的囊腔是诊断ABC的标志性表现。腕骨ABC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